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由二舅视频想到的

2022-07-28 18: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魏小河 魏小河流域

二舅的视频火了。很火。一开始当然都是赞扬,但很快也有了批评。批评比较多的,是消费苦难。许多苦并非是二舅应该承受的,但他承受了,没有被击垮。这里面有动人的生命力,但是不是可以治愈旁观者的精神内耗,未可知也。并且,这样一种视角,用他人的经历,浇自己的块垒,是否有消费之嫌,也未可知。

我初看这个视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对后半部分的刻意升华,有些抵触。我发现,好的视频文案,恰恰是这样的,在开端抛出悬念,在最后上升一点价值。这是一种万能的结构,小时候老师教作文就是这样,看辩论节目是这样,现在的视频,讲故事,也都是这样。

可见,这就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结构和修辞方式。但我从小就不爱这种路数,因为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当然,所有的作品,都有引导读者和观众的部分,但好的那些,可能表现得不明显,甚至要冲破这些规则。

短视频却不行。在短视频里,「控制技术」明显不要紧,甚至就是要明显,只有明显,观众才感受到,才会被调动起来,才欢呼鼓掌。这里面当然有技术难度,能够熟练掌握,是不容易的成就。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好太单一了。

但这是不能苛责创作者的,这几乎就是视频媒介本身所决定的了。

好像扯远了。我想聊的其实是消费苦难这件事。就拿二舅这个视频来说,如何做才算是不消费苦难呢?是只要拍一个讲述二舅故事的视频,就是在消费二舅吗?还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是形式的问题?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承认,这是一个形式问题。如果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二舅的日常,他自己的讲述,是不是就好很多?如果能够以个人经历,追问时代创伤,是不是就更好?

但,恐怕就算到了那一步,还是会有人批评这是消费苦难的。有许多的电影,纪录片,都已经收到这样的评价了。当然,前提是,那时还有人看。

为什么苦难是可以消费的,这里面,恐怕还是一个权力的问题。比如前段时间推荐的那本《中亚行纪》,作者也被指责有消费苦难之嫌。作者当然可以说,我没有。但人们看到了这种不对等,哪怕你再怎么诚心,这种不对等也是存在的,权力在讲述者,而不在被讲述者——被讲述者只是讲述者的素材。

真正受苦的人,往往没有办法讲述自己。因为,他们不在这个世界里,不拥有讲述的权力。如果他真的开始讲述自己了,则会被视为一种冒犯。人们需要真实的虚构,而不能直面真实本身。

和「消费苦难」同样让我感到无措的,还有「蹭热点」。一件事情发生了,对它的评论、发言,怎么界定哪里是公共讨论,哪里是蹭热点?

在新闻业中,时效性是一条铁律。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媒体的天职就是尽快地发布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如果没有报道,那么就评论,总之一定要有相关的内容出来,否则就是不合格的,是没有职业素养的。

媒体会被指责蹭热点吗?它们除了制造新闻,是不是也在消费新闻?或者说,新闻本来就是被消费的?哪怕是他人的苦难?当然,大部分都是他人的苦难。

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一件事情,总有许许多多的声音。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发声,是一种道德,哪怕是不假思索的发声,也是正当的。但,这里面是否需要做动机分析,有多少是消费?有多少是关心?关心会被消费污染吗?还是说,这个时代,消费也是一种关心,关心也可以以消费的形式发生?

我一直理不清这里面的关系。真的能分辨得清吗?或者,需要分辨吗?

在消费时代,话语也有了商品属性,而商品世界充满竞争。最终,所有的价值都被消解,什么都不存在,一切都疲惫不堪。

PS.比如我,因为这件事,有一些困惑,写了这篇短文,算不算一种消费呢?

- 感谢关注 -

原标题:《由二舅视频想到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