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华社调查政务“僵尸APP”:前期烧钱开发,后期运营懈怠
登录某政务APP,界面一片空白;浏览某政务微信、微博认证账号,早已停止更新……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明确治理“僵尸网站”“僵尸APP”等的时间表,要求在10月底前基本完成清理工作。“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政府“僵尸网站”未走远,“僵尸APP”又来了。
在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政务平台搭建起来却没有真正使用好,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甚至以行政摊派、强行推广、篡改数据等手段,打造“手机上的政绩工程”。
前期“烧钱”开发,后期运营懈怠
政务平台本是向群众宣传政策、沟通民情、提供服务的有效渠道,但一些地方在前期耗费财力、人力大搞开发,后期却疏于管理和维护,导致运营不善。
记者在手机应用上输入“云上”搜索,立刻出现大量政务客户端,但很多都显示“少于1万次安装”。有网友留言批评:“信息量太少”“页面根本打不开,闪退!”
以贵州某县2015年4月上线的党政客户端为例,其简介为“为您提供权威、准确、及时的新闻资讯,同时还具有网上办事、生活资讯等强大的便民服务功能”。
然而,记者安装后发现,里面除了一张风景图片外,没有任何内容。与此相似,该县扶贫办的微信账号,从9月后就再无更新。
“很多这类客户端很多都是‘僵尸端’,想想前期的巨大投入,实在让人心疼。”说起目前正在管理的一堆端口,曾为某省多个政府部门开发网站和客户端的一位工作人员连连摇头。
与政务微博和微信相比,政务APP往往耗资不菲。《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7)》称,国内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大概有5000多种,苹果的IOS系统也有不同版本和大小屏幕问题,再加上人力成本上升、政务服务和安全性能要求较高,这就导致政务APP开发成本较高。
“一部分已经不更新了,但协议期内还需要人工运营。”一位APP开发工作人员说,该公司总共开发57个政府网站和63个政务客户端,收费从几千到几十万元不等。
“有时候我在后台一看,客户端上一篇文章就两三个阅读量,还是供稿人自己点的。”他说,“做成这个样子,实在令人无奈。”
推广平台有“妙招”,领导满意就能行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明明不具备实用功能的政务平台,推广起来却可谓千方百计,“妙招”频出。
——绑定服务“硬推广”。江苏某开发区干部对记者表示,一些部门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名推APP、微信公号。在群众前来办证时,干部要求办事群众先下载或关注,有的还要注册绑定手机号,然后才能办理相关事项。而实际上,群众到这类部门最多也就办一两次证,一些政务端口用户体验不好,人们用过一次后就卸载和“取关”。
——行政摊派“强推广”。“今年以来,通过我们或者向我们推广的政务APP和公众号差不多就有20来个。”一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说,“有政府部门建的,也有地方搞的,还有的是为某个单项活动设置的。”
江苏省一位社区干部说:“最近上面压下来两个APP,一个明确要求完成160条的下载任务,一个要求完成300条的下载任务,完不成年底评优就要受影响。经常是一边卸载,一边再安装。”
——后台篡改“巧推广”。一些基层干部透露,为了数据上好看,一些地方花钱购买下载量、阅读量、关注量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有的基层干部直言:“不管浏览量多少,领导能看到就行。”贵州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下载量、浏览量可以做很多手脚。“以前点一下,后台就统计成200。后来不那么夸张,按一次就是50。”
政务平台关键要让群众看
对于屡屡出现的“僵尸”电子政务平台,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必须坚决整治。
“要根据不同政府部门的权限,对各类平台进行合理划分,该整合的整合,该协调的协调,该取消的取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任勇说。
“一些地方政府对老百姓信息需求掌握不到位,不能满足公众个性化、具体化的需求。”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其松分析。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类延村提出,政府应依据浏览量、点击率、实用性、认可度等指标,由网信部门牵头和第三方参与的形式开展评价和清理。
受访专家说,政府部门不能只看下载量、关注数、阅读量,而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意监督机制,从‘给领导看’转变为‘给群众用’,真正把电子政务平台办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沟通和办事渠道。
(原题为《手机上的政绩工程:“僵尸APP”要花多少钱?有多少人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