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论坛|细描“九十年代”:80、90后学人的视角与问题

2022-07-29 1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第九十六期青年文艺论坛

主题:细描“九十年代”——80、90后学人的视角与问题

对话人(按发言顺序排列)

石岸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刘诗宇(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周敏(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白惠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静(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罗雅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吕彦霖(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召集人:李静(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时间:2022年7月30日(周六)14:30—18:00

腾讯会议:ID 869 742 900

主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团委

内容简介

“九十年代”曾被冠以诸多命名,如“后新时期”“后现代”“世纪末”等,这些名称标示着历史再度转轨,却也袒露出认知上的限度。这种难以给出清晰描述的无力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与九十年代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一方面它经常被追溯为当下经济、社会、文化秩序的“起源”,另一方面却又在某些层面上走向终结,因而展现为某种未完成状态。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缺乏断代共识、史料积累与必要距离,构成进入九十年代时的障碍。但在理解时代状况与生存境遇的意义上,九十年代又成为必须重返的时段。改制下岗、入海商战、大国工程、科技强力、流行文化乃至日常生活变革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将我们每个人深深卷入。

本次论坛特邀请80、90后的文学研究者,以自己最有感触的切入点进入九十年代,试图从细部出发,努力丰富、增进对这一时段的认识。前辈学人在面对九十年代时,或携带着启蒙理想失落后的沮丧感,或关注先锋文学、新生代诗歌等“同时代人”的创作,又或是在知识界“态度的同一性”破碎之后,努力寻找新的理论资源与价值定位。对年轻学人来说,他们并未跋涉过如此曲折跌宕的思想路线,而更近乎直接由九十年代文化哺育出的“新人类”,有着自身代际的情感结构与问题意识。本次讨论,各位对谈人将尝试寻找自己的视点,譬如代际分野、大众文化与阶层趣味、网络文学、流行音乐、情景喜剧,乃至对于九十年代的当代想象等,以此观察九十年代这个难以名状的庞然大物。对年轻学人来说,回溯个体生命的起源时刻,既为增益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问题,亦是探问生命之根,培植研究的内在动力。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原标题:《论坛|细描“九十年代”:80、90后学人的视角与问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