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州公交文脉 | 他们的公交故事

2022-07-28 19: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广州公交文脉 #

一条条公交线路,

交织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是城市的血脉。

广州公交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呈现,是一部融合了不同年代百姓故事的“民生字典”。羊城晚报《广州公交文脉》系列报道拟以20个关键词,梳理广州公交发展和城市文化变迁的历程。

本期关键词

【他们的公交故事】

公交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在日常中成为乘客与乘客、乘客与车长的共存空间。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有人遇见爱情,美满幸福;有人年少结缘,坚守数载;有人挥洒青春,奋勇向前;有人至诚守护,扎根一生。他们的公交故事,诉说着他们的公交情缘。

35路

广州一汽巴士三分公司35路线,北起文德路,南至大学城科学中心,横跨越秀、海珠,贯通海印桥南北两岸,途经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中山图书馆、团一大广场、小洲古村、瀛洲生态公园、大学城科学中心等公共场所和城市标志性景点,把东湖新村、晓港新村、瑞南新村、大沙村等居住区,以及海珠客运站、沥滘地铁站、大学城中部枢纽等交通枢纽联系起来。

同时,线路串联广大、广大生活区、广大公寓、广大正门等“广州大学四站”,是广州大学师生们岛内外出行的首选线路,也是连接大学城与广州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公交线路。约25公里的线路长度,把人们的教育、居住、商业、玩乐“一站式”联结起来,人文和生活气息浓厚。

从大学城至北京路

35路公交车上的爱情缘分

一条公交车路线是平日出行的选择,却在不经意之间成为有情人爱情缘分的连接纽带,见证相遇相知、相亲相爱的爱情经历。广州一汽巴士三分公司35路车从大学城(科学中心)总站至文德路总站,约25公里的路线已成为陈志辉18年难以磨灭的公交记忆。

“35路车承载着我的大学回忆,陪伴着我个人事业的成长,更是我们一家四口的美好记忆。”每当陈志辉提起35路车,满满的回忆在脑海中浮现。如今,陈志辉在广州市公交集团党委工作部工作,对于他而言,35路车与他人生成长之路密不可分。

35路车之相识缘起

“作为第一批‘入岛’的广州大学生,35路车是我走向市区的一条重要公交线路,也是我与太太的‘红娘’。”2003年,陈志辉在广州大学龙洞校区攻读社工专业。次年,位于番禺小谷围街道的广州大学城落成,陈志辉在大学城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每个周末,喜爱看电影的陈志辉和舍友会到靠近文德路的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悠闲娱乐,35路车便是他们从大学城到广州市区的重要公交路线。“当年地铁4号线还没开通,如果要‘出岛’,35路车是我们去北京路最便捷的交通线了。”

令陈志辉意想不到的是,当年每逢周末,在等候35路车期间经常偶遇的一位女生如今已是与自己携手共赴18年的太太。回想起与太太相识的情景,陈志辉感到如偶像剧一般,脑海里依旧记忆犹新:2004年的冬天,电影《天下无贼》上映,陈志辉和舍友在周五下课后到广州大学商业中心的公交站等候35路车,想尽快到北京路永汉电影院看电影。

等公交车期间,一个娇小的女生映入陈志辉的眼帘,只见她扎着大马尾,穿着白色棉衣外套,围着红围脖,双手在前拎着小包在等车。“她不时地往车来的方向看,短短几分钟间,她清秀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坐35路车,恰好也在北京路下车。”这一刻,空气中弥漫着甜味,像柑橘,也像樱桃。

一次偶遇是意外,多次偶遇或许是缘分。从大二起的每个周五,陈志辉都会在公交车站与女生相遇,为了吸引注意,陈志辉上车后特意坐在女生的后排,鼓起勇气主动和她交流。原来这位家住北京路,每周五等35路车的女生是隔壁班的同学。从此,乘坐35路车的两小时,成为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回忆。

35路车之岁月变迁

毕业后,陈志辉到深圳工作,女朋友则留在广州发展。四年的异地恋没有拆散35路车带给他们的缘分,2011年,陈志辉与太太喜结良缘,由两人乘坐35路车,变成三人,再到四人。“即使现在成家立业,有了私家车,但我们一家四口偶尔还会坐35路车回大学城走走,带孩子们回忆我们在35路车的爱情记忆。”陈志辉说。

在陈志辉印象里,大学城落成初期,道路和交通尚未完全完善,连接大学城至广州市区的公交路线较少。大学城内仍有不少地方是正在施工的工地,每天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从一栋宿舍楼走到另一栋宿舍楼,陈志辉常常一脚深一脚浅,满脚黄泥巴。而广州市区老牌商业步行街北京路人气旺盛,吸引不少大学生闲逛和游玩。18年过去了,车窗外城市的一景一物已悄然发生变化。

“现在,带着一家四口坐35路车,发现车上的人更少,现代化的城市建筑逐渐增多,大学城从当初的‘与世隔绝’到如今市区人们悠闲的世外桃源。”伴随着35路车的爱情记忆,陈志辉也一路见证了广州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的发展。

陈志辉回忆:“大学时期坐35路车没有座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更是人挤人。如今,广州市区悠闲娱乐的地方逐渐增多,文德路总站不再是大学生们唯一目的地,到其他地方的公交线路也分流了35路车的客流。”地铁四号线现已成为大学城师生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801路、B25路等公交线路也为35路车分担了不少客流。

透过公交车的车窗见证岁月变迁,为陈志辉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基础。2011年,从深圳回到广州发展的陈志辉在机缘巧合下入职广州公交集团,每天统计各路车厢的客流量让他回想起与太太在大学期间乘坐35路车的情景,也成为他多年坚守公交行业的动力之一。冥冥之中,公交行业在陈志辉的生命中早已结下深厚的缘分。

“35路车不仅搭载了我的青春,也搭载了我的家庭,不仅记录了我的爱情,也记录了我的亲情。也许这不是最美好的故事,但这是我们一家人最美好的回忆。”陈志辉深情说道。

10路

童年记忆中的10路车

青春在方向盘上闪光

一年四季,无论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总有涂装得五颜六色的公交车穿梭在广州大街小巷。这些时常飘闪的公交车身影离不开沉淀在一线的公交人,“90后”的温子杰就是其中一位。

说起自己的公交故事,10路车在温子杰心中有着难以忘怀的印记,既是童年记忆中的公交路线,也是青春人生工作的新起点。

依然在广州繁华交通路段行驶的10路车,承载着温子杰童年时和妈妈外出游玩的美好回忆。

2015年,温子杰21岁,入职广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毅然投身公交行业,他和10路车在童年时结下的缘分在机缘巧合下再续。时隔7年,如今,温子杰成为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三分公司团支部书记、“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29路线线长,在基层一线公交岗位上继续挥洒汗水,他的青春在方向盘上闪光。

童年公交线,奋斗新起点

回想和公交行业结下的缘分,可以从温子杰的童年说起。“当时妈妈带我坐10路车,从昌岗到小北花圈附近的越秀山和文德路附近的北京路游玩,能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看沿途的车来车往、各种建筑,已经是童年时最好的礼物。”温子杰回忆。

家住广州海珠区的温子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出生到成长,公交车除了是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与妈妈的美好回忆。“小时候看到公交车司机抓着方向盘在路上行驶,感觉他们非常酷!”

为了能如愿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温子杰在21岁时考取A3驾照,入职广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经过长达1年的考试、培训、上路实习,温子杰正式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机缘巧合下驾驶10路车。能驾驶充满童年美好回忆的公交路线,对温子杰而言,是命运中的巧合,也是缘分。

回想起7年前刚入行的经历,温子杰记忆犹新——从刚刚上路的紧张到从容,但对岗位的警惕依旧悬挂在心上。“当时驾驶着10路车穿梭在广州市中心,我很兴奋,这也代表肩膀上的责任更大。”温子杰时常这样提醒自己:“虽然是从小到大熟悉的路线,但角色有了转变,从乘客到车长,自己需要肩负起整个车厢的安全责任。”

车厢虽小,大爱无限

作为一名”五星级”车长,温子杰这样理解自己肩膀上五颗星的定义——“中间的代表乘客,两侧分别代表安全、服务、卫生和效益。”多年来,温子杰早已将乘客当作家人般关心呵护。

“阿姨,戴好口罩,慢慢来,不用着急,坐好扶稳……”夏季高温,频现阵雨,温子杰驾驶时会提醒每一位上车的乘客注意安全。一个问候的手势,一句暖心的问候,耐心和真心或许能换来乘客对公交车司机的理解。“只要乘客上了车,我有责任对他们的安全负责,尤其途经医院、学校、老城区等地方,会有较多老年人、学生等群体,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安全。”每逢上下班高峰期,如果车上客流量较多,温子杰会提醒老人家耐心等候下一班车。

穿梭广州市区大街小巷的最后一公里,每逢驾驶公交车上路,温子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面对突发事件,沉稳、踏实、热心的他总能游刃有余地解决。

“还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家上车后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也不能清晰回答自己的家庭地址。这时,我让老人坐稳扶好,车驶回总站后,我报警处理,最终老人被家人平安接回家。”温子杰说,车厢上每天发生大大小小的事,力所能及地帮助乘客,听到那一声道谢便十分满足。

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彼时,温子杰的孩子即将出生,但他仍选择投身一线,保障城市公交的运营,“所有人都在为打赢这场战‘疫’而努力,我也一样,牺牲小家为大家。”怀着对家人的牵挂,他将这份思念化作工作动力。

从车长到组长,如今,已是29路线线长的温子杰每天早晨都会前往车场,为公交线路的营运做准备,时刻关注着线路车长的身体健康情况和情绪状况等。作为年轻的公交线路线长,温子杰坦言:“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一线公交人的随机应变能力都不能掉弦,虽然现在不用经常驾驶公交车上路,但线长这一岗位也在鞭策着我学会管理、应对突发、快速成长。”

101路

数十载电车情缘

他把公交课堂开进校园

当与晓明(化名)谈起广州公交时,他的眼中总闪烁着光芒。从小特别关注广州公交,与电车结缘数十载,见证着广州公交的发展历程,晓明的人生有众多篇章与广州电车分不开。

作为广州某中学的一位老师,多年来,晓明把对电车的兴趣延伸到校园中,在他的带领下,一堂堂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公交课堂开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们走进电车世界,了解公交的运作规律和背后的文化。“在实践中让学生(乘客)与车长换位思考,原来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也可以坦诚相待。”晓明如是说道。

电车路线沿途的路犹在

出生于广州,成长在广州,1981年出生的晓明早已与广州电车结下深厚的缘分。那段读书时期的公交印记,依然留存在晓明的记忆深处。

“小时候,因叔叔家住大沙头,我经常坐104路车(原电车4路),车中间的铰接盘位置就是我的心水位置。”晓明记得,小时候坐电车会经常出“意外”,车行驶在半路,但偶尔会遇到发动机跳闸。“司机一踩油门,突然发出‘啪’的一声,就像家里跳闸的情况,人和椅子都会颤抖一下,有时候还能看见火花喷溅,但司机们都很淡定,可能司空见惯了。”没有社交网络、游戏机,在晓明的成长年代里,每次坐电车出行,观察车里车外的一物一景已经是童年成长的宝贵乐趣。

如果说晓明在少儿时期对电车充满好奇新鲜感,那么在大学时期,他对电车则饱含成长的记忆。晓明本科就读于广州大学英语专业,因为家距离学校较近,经常在大学时期“走读”。晓明深情地说:“从桂花岗至迎宾馆,上学放学都坐101路车,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与101路车不经意间结下深厚缘分。”

101路是广州有代表性的无轨电车线路之一,伴随了晓明四年的大学生涯。时光匆匆而过,在大学毕业前,晓明依旧乘坐101路车回家,线路一样,但心境不同,他甚至想多等几辆再上车。“走出校门,步行至天桥,再走到公交车站,放慢脚步,我走在天桥看着车来车往的公交车,它们依旧正常运营,但我可能是最后一次坐101路车放学回家了。”

在晓明心中,101路车有着独特的意义和记忆,他以“机场路101海印桥”微信昵称怀念101路车带给自己的美好回忆:“我们在长大,车型在不断变化,但线路和风景犹在。”

于实践中探寻公交世界

从2013年开始,晓明在本职教学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多次开展《广州电车广州情》课程,引领学生走进公交世界。谈到开设课程的初衷,晓明颇有想法:“虽然很多学生平日经常乘坐公交车,但对于公交的运作和文化并不清楚,我想带领他们了解公交背后的故事。”

位于广州博物馆镇海楼的“古董电车”于1987年投入营运,作为广州市最后一辆公交大通道电车,1998年,当时的广州市电车公司将其捐赠广州博物馆。“广州电车有百年历史,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我会安排两三节课带领他们去广州博物馆看看‘古董电车’,感性地认识电车发展历程。”

收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古董电车”是铰接式无轨电车,因两节车厢之间用转盘连接,被称为“大通道”电车。在实地学习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前后观察,晓明也借此机会告诉学生,当大通道电车转弯时,中间的转盘也会跟着转,电车行驶中,两条“辫子”(电路连接线)有时会掉落,司机要到车尾把“辫子”重新连接到电线上,这样才能恢复通行。“在实践中融入公交知识,孩子们能理解得更快。”晓明说。

除了实地参观,晓明还为课程量身设计了考察和调研。“公交的发班规律是根据什么制定的?为什么有时候等车会很久?学生们在调研中会慢慢有所发现。”晓明说,在调研课程上,学生们自行选择一条线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记录车辆到站的间距,观察车上客流的多少,总结线路是否热门等。

调研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晓明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在测量104路的客流量时,询问司机为什么104路的首班车时间是5时45分,而一般的首班车时间是6时。“学生在与司机的交流中了解到,前往海印桥总站的104路早15分钟发车,是为了当时大沙头码头的交通集散。这就是一个提出疑问、收获知识的过程。”

224线(现B4线)

从“开车”到“助人”

安全行车是回家最近的路

清晨,当第一班车从总站出场,卢向明一天的工作已经正式开始。27年前,卢向明在广州公交集团三汽公司(现为广州巴士集团三分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安全员,处理安全服务和事故的防范工作。而卢向明与公交行业的结缘,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及那份小小的少时愿望。

少时愿望扎根公交行业

作为一个老广州人,谈到与广州公交的渊源,卢向明的思绪飘回了少年时代。“那时候,家里叔叔和邻居都是开公交车的,我经常跟着他们一起上公交车。坐在车上,看着乘客人来人往,我这个小乘客都觉得开公交车很神气,当公交车司机一直是我小时候的愿望。”卢向明回忆。

小小的愿望在卢向明的心中生根发芽。1981年,卢向明顺利进入公交行业,最初从事的是乘务员。1983年,卢向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成为了一名公交车司机。从1983年到1995年,在这12年的时间里,卢向明一直坚守在公交车司机的岗位上,风雨无阻。从小乘客到经验丰富的公交车司机,卢向明在公交行业扎了根。

1995年夏,原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将市区号码线与专线分开经营,广州市第三公共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三汽公司”)成立。卢向明成为三汽公司的一名安全员,见证了三汽公司成立25余年走过的历程。

“当初刚成立时,只有459辆车、64条专线线路、职工3211人。资金匮乏、场地紧张、车辆残旧。”卢向明说,随着线路的发展和广州城市发展的需要,三汽公司后来改编为四个分公司,直到如今的广州巴士集团三分公司,一共有144条线路、2025辆车。

多年的公交生涯,有些线路匆匆过去,有些则永远留在卢向明的记忆中,让卢向明印象深刻的,还是原224线(现B4线)的故事。

时钟拨回至20世纪初,当时224线从广卫路开往世界大观,由于客流原因准备停运。卢向明彼时担任调度组组长,在走访调研时,他发现224线从大观路再深入几公里就是小新塘村。

“小新塘村当时有大约1万居民,但这么多年都没有通公交车,所以我立即想到将224线延长至小新塘村。”卢向明还记得,延长后的224线从6台车增至24台车,直到投入36辆车,满足小新塘村村民的出行需求,小新塘村周边也渐渐有出租屋、商铺、工厂出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2010年,224线变为B4线,至今仍经过小新塘村。

用温度守护乘客生命安全

从事多年安全员的工作,在卢向明眼中,安全重于泰山。“以前的交通路段状况比较单一,发生事故几率较小,管理难度也相对较低。发生事故时驾驶员通过传呼机把事故信息通知到安全员,安全员接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卢向明说,与现在相比,通讯设备发达,安全员处理事故的效率也提高了。

安全员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安全学习,让司机学习交通法规,避免事故的发生。卢向明介绍:“在平时的安全管理中,我们要求司机做到零事故零违章,守法行车,不冲灯不压线、礼让行人。”

除了安全学习,防范工作同样不可或缺。“从前是‘人防’,后来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去车上提取行车数据,再后来发展为在电脑上实时监控驾驶员在路上的行车规范。现在我打开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驾驶员的行为,预防危险事故发生,起到加强监控的作用。”每天检查出入场车辆、不断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卢向明几十年如一日。

守护乘客的生命安全仍然需要人的温度。多年与司机打交道,卢向明从“开车”到“助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司机的荣誉感。”与司机平时交流时,卢向明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关心每个司机,站在他们的角度,为司机着想。熟悉卢向明的人总能听到他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安全行车是回家最近的路。”

2022年11月,卢向明准备退休了。一晃40载,他风雨兼程,初心不改,安全行车,也守护更多的乘客安全。“女儿问我,哪有一份工作干40多年的?我说,老爸我是做一行爱一行!”本是平凡的工作,却因为卢向明的这份热爱,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广州公交文脉》策划报道为原创内容,版权归羊城晚报社所有。】

原标题:《广州公交文脉 | 他们的公交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