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二舅身上,我看见了“普通人过好一生”的8个关键

2022-07-28 13: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月食APP KnowYourself

策划、撰文 / Ivan、Nico、草芽君、亓井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有这样一个视频窜上了热搜——

短短11分钟的视频,浓缩了二舅在农村度过的66年平凡的光景。二舅是个很有天赋的人,然而一次高烧时,隔壁村的医生给他打了四针,从此他的一只腿就瘸了。

曾经历过人生至暗时刻的二舅,在消沉和陷入内耗了两年多后,走了出来。停止内耗,也停止了在对过去的遗憾中沉沦。他选择学一门自己能学的手艺——木工。他先是拄着拐来到生产队做板凳养活了自己——

后来又通过自己的摸索,学会了修理更多东西。帮村里的人修理一切他能修的东西,成为了村里的倚仗——

他很爱自己的家人。亲手给两个妹妹打造家具作为令人羡慕的嫁妆——

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收养的女儿宁宁买了房子——

悉心照顾88岁已经生活不能自理的姥姥——

“6688组合”:二舅面带笑容载着姥姥

这个不算长的视频,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极其温暖、踏实的力量。网友纷纷留言,说看到二舅的人生故事,让ta们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觉得又有了“我能靠自己过好这一生”的信心。

视频里二舅佝偻、坚韧的背影,也让我想到了家里的祖辈,ta们那代人几乎都是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KY小姐姐也曾分享过她外婆的人生故事()。身为弱女子的外婆,靠一双手、坚韧的毅力,和爱,庇护了一个家。

我们不想美化或是歌颂苦难,而是想说,像二舅这样或努力或倔强的一生,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生活态度很“普通”——想要把眼下的生活过下去,可以的话,过得稍微好点。而正是这份“普通”背后的力量触动了我们。

我们并不缺乏“过好眼前每一天”的能力和条件,却仍会时常感到疲惫、痛苦、无力。而让我们陷入这种状态的,正是精神内耗。

这里有8个实操tips,希望能陪伴普通的你我走出内耗,过好眼下的生活。

1.做自己能做的

这句看似是自我安慰的话,其实非常有助于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帮助我们看清并接纳当下的现状,然后基于现状展开行动。

许多内耗的发生其实都源于我们试图去寻找、干涉甚至是控制那些我们能力范围外的事情。比如同事跳槽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朋友圈里有人创业成功等等,这些他人光鲜的片段很容易引起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开始“查漏补缺”。

然而这种缺失感一旦产生,就很容易扩散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你要补、要追赶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一旦你选择这样去思考生活,无疑会产生极大的内耗。

我们需要学会抽出时间将注意力专注于当下,问问自己:

在有限的条件下自己可以把握住什么?

现阶段的生活哪部分是自己比较满意的?

一直想要追寻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必须要做到的吗?

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照顾自己,让自己感受更好一些?

毕竟,我们每个人能控制的事情真的有限,不是每个好的机会都会轮到自己。所以,做自己能做的,不留遗憾就足够了。

2.不功利,在投入时不要太计算回报

我们常常会在付出之前有所期待,不论是时间、精力、金钱,总会希望付出能够有所收获。一旦落空,就容易陷入深深的失望和沮丧。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有的人就会想在行动之前就确保自己会获得回报,那么结果可能是永远不会开始尝试。还有一些人,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来计算,不仅希望能有回报,更希望能获得对等的回报。当ta们觉得投入了也难以获得期望的回报时,ta们就不投入了。

像这样的计算,其实也是一种内耗。

事实是,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而“给予”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感(Mogilner & Norton, 2016)。

当我们停止功利地计算回报,那么此时迎来的结果,不论好坏,都能给我们带来成长——好的结果,意味着先前的判断是正确的;坏的结果,则提醒着我们有一些经验和教训是需要被学习的,点明了进步的方向。

不期待对等的回报,就能让一切结果都带来积极的意义。

3.对待命运不强求

临床心理专家Stephen Diamond博士认为,人类的一大困扰源于对个人的命运承担了过多或过少的责任。

承担过少责任的人会习惯性地否认或回避人生中的消极感受、想法或事件,从而抱怨命运的不公,认为自己只能是被命运裹挟的被动受害者。

而承担过多责任的人会出现过度的自我苛责,或者为他人的感受、想法、行为背负了太多,从而感觉命运是沉重的枷锁,让人不堪重负。

心理治疗师Lowen(1980)提出,一个人的命运不只是ta所拥有和遭遇的一切,还取决于ta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切的。命运赋予了个体不一样的境遇,或许不是那么“公平”,但这不妨碍我们试着去接纳命运交给每个人的独特性。从这个角度看,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组成了我们的内在资源。

尼采认为人性的伟大就是对命运的热爱,不去想改变任何一件事,无论是过去的事、未来的事,接纳、热爱命运对自己的安排。同时,试着允许人生的丧失与挫败存在,不对自己和他人过度苛责,或许会过得更轻松,也更有力量一些。

4.保持开放、保持探索

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普通人的生活就该是枯燥、重复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忍受。这样的心态,会限制生活能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逐渐失去希望感和动力,加重内耗。

好奇心,其实也是生活幸福感的一大来源(Gallagher & Lopez, 2007),可以有效促进生活的积极主观体验,甚至是增加个人成长机会(Kashdan et al., 2004)。就算是一成不变的生活,拥有好奇心的人仍然能带着积极的心态去探索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获得正面的反馈。

要增加好奇心,我们可以从观察做起,试着聆听饮料杯中冰块碰撞的声音,拍照留下美丽的雨后黄昏……当你能够静下心来,带着开放的心态看待生活的自然变化,发现并接纳未曾期待过的新鲜事物,你自然可以平和地走出内耗。

5.至少有一件擅长并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找到自己热爱的一件事时,最明显的迹象是——做这件事会让你感到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情。与精神内耗相对,有一件擅长并喜欢的事情会给自己充电。爱好不仅会我们感觉更好,而且会对身心健康有好处(Tominaga, 1998)。

最重要的是,它会成为你的某种精神寄托,虽然不一定会为你带来世俗意义上的回报,但是有了它,你的精神世界就不会是贫瘠的。

电影《心灵奇旅》提到了火花(spark)的概念,认为生命的火花不在于目标的完成,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培养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便是其中一种微光,它培养了创造力,让自我得到表达,精神世界也因此变得充实而丰沛。

电影《心灵奇旅》(Soul)

6.保持善良,为他人提供价值

精神内耗使人困在“一个人的小世界”中,终日努力地思考、懊悔、自责、纠结,在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中,耗尽宝贵的心理资源。走出精神内耗,也意味着走出那个困住自我的、孤独的小世界,走进与他人产生有意义的联结的、温暖的大世界。

善良,是能够让我们把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与他人产生真正联结的一种特质。善良的内核是一种核心善意(core kindness),来源于一个人内在的热情和积极心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正向力量。

保持善良,不仅能够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幸福感,也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和他人的善意(Canter et al., 2017)。

具体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做具体的善事、爱具体的人,为他人提供价值。

你会发现你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不必沉湎于自己的世界里怨天尤人。

(有些人担心“人善被人欺”,但这其实是对善良的误解,如何科学地做一个“善良的小可爱”?相关阅读:)

7.停止“what if思维”

精神内耗严重的人会经常幻想「如果···,就好了」,比如“如果当年选择了喜欢的专业/职业,现在的生活就会更好”“如果上次更努力一些,事情就不会搞砸了”......

这种“what if”的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中属于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就是去思考和想象与实际发生的事情所不同的结果(Nasco & Marsh, 1999)。

在思考“what if”时,我们把不完美的现实与这些想象中的可能性进行对比,这会使我们对现在的生活逐渐产生怀疑和失望。“what if”通常都非常吸引人,因为它展现给我们一个未曾发生过的美好幻想,但选择另一个选项后是否真的能变得更好,我们永远无从得知。

停止“what if”思维,去好好把握现实中已知,而非想象中的未知,我们便能从头脑中那些不会发生的、却带来精神内耗的“本应该”中走出来。

8.承认自己的弱小

很多精神内耗都来源于我们把自己当作了一场舞台剧的主演,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这使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日常琐事带来的寻常苦恼,也都演变成一场场旷日持久的持续煎熬。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时间的悖论》中写道:“在宇宙洪荒一眨眼的时间里,我们就会成为数以亿计的人类祖先中的一员。”从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也都渺小如尘埃。

想想宇宙之大,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共通人性的感觉:生而为人,大家遇到的不顺、失败都是很普遍的,我们都只是世界上千万个普通人之一(Neff, 2003)。

找到自己很渺小的感觉,接纳渺小的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很多事,这有助于放手和放下,让我们对生活琐事有更淡然的态度,对现实中的苦难释怀。

最后,祝看到这里的你,都能尽情享受不内耗的美妙人生。

References:

Canter, D., Youngs, D., & Yaneva, M. (2017). Towards a measure of kindness: An exploration of a neglected interpersonal trai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6, 15-20.

Diamond, S.A. (2008). Essential Secrets of Psychotherapy : Fate, Destiny and Responsibility. PsychologyToday.

Gallagher, M. W., & Lopez, S. J. (2007). Curiosity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4), 236-248.

Kashdan, T. B., Rose, P., & Fincham, F. D. (2004).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Facilitating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 291–305.

Lowen, A. (1980). Fear of lif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ogilner, C., & Norton, M. I. (2016). Time, money, and happines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0, 12-16.

Nasco, S. A., & Marsh, K. L. (1999). Gaining control through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5), 557-569.

Neff, K.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2), 85-101.

Tominaga, K., Andow, J., Koyama, Y., Numao, S., Kurokawa, E., Ojima, M., & Nagai, M. (1998). Family environment, hobbies and habits as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or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8(1), 36-41.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原标题:《在二舅身上,我看见了“普通人过好一生”的8个关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