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舅引发的舆论场精神内耗:这究竟是不是在“感谢苦难”?

2022-07-28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杜虎

7月25日起,一段长达11分27秒的长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社交平台上转发刷屏,短时间内制造了一起现象级传播事件。随之而来的,是该视频卷入相当广泛的舆论争议中,针对其主题产生了“感动—反感动—反反感动”的一波三折,如何评价这一视频的苦难叙事及舆论现象,赞弹有加,众说纷纭。

1

该视频的制作选择了讨巧的方式,文字稿为主,画面为辅。画面素材取自电影或纪录片的片段,夹杂剪辑了一些家庭旧照片,声音部分采用全程旁白的形式。文字稿使用了俯瞰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残疾老人、也就是作者(@衣戈猜想)二舅几十年的生平故事。

这些故事大致包含了这些内容:小学初中学业优异的二舅,因为发烧被村医打针打坏了左腿(高度怀疑是小儿麻痹症),自学成才掌握木匠手艺,去北京看纪念堂,以及为部队打桌椅、首长给他搓澡小传奇,为妹妹打嫁妆,领养一个女孩并为长大的她在县城买房,一段含糊且未遂的乡村情感,至今热心为村庄里的老人维修电器,帮做杂活。

在串联二舅这些经历时,作者采用了三种情感线索来结构文字内容:一是肯定了让二舅生活越过越好的改革开放大背景。值得一提的是,撰稿者在这条暗线上作了两个必要点缀,其一是在与二舅的对话中,用“他公平”的委婉论断不否定改开之前的年代;其二,是用二舅住的老宅建成年代久远,“美国还未建国”的描述,不放过显示国族自豪的任何机会。

第二种情感线索最为主要,围绕“庄敬自强”四个字贯穿始终,突出二舅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全龄段平静面对厄运的精神状态。这条线索带出了第三条情感线索,就是撰稿人在描述二舅经历时不断跳出作者角色,反复推介,强调二舅精神具有的教育意义。

归纳这三条感情线索,可以看到这个视频的重心在文字撰稿,而文字稿则利用二舅这一形象,将个人奋斗与国族自豪结合起来,也就是撰稿人表达的“把一手烂牌打好”,具体表现为“人定胜天”的结尾:“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视频传开后,有网友认为视频文案参考了网络旧文、吴标华的《二舅》,首长搓澡的段子也非原创,城里买房视频直接取用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画面,所以难脱抄袭、拼凑的嫌疑,但作者@衣戈猜想 在媒体采访时断然否定了类似指责,他说文案“每个字都是真实的”。

通过分析文案的三条情感线,可以发现这一视频在主题思想上兼顾了非常不同的年代评价,无论是对二舅个人自强的肯定,还是作者直接灌输的“人定胜天”思想,目的都是对二舅多舛命运的升华,鼓励年轻人向二舅看齐——由是观之,该视频的主要价值基调也就是人们习惯说的“正能量”。

2

不出所料,二舅视频收获了第一波伴随着赞叹声的感动。

这些感动的响应,与视频文案设计的情感冲击点完全重合,证明观众洒泪的节点、节奏是完全可以预期、也可以提前布设。这些感动不已的人群既是B站用户的基本盘,也是舆论空间中分布各阶层的基础受众。他们非常吃这一套,一旦传播者开启“感动常在”的传达模式,便可能毫不思索地全部接受。

在这一感动模式下,该视频的文本饱受赞扬。

有人这样评价,“文本……强到拿中国任何一个文学奖都不为过;就是拍得好,镜头语言无敌。形式上的美本身就是人类作为生物无法逃开的偏好。”

还有人接受了视频文案的暗示引导,将撰稿人比喻为汪曾祺、阿城那种“作家中的作家”,认为有能力在平淡文字中揭露人生真谛,写活了二舅“苦难而饱满的人生经历”。

感动模式遍布舆论空间的直接后果之一,除了汇集粉丝,它还容易招致“反转”,在视频作者尚未来得及安稳品尝胜利果实时,反感动的舆论就杀到眼前,并被相反论点包围,后者丝毫不掩饰其攻击力。

就像承认二舅视频爆红那样,也要承认反感动模式的声势不可小觑。它在逻辑上相当稳固、论点上相当尖锐,直接针对视频文案的薄弱点展开打击,一针见血地追溯二舅苦难的根源,毫不留情地批判易感受众的脆弱,甚至追问“谁该为二舅的苦难负责”?

确实,视频文案对“二舅的苦难”没有回避,但在“处理”这一苦难人生时,设定了“不向命运低头”“不埋怨只自强”的基调。换句话说,视频文案拔高苦难,为二舅的苦难镶上了金边,是“感谢苦难”的叙事结构。

最被反感动模式“诟病”的,也可以视作二舅视频遭到反噬的,是那个宣传文案在书写时留下了巨大的漏洞,那就是放弃了对苦难的归因,不仅作者自己没有触及这个问题,他也在引导观众闪躲这个问题。考虑到文案的目标,这种逻辑漏洞几乎无法补全,它不是外界强加给的,而是视频文案灌输起特定价值导向时,被迫遗留的,无法防备,不得不敞开,反感动模式借此长驱直入。

如果是一个成熟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漏洞的后果,但视频撰稿人又只能眼睁睁地看它发生。他无法祈求批评者看不到这个显著的漏洞,这就是文案在渲染其感染力时,无法设防的地方,因为它无法做到的“既要又要”。或许也可以借此推测,在视频效果与逻辑漏洞的权衡上,制作者一开始就有所取舍。

二舅只能被表述,视频文本放弃对苦难的归因,将二舅的苦难隔绝于时代背景,也就放弃了对时代的责备,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二舅苦难的原因被一笔勾销,反感动模式的持有者不接受这样的“和解”。

3

二舅视频打造了一手的感动模式,反感动模式则从苦难的归因及问责上反击它,后者发展出一系列观点,将二舅的苦难、乃至于一般人的苦难与时代挂钩,甩开那种美化伤痕的举动,提炼并细分了二舅的苦难,包括但不限于:农村的医疗匮乏问题,残疾人救助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等;进一步地,反感动模式将“手术刀”指向围观感动的人群,指出苦难之人缺乏向上改变的命运渠道,低到尘埃的苦痛不仅没有激起同类的同情,反而忙着感动,忙着歌颂温良,二舅的苦命成为滋养群体不争的养料。

反感动模式对二舅视频的批判是有力的,因为它清楚地看到感动模式的渲染路径——从往事不可追的个人苦难史,提炼出适用于当今的正能量——并且理性地设置狙击点,提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对于二舅的苦难,特别是借此抽象出的一般人苦难,正确态度是全面省视、省思,而不是把玩、省略。

反感动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单凭逻辑和观点的力量,就建起抗拒感动模式的思想防线,并且争取了相当数量的听众。

感动模式之后,反感动模式趁势而来,可反感动模式似乎也没有稳操胜券,因为除了感动模式的反击,反反感动模式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那只“黄雀”,不服反感动模式下的观点与立场。反反感动模式倒不一定是感动模式的“盟军”,不一定站在后者这边,但在实际效果上分担了感动模式遭遇的压力。

反反感动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既超越悲情感动、又超越激进反思的观点集成。准确说,它对苦难的态度是:苦难不需要被歌颂,同时,苦难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在苦难的形成上,它不赞成绝对的观点,认为苦难并非单纯地由社会形态或宏观制度决定;反反感动模式完全承认个体经验在处理苦难时的重要性,也不认为自强不息的个体精神应该受到批判,相反,在无法跳脱时代束缚的前提下,个人行动将绽放生命之光。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反反感动模式看成是感动模式+反感动模式的调和,说难听点,就是骑墙派、理中客。它提醒那些沉浸在感动模式中的人,需要克制对二舅视频文案中鸡汤成分的吸收,否则容易发展出廉价的感动。它也对反感动模式的支持者说“不”,提醒他们不要一棒打翻一船人,要善待心思纯粹的个体努力。

4

综上所述,在分析二舅视频的舆论现象时,可以看到上述一波三折的“感动”。这种波折,一方面体现在舆论流转的时间线上,一种后续立场压倒前列立场,令舆论中的声音变得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波折也体现在对苦难这一多面体的侧重与强调上,至于哪一种解读模式是对的,哪一种又是错的,哪一种是“庄敬”,哪一种是轻狡,似乎很难有共识,舆论呈现的仍旧以交锋为主。

不同于上述三种解读模式,在二舅视频刷屏后,出现了一种求真、求真相的声音。它希望知道二舅所在何村,他的残疾证是否办成,他现在过得怎样……总之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探究欲望:既然二舅视频作者强调文案“每一个字都是真的”,那也莫怪观众有进一步打听的想法,真相比感动或反感动都要重要。

但令人奇怪的是,视频制作者 @衣戈猜想 替二舅开启了“免打扰”模式,他透露不会让二舅直播变现,也不希望他受到任何人的打扰,目前已经让二舅女儿将他与姥姥接走,等到舆论完全平息后再返回那个小山村。

尽管二舅视频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但它出现在舆论场的时机很难谈得上完美。同时期,江西南昌体制内富二代周劼炫富风波正在“燃烧”,该风波中周劼提到了大伯和三伯如何有权有势,并将“劫难”扩大到任何与他有业务交往、家庭交流的省领导、公司高管、同事以及父母朋友。

人们将二舅苦难所宣扬的自强精神,对照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周劼,效果相当讽刺。这样两个舆论热点醒目地并列,仅仅是放在一起谈论,后者的骄奢日常就能浇灭前者的感动常在。作家@十年砍柴 拟出对联:村巷何处无二舅,众生几人有大伯。这样的反效果,是二舅视频在传播中无法凭借观点之争给予消除的。如果真有人特意想借二舅视频定制价值观,恐怕对这种议题竞争的实效,也只能干着急。

从《后浪》,到《不被大风吹倒》,再到二舅视频,以争取年轻世代用户为发展纲领的平台,完成了价值观意义上的“三连发”,约等于在社媒时代利用舆论影响力完成了新的“老三篇”制作。从竭力地赞美年轻一代,到以目的性更强的价值观影响他们,二舅视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为它描绘了即使在苦难环境下,什么才是正确态度的人生观念,这不光是价值传达,更为年轻人准备一套反求诸己的行为模式。

以上就是对二舅视频这一舆论现象的梳理,谁是谁非,很难有一个盖棺定论。如何理解苦难?如何处理苦难命题?诸多问题仍将引导舆论的变动与撕裂,必定还将激发人们的“精神内耗”。只能说,对苦难的每一种答案都代表一个人拟定的路途,代表一个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的努力,代表一条路途的启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