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超1亿儿童近视,你家孩子戴的眼镜大多来自这里

2022-07-29 16: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的孩子近视吗?

根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7%,人数超1亿,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再加上成年人的数据,目前我国近视总人数超过6亿!

这组数据看得令人震惊!

“五米之外,雌雄难辨;十米之外,人畜不分”,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近视真的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一部分视力问题严重的儿童,家长不得不依靠手术等医疗方式来解决孩子的眼疾问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给孩子配一副合适的眼镜来进行视力矫正,是最佳选择。

在中国江苏省丹阳,当地人正凭借着一副副眼镜闷声发大财,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儿童和成年人带去眼帘前的清晰。

从丹阳火车站西北角的“中国丹阳眼镜城”为圆心,这个常住人口不足百万、面积仅千余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坐落着1600多家与眼镜相关的企业,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了5万人

这里每年生产的镜架约一亿多副,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里的镜片产量更夸张,年产高达四亿副,在中国占比70%,世界占比50%。

毫不夸张地说,在全球范围内,每两副眼镜就有一副来自丹阳。

丹阳,目前也是世界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01

从小窝棚,到一座城

眼镜,最早起源于透镜(放大镜)。

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十五卷中,就有许多关于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记载。

东汉初年,张衡也是借助于透镜,来观测月亮的盈亏和月日食的初步原因。

中国历史上,可考究的实物透镜,出土于江苏扬州憎泉山的刘荆墓地里。这是一枚小巧玲珑的圆形水晶放大镜,凸面镜由水晶材质制成,镶嵌在一个类似于指环的金圈里,它能使物体放大五倍,是史上最古老的“单片老花镜”。

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水晶放大镜 图源/网络

虽然中国古人对这种可放大物体的镜片有一定的研究和使用,但真正意义上的“眼镜”,是在明代经海上和陆路由西方传入的。中国最早的科学验光眼镜店,是1911年在上海开张的精益眼镜公司。

在江苏省镇江市下辖的丹阳(县级市),这个与刘荆墓地相邻的小县城,是如何与眼镜结缘的呢?

图源/网络

上世纪60年代,一批在上海眼镜厂工作过的知识青年来到了丹阳,他们带着一身的技术却无处施展。

为了赚钱,他们决定建个眼镜片厂,这个想法吸引了当地大队的关注。

这些眼镜工人,分别被丹阳的司徒和大泊两个大队聘请,办起了最初始的社队眼镜厂。因为当时的眼镜厂设备简陋,厂房就是几间窝棚,所以也被称之为“窝棚眼镜厂”

因为“窝棚眼镜厂”的门槛很低,所以这种眼镜厂迅速在丹阳复制开来,丹阳从此与眼镜结缘。

早期的华阳眼镜市场 图源/《丹阳眼镜城的前世今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眼镜的需求日益提高,丹阳政府从中看到了商机,决定扶持丹阳眼镜行业的发展。

1986年,丹阳政府选址在丹阳火车站附近的车站、双庙两个村,建立了两个全国最早用于眼镜交易的市场——“云阳眼镜市场”“华阳眼镜市场”

其中,“华阳眼镜市场”在1986年就干出了150多万的营业额,这在普通人工资只有40元的年代就是一个奇迹。

丹阳县华阳眼镜市场开业典礼 图源/新华社

90年代末,经过几年的市场改造,当地政府将“云阳”和“华阳”两个眼镜市场进行了合并,建成后的新市场占地25亩,摊位180多个,常驻眼镜经营户500多户,成为一个年交易量超10亿元的眼镜城。

在这个眼镜世界里,经营的有镜架、镜片、成品眼镜、眼镜专用工具、零配件等近千个眼镜相关的产品,也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市场,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

改造后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 图源/丹阳市委宣传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路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些南北来往的火车几乎都经过丹阳。

借助便利的铁路交通,再加上“东方犹太人”——温州人的外销,丹阳眼镜一时间声名鹊起,开始走向全国。

丹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眼镜之都”

02

占领全国,走向世界

丹阳眼镜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丹阳人去制作、销售眼镜。

彭湘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彭湘华 图源/腾讯·大苏网

1986年,20岁出头的彭湘华放弃了乡政府工作,开始经营起了眼镜生意。

“一个还没结婚的小姑娘去摆地摊,我的父亲甚至一度想和我断绝关系。” 彭湘华因为这个决定与家里闹僵了。

彭湘华这么选择是有她的原因的,当时彭湘华的工资才十几元,而她第一次试水卖眼镜就赚到了20元,彭湘华看到了丹阳眼镜产业的潜力。

之后,彭湘华就进驻眼镜市场,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在这三十多年期间,彭湘华申请了自己的镜架专利,还把自己的形象做成品牌广告,现在,她已经是丹阳市新超华眼镜商行的总经理。

图源/腾讯·大苏网

谢公兴和他的兄弟姐妹也在那时抓住了丹阳眼镜这一商机。

最初,他们只是从丹阳批发眼镜去南京卖。后来,他们发现丹阳眼镜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商机厚,决定在丹阳开设工厂。

“我们的工厂是丹阳县第一家生产树脂镜片的工厂。”

这个工厂就是明月镜片的前身,现在,明月镜片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眼镜片生产企业之一。

谢公兴作为明月镜片的总经理,还邀请了陈道明作为他们的品牌代言人。

图源/视频截图

像彭湘华和谢公兴这样,前仆后继来到丹阳发展眼镜事业的商人,在当时还有很多。

他们在这里投入全部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眼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也正是因为这一代眼镜商人们的拼搏努力,丹阳的眼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如今的丹阳,拥有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镜片制造、眼镜机械、印刷包装等全套完整产业链。

还拥有包括万新光学、明月镜片、汇鼎光学、优立光学、鸿晨光学、新天鸿光学等众多代表性眼镜镜片生产大企业。

万新光学 图源/网络

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丹阳眼镜在全国眼镜产业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销售额来看,在全国眼镜镜片销售额前十的企业中,丹阳企业就占据五席;从销量来看,在全国镜片的销量排行榜中,前六名生产商均是来自丹阳。

其中,作为丹阳眼镜企业的领头大哥,万新光学的树脂镜片年产量已超过1亿片,年销售额达12亿余元。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4年5月1日,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隆重开业,这也将丹阳这个享誉全国的“中国眼镜之都”正式推向了全世界。

图源/网络

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仅一家名为“丹阳河贸易有限公司”的小型经销商,在2022年刚过去的6个月里,就向欧美地区卖出了10000美金的眼镜产品。

这只是丹阳眼镜在出口市场中的冰山一角。

以2016年数据为例,当年丹阳眼镜出口企业达到118家,出口总额2.93亿美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北美、非洲等世界多个地区。

如果没有这副小眼镜,这个地处南京上海之间的江苏丹阳,也许一辈子只能是长三角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城。

2021年,这个下属于镇江市的小县城丹阳,凭借着一副小眼镜,拉动了小城GDP的直线崛起,将十强县域经济体GDP做到了江苏第十。

同样是2021年,丹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075元,远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

03

网络时代下的丹阳眼镜

曾经丹阳眼镜城人满为患,每天都有不同地方的人来买丹阳眼镜,生意十分红火。

在这里,验光、量瞳距、打磨镜片、选镜架……商家有一套完成的的流程来为每一位客户服务。只需半小时,就可以在这里配到一副合适的眼镜。

单说2018年,眼镜城的年交易量就达到了60多亿元,全年客流量达140万人次。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门店销售形式,让丹阳眼镜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客流稀少的眼镜城 图源/小鹰财经社

有危机,就要寻找转机。

新一代的丹阳眼镜从业者们,积极改变思路,抓住网络平台,他们开起了网店,并进行直播带货。

据统计,目前,丹阳眼镜行业开设的经营性网店和网站达1000多家,全球的线上销售额超过25亿元。

从线下到线上,从批发到零售,从批量生产到一对一定制;房屋租金、人工工资、门店装修费……实体眼镜店的一项项成本大幅下降。

在这场销售转型战中,丹阳眼镜行业顺利地进入了网络时代。

正在直播的眼镜商家 图源/丹阳市人民政府

如今的丹阳,除了稳固自身“中国眼镜之都”的产业高地外,还将继续朝着建设成为“世界眼镜文化之城”的目标迈进。

2021年12月,由金贸集团投资超过85亿元的丹阳眼镜特色小镇项目,在沪宁城际高铁站前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

丹阳眼镜特色小镇首个项目——丹阳眼镜城开工仪式 图源/丹阳市融媒体中心

建成后的丹阳眼镜小镇,将成为拥有全周期体验、全域化旅游、全方位升级的国际眼镜双创基地和城市新地标。

丹阳人通过自己的技术和智慧,不仅将丹阳眼镜做成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同时也为全球饱受视力困扰的人们带去了清晰、明亮的视野。

超级乡村研究所

丹阳综合评分: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江苏丹阳,靠一副眼镜发家的“中国眼镜之都”》

[2]《号称中国“眼镜之都”,年产1亿副眼镜架,镜片产量占全国75%》

[3]《小眼镜,大产业 丹阳担当“中国眼镜之都”》

[4]《一副丹阳眼镜的“前世今生”》

[5]《镇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丹阳眼镜王国的崛起之路》

[6]《六十年前,如果那批眼镜工人没有被派往丹阳》

[7]《防疫期间,丹阳眼镜城现状》

[8]《2022年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全景图谱》

-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