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蓝厅话竹 | 青城山和都江堰的竹子情缘

2022-07-28 19: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INBAR 国际竹藤组织

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以“幽”字而闻名,峰峦溪谷,翠竹环绕。宋•陆游就曾赞叹:“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

张道陵,青城山步入中国道教名山的奠基者。《老子想尔注》是张天师的代表作,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想尔注》:“籥者可吹竹,气动有声,不可见,故以为喻。”竹,成了道教中虚圆通之“道”的物化象征。巴蜀天师道二十四治中专门设立了本竹治,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就写有《本竹治》一诗。“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题福唐观》)“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题本竹观》)“抽得闲身伴瘦筇,乱敲青碧唤蛟龙。”(《题龙鹄山》)传真天师杜光庭,不仅是青城山乃至中国道教的重要推手,也记录了竹的印迹。

都江堰,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同时,它也是用中国竹创造出的奇迹,其中的竹笼石法、杩槎和竹索桥三项技术与竹子紧密相关。

竹笼石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雍水。”都江堰《治水三字经》里也有“笼编密,石装楗”句。《宋史》还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宋朝时每年要对都江堰进行维修,其法是以竹笼装上卵石编织成长蛇之状以雍江遏水,灌溉几个郡县田地。说明都江堰的鱼嘴和飞沙堰主要是由竹笼堆砌而成的。宋•陆游甚至留下了“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亡穷”的诗句,竹笼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上的作用可见一斑。《汉书·沟洫志》载:“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竹落”即“竹笼”,说的是都江堰曾使用的竹笼尺寸为“长四丈、大九围”。竹笼的特点是能将分散的若干块卵石组成一个有空隙、能渗水的整体。竹笼之间,又易于相互牵连、重叠,能形成较大的整体而直压水底,以减轻水流的冲力。考古发掘表明,早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前,巴蜀先人就已经使用竹笼等竹编固土护墙、保护河堤、规正河道、堵塞决水口了。如新时期时期成都宝墩遗址发现的碳化竹片,成都方池街遗址和郫县古城城垣发现的卵石堤埂,成都十二桥遗址的竹骨泥墙痕迹存,以及东周时期成都指挥街遗址出土的竹木编拦沙筐等。

△ 竹笼石法

杩槎,用于堰头截流拦水、调节水量、挑流护岸、保护桥闸堤堰和抢险堵口等。先取三根大木头,顶部用竹绳捆紧,三脚分开,在水中稳定好。接着在迎水面杩槎上绑扎写小木棍,铺上2—3层竹席。竹席先用孔隙较大的粗编的,再用细编的竹席,因孔眼越来越小,挡水功效也越来越强。然后在杩槎中心,挂上盛有卵石的竹篼,以增加重量。最后,沿着竹席的迎水面倒土,直至封堵住竹席上细小的孔隙,水便被挡住了。庞大的工程,不用一颗铁钉,绑扎工具仅使用竹绳,不仅坚固实用,而且就地取材、方便拆卸、重复使用。古时,每年岁修时节,人们先用杩槎截流外江,拦水入内江,维修外江,完工后撤去杩槎。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对内江进行维修。如今,这一“岁修”传统已经演变成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 杩槎

安澜桥,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飞架岷江南北。据考证古时安澜桥全长约500米,由竹丝编成碗口粗竹缆,十根平列,上铺木板,两侧各有较细竹缆6根,作为栏杆。《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也载“涪江有笮桥”,说明修筑都江堰时,安澜桥已经存在,可谓历史久远。笮,意为竹索,修建索桥的主要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或竹索桥。古代先民因地制宜,竹索飞架天险,战胜了西南地区的溪河纵横、山高水急、峭壁深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大西南。

△ 安澜桥

文字丨蓝晓光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鹏旭

原标题:《蓝厅话竹 | 青城山和都江堰的竹子情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