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城市策略|人潮汹涌的大都市,鬼故事口口相传
繁忙的现代大都市,车辆风驰电掣,灯光斑驳炫目,工业化的成果无所不在。与此同时,数以百万千万的人口,在此栖息;数以百万千万的人口,曾在此逝去。
一篇题为《闹鬼之城》(The haunted city)的文章开头,这样叙述伦敦地铁场景——
一辆列车驶入伦敦帕丁顿。有声音为车上的乘客报站。声音无形。车门灯闪烁。声音再次响起——“请注意列车与月台之间的间隙”。一大群乘客从车厢里如潮水般涌出。他们跨越列车与月台之间的间隙,全凭直觉行事,近乎无知无觉。也可以把一种幻象加诸这种日常景象之上:伦敦地下的无数鬼魂,从这个缝隙中窥探,而来来往往的人,不假思索地踩了过去。
2020年,上海宝山。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现代大都市与不老的鬼故事
“闹鬼”已经成为伦敦的标记之一。伦敦流传着许多灵异传闻,还有不少人声称,亲眼见到过传闻中的鬼魂。比如,著名的海格特(Highgate)公墓,建造于维多利亚时代,1960年代被废弃之后,便流传着各种关于幽灵的传闻。不少人说,亲眼见过一个高大的、有着黑眼圈和红色眼睛的吸血鬼。1970年3月的一天,当地人自发组织去抓捕吸血鬼。当晚海格特公墓锣鼓喧天,成百上千的市民去围观,当然一无所获。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先生也长眠于此。
伦敦海格特公墓(来自于网络)
巴黎,一直是浪漫之都和享誉全球的文化和美食之城,却也是一个闹鬼的城市——有许多关于“鬼魂”的建筑和传闻。比如,位于巴黎十四区的地下墓穴(Catacombes de Paris),存放着因瘟疫去世者的600万具尸体,自然成为传说中的闹鬼建筑。而作为巴黎地标的埃菲尔铁塔,据说也有一位因向女友求婚未果当即跳塔的男青年的鬼魂。鬼魂一直在埃菲尔铁塔附近飘荡,有时还会向来往的情侣游客兜售纪念钥匙链。
现代大都市,为何还在制造着鬼故事
鬼故事是秘而不宣却口口相传的小道消息。谁没有听闻过都市传说?关于大都市的意象,总有鬼魂浮荡。如前文所列,从纽约到伦敦,从巴黎到开罗,简单搜索就有连篇累牍的结果;打开一个页面,就能看到附会于现实世界,在黑暗中起起伏伏的事物。鬼故事仅是猎奇的惊悚传闻吗?其下是否隐藏着城市中难以名状更无法示人的某些情绪或因缘?
就这个意义而言,鬼故事与谣言是同一类。谣言短暂,鬼故事绵长。读到澎湃一篇辟谣文章,标题是《核查|乌克兰人堵路示威遭西班牙司机暴打?》。转眼之间,俄乌战争已持续半年,这种有关乌克兰难民的谣言,似乎也可解读为难民接收国中潜藏的某种情绪。
城市一直经历着衰败和转型、拆除和重建的过程。城市中也有许多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的场所。正是这种反复的变化和无数来来往往的人,使城市成为“闹鬼”的沃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1980)中,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写道,“闹鬼的地方是人们唯一可以居住的地方,因为人类的心灵、记忆和熟知的一切相互交织,过去的人事物,无法轻易放下。既然如此,人的头脑会构想出创造性的抵抗形式,来应对现代生活的压力,鬼就是其中之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在启蒙和工业化时代,现代性导致社会的祛魅。人们不再相信非理性的事物,例如宗教、魔法和鬼魂。城市是现代性的场所,城市生活为官僚机构和常规所笼罩。那么,为什么城里人会“看到”,而且经常去寻找鬼魂?
大都市中的鬼魂,可能是一种温情托寄
回到开篇伦敦地铁驶入帕丁顿站的场景。
现代大都市,许多“人工化”操作已为自动化取代。地铁到站,提醒下车乘客“请注意列车与月台之间的间隙”。这样的提示,于1968年首次在伦敦地铁上发布;2012年之前,基本一直使用40年前的录音。而当年很多录音者都已去世。而后,地铁广播系统逐步数字化,已去世的播报人员的录音,被自动化语音提示替代。
城市随时在经历变化,伦敦地铁替换“鬼魂录音”的举动甚少为人注意。毕竟,人们上车下车,都是下意识举动,基本无需提示。可某一天,一位妇女神色不安而沮丧,她询问工作人员,从前的广播到站提示声音去了哪里。她惊慌失措地询问,说:“那个声音是我丈夫的”。她的痛苦让英国人周知。最终,伦敦交通局将她丈夫的声音恢复。
《人鬼情未了》这部电影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一对相爱至深的情侣,做着结婚准备之时,男友萨姆去世,女友美莉悲痛欲绝。萨姆恋恋不舍,变为鬼魂,发现女友身处险境。为了保护美莉,萨姆常常游荡于她的周围,并借助灵媒与女友的交流。完成了保护女友心愿的萨姆,即将前往天堂。永远消失之前,萨姆显出身形,与深爱的女友相拥告别。
正如我们所知,人终有一死。每个关于爱的故事,终将成为鬼故事。如果不信,请翻开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读一读。并非所有鬼故事都与爱相关——但所有鬼故事,都是关于“绝对被遗弃者”的故事,只是他们并未被彻底遗忘而已。
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小孩子们打扮成鬼怪,挨家挨户要糖果。“小鬼难缠”,不给糖果就不走。图片来自网络。
西方基督教的万圣节,追溯起源,在于那时人们相信,故人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死后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魂灵吓走。万圣节前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这样与“鬼魂”相关的节日,在诞生之初,不在于爱的纪念,而在于相信鬼魂存在且因畏惧而刻意趋避。今时今日,对西方大都市而言,“万圣节”早已是狂欢的节日。
大都市中现代化无处不在,鬼魂是否无处遁形
1970年代忙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捉吸血鬼的肖恩·曼彻斯特,在回顾其一生经历的社会变化时,于2013年在《杀戮者的信仰》(Faith the Slayer)播客中说:“我对人们每天如何吸收消化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感到惊讶,那些电影、杂志、电视节目,充斥着暴力,色情,堕落……这令人难以置信。”“死亡,屠杀,谋杀,糟糕的法庭审理,尸体的残酷图像,战区的惊涛骇浪……这些丑陋的事情正在滴灌着每一个人……今天的世界允许邪恶在几乎任何地方显现。”
肖恩·曼彻斯特,吸血鬼猎人,他声称在1982年杀死了伦敦海格特公墓的吸血鬼。图为年轻的曼彻斯特。 微信公众号“米斯卡塔尼克地下室” 图。
图为不再年轻的曼彻斯特。 微信公众号“米斯卡塔尼克地下室” 图。
今时今日,早就进入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宣称即将进入上天入地、世界各地各个角落无所不及身临其境的“元宇宙”时代,鬼魂还将在城市哪个角落浮荡呢?纽约市有十几个废弃的地铁站,巴黎也有差不多数量的幽灵车站。最早拥有地下铁的城市们,数百年经历诸多变迁,总有因各种原因地铁不停靠的车站,废弃的地方自然就成为鬼魂的家园。如前所述,韦伯认为工业化社会“祛魅”,废弃地铁站却鬼影幢幢,不是正好相反吗?大都市中最早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地方,鬼故事却在此流传。
在现代化大都市之中,传统生活方式已难存留。想留留不住的怀旧心态,或多或少存在。即便无法抵抗进步洪流,精神的塑造却可只凭心愿,隔绝某种过于清晰的现代性。超自然鬼故事的盛行,恰恰表明城里人对鬼魂的执着。为鬼魂留出空间,这个特殊空间,或可解读为抵抗现代性的“怀旧”而刻意保留的边界。笔者对“元宇宙”描摹的诸多愿景心存抵触,相信也有许多人同感。设若三五十年、一两百年回顾,这样的“怀旧和抵触”,会创生何种新的鬼故事呢?
巴黎地下墓穴(来自网络)
如果鬼魂真存在,城市就应包容,任由他们浮荡。如果鬼魂无形无迹无影无踪,只是人脑中的意象,那么,不妨借用恐怖幽深的巴黎地下墓穴中的一句温暖动人的铭文:“活在活着的人心里就是没有死去”。铭文之外,还有警语:“切记,每一天都是你的末日”——这句极冷,却提醒人生无常,所以应尽情尽兴,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个人。
酷暑时节,马上进入旧历七月。七月半是中元节,是中国传统“鬼节”。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旧时中元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敬畏与悲悯之心兼具,在于不仅祭神明祭祖先,还要祭孤魂野鬼。当然,中元节不仅托寄信仰,还有鲜明的娱乐功能,民众参与度也很高。这个节日,其实很温暖、很明亮、很欢乐。“祛魅”之后,现代化大都市中偶尔“怀旧”的人们,任由“鬼魂”在头脑中、在口口相传的鬼故事中浮荡。仔细听听,这样的鬼故事可能很美好,也可能很悲戚——无论如何,那都是真切感情的投射。
《寻梦环游记》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让我们以《寻梦环游记》的一段影评作为本文结尾:影片灵感来自于墨西哥亡灵节,用色彩斑斓的画面,载歌载舞的场景,虚构了一个温暖华丽的亡灵世界。在那里,亡灵世界与现实世界通过爱的桥梁相通。死亡,是爱与美好的延续,是一场盛装出席的表演。那些远去的亲人,也可以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