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2022-07-29 16: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洁 精神卫生686

//

小明在医院确诊了“精神分裂症”。遵医嘱服药后,病情明显改善,但短短3个月,体重增长了20斤,她无法接受镜子里“日渐圆润”的自己。于是每次父母要求她吃药的时候,她都偷偷藏在舌头下,再去厕所吐掉。

1个月后,小明如愿以偿地瘦了4斤,但是幻听却越来越严重,脑子越来越乱,无法正常上学了。家长焦急万分,带小明来到医院寻求帮助。

医生关切地询问下,小明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吃完药以后,看到食物就控制不住进食的冲动,而且吃完还觉得饿。同学们都说我像吹气球一样胖起来了,我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自己”;“有一次我在厕所把药吐了,不小心被我妈撞见,她一下子就爆发了,一边哭一边诉说她照顾我有多不容易,还大声指责我辜负了他们的努力。我很自责,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我又能怎么办呢?”

小明的顾虑和委屈,家属的担忧和无助,想必是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和照护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控制症状和减少副反应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面对患者抗拒服药、藏药等行为,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不规律服药的危害显而易见。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率与规律服药率呈正相关。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与复发、住院、自杀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要提高服药依从性,首先需要了解患者为什么不能规律系统服药?

No.1 药物不良反应

小李是一名高三学生,在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后,他一直在规律服药,病情也很稳定。可是在备战高考的紧要关头,他常常犯困、无法集中注意力,他将此归咎于精神药物。于是他开始考虑要不要先停药,等高考结束再继续治疗。

精神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靶点,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恶心、困倦、心慌、体重增加、口干、便秘,甚至排尿困难、流口水、坐立不安等,部分患者会由于担心或难以耐受不良反应而拒绝服药或减少药量。

No.2 精神症状支配,自知力缺乏

小张一直觉得自己没病,家里人让自己吃所谓的“药”,实则在给自己下毒。有一次,他还看到母亲偷偷把药粉放到自己的饭里,所以他坚决不吃这些“毒药”。

这类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不承认患病,明确且坚定地拒绝服药。当家人催促其服药时,甚至可能会有冲动攻击行为。

还有一些患者,经过治疗,精神症状消失,但自知力仍未恢复。他们无法认识到症状是精神疾病导致的,或不认为精神疾病靠药物治疗能够改善,因此还是不愿意服药。

No.3 患者自我照料能力欠佳

这里涉及多方面原因:

● 部分患者由于需服药物种类较多,可能漏服或超量服用;

● 一些患者年龄较小,不具备管理药物的能力;

● 有的老年患者由于躯体疾病或认知功能受损等因素,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准确服药;

● 部分患者患病后少语懒动,无法照顾自己;

● 还有的患者活动异常增多,各种计划层出不穷,整日忙碌,无暇料理自己的生活。

No.4 病耻感

小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从精神专科医院出院后休养了半年,终于可以正常工作了。他的治疗效果挺好,服药也没什么不良反应,但他的药物需要早中晚各服用一次。单位同事看到他服药时,总是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

一开始小王并没有在意,可是慢慢的开始害怕同事的这种眼神,害怕他们的议论和疏远。小王觉得患精神疾病和服药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每次服药,仿佛都在提醒自己,“你是个病人”。

他从躲在卫生间吃药,到间断服药,到停药,直至症状复发,再次住院。很多患者,跟小王有一样的想法,“吃药,代表还病着;停药,代表病好了”。

No.5 对药物治疗认识不足

部分患者不能足量、足疗程服药,是由于对药物治疗存在误解。他们在服药后感觉症状明显改善,认为自己已经好了、没事了,病好了当然该减药、停药了。他们并不知道规律系统服药的重要性,甚至不记得医生告诉过他们需要规律复诊、长期治疗。

此外,缺乏治疗动机、对治疗丧失信心、家庭经济原因、家属不愿意患者吃药等,也是服药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呢?

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帮助

处理服药后的不适

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是常见的现象。但绝大部分的不良反应都可以通过专业处理,得以改善;一部分不良反应仅在用药初期显现,随着治疗的进展,会逐渐消失。

用药前,向医生坦诚您的顾虑,医生会详细评估您的病情和需求,慎重选择治疗方案与药物,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例如,您担心体重增加、担心服药后困倦、担忧影响生育,这些都可以告诉医生。医生会为您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若您在服药后出现了不适,有些不适是一过性的,适应后就会消失;有些是对服药的担心引发的躯体性焦虑;也有可能是确实需要进行减药或换药处理的问题。请您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与医生协商,找出妥善的处理方法。

医生会帮您想办法,也许增加药物剂量,反而会更好地控制症状,减轻不适;也许需要减量或换药;也许需要联合其他干预手段。总之,医生会帮您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指导您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供良好家庭支持、加强沟通

有研究显示,照护者对疾病的治疗态度,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如果照护者对药物治疗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反之,照护者如果对药物治疗存在偏见,也会降低患者治疗成功的几率。

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增进患者对治疗的乐观态度,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若患者拒绝服用药物,照护者可以耐心询问、引导患者表达对服药的顾虑,和患者一起想办法,减轻顾虑,处理服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下降,既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对整个家庭也是不小的挑战。照护者常常也会生气、委屈、无奈。甚至很多照护者不能有效宣泄不良情绪,产生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照护者不妨试试换一种沟通方式,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避免责备和抱怨,在日常生活中,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态度平和,明确、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患者的要求;将“病”和“人”分开。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症状及照护要点,也有助于照护者接纳患者的状态、处理患者与自己的情绪。了解在患者康复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对处理策略心中有数。

进行药物管理

针对服药依从性差或自我照护能力差的患者,应由照护者代为管理药物,按照医嘱定时督促患者服药,并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吐药等行为。随时检查药物剩余数量,也能及时发现患者少服或错服药的情况。目前还有多款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效针剂,也适用于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

当患者服药依从性逐渐改善,可以和患者共同制定服药计划,让患者参与到疾病管理中。通过设置提醒闹钟、采用药品分装盒等方式,避免漏服药物。

对完全拒绝服药并病情较重的患者,建议考虑送其住院治疗,既能保证患者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也能让患者获得有效医疗干预。待病情稳定出院后,照护者继续督促其进行药物治疗,定期带患者看门诊,监测病情变化及躯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指南,建议将生活方式干预(健康饮食、锻炼、减少久坐)作为身体健康管理的一线策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服用精神药物的副作用。

指南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跳舞、园艺等,可以增强幸福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忌过度饮酒、充足睡眠等。

照护者可以和患者共同制定饮食、运动和作息计划,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伴交流

有的时候,患者觉得没有患病的人很难感同身受,担心自己不被理解。此时,不妨鼓励患者多和其他病友进行交流,获取同伴支持。

“同伴支持”是指由具有相似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经历、社会地位,并具有共同关心话题的个体,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信息分享和支持反馈等。有研究证实,“同伴支持”可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减轻病耻感,有效提高其社会支持、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有些不愿意、不方便或者不好意思和家人说的话,患者可以和同伴讲;有些对疾病的顾虑、对治疗的担忧等,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得以减轻甚至消除。

了解全病程治疗的概念

大部分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都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强调“全病程治疗”的概念,即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治疗周期。

○ 急性期治疗目标是,尽量达到临床痊愈,促进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

○ 急性期治疗完成后,进入到巩固期,这时患者病情出现波动风险较大,治疗原则是继续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剂量也不减少。

○ 最后是维持期治疗,可以低剂量维持,减少复发风险。

具体每个期的长短,视病情而不同,需要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

因此,不是好了就可以不吃药或者少吃药,定期复诊,医生会告诉您下一步怎么做。自行减药或停药,将大大增加疾病复发的风险,增加进一步治疗的难度,导致您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更高的用药剂量才能逐渐恢复。因此,当您感觉症状有所改善时,请继续遵医嘱服药。减药、停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小明的母亲听完医生的介绍,认真考虑了自己和孩子这段时间的状态。一方面自己近期特别焦虑,自己的过度关注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那次看到孩子偷偷把药吐掉,自己突然就爆发了,真是着急又无助;另一方面,自己也没有认真询问过孩子为什么不想吃药,就觉得是她不懂事,不懂得体谅自己。今后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小明也意识到,自己可以把对服药的担忧告诉家人,前往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减重;获取更多同伴支持,增强自信;坚持全病程治疗,在最大程度改善症状的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Zhou Q, Wu ZG, Wang Y,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rapeutic nonadherence of the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eport on the National Survey on Symptomatology of Depression in China[J]. CNS Neurosci Ther.

2. 张五芳,马宁,王勋,吴霞民,赵苗苗,陈润滋,管丽丽,马弘,于欣,陆林.2020年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现状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

3. 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UK). Depression: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Updated Edition). Leicester (UK):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4.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李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