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弘扬文化传统如何避免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
12月23日,第二届“浦江国学论坛”在上海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刘铭传教授、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张耀伟、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出席本次论坛时说:“文化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祖先延续过来的生命基因,它涉及到我们的价值认同、生活方式、精神愉悦等很多的领域,就是我们怎么活着。”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出席论坛,总结了“中国智慧的特征”。
王守常说:“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离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还有一年半,五四运动的政治主题没有问题,反帝反封建,但反中国文化传统不是当时的想法,他们内心里并不反传统,可是他们看到两个条约把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全打掉,要向西方学习,要全盘西化。”他认为,思考五四运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条路线,是否应该从历史的视角去反思这个问题?
“我不是讲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个不仅仅纯粹是形式的不同,完全是不同的思维类型,我们只是讲中国1949年以后或者从1919年以后流行到现代的思维方式,在1960年代基本上固化了,一分为二,我把一分为二的思考定义为二元对立的思考,最后的价值观在‘错’和‘对’中选择。”
王守常认为,如今大众的大概思维方式停留在二元对立的思考上,而哲学不是一个真理标准系统,哲学只是一个道理,并不判断对和错。“我们长期以来所使用的所谓的哲学概念,是要认真反思的,我们是继承了苏联的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这个问题不能这么说,哲学不是一个价值判断的系统,哲学只是一个道理。”
“过去妄自菲薄,现在妄自尊大的中国人太多。”王守常提到,思维方式上可否再回到文化传统上?“‘中’在《论语》当中出现为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但我在《论语》当中看到的‘中庸’不仅仅是这个概念,什么意思呢?中庸是一个至德,是一个最高的道德。”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叩其两端而执中’,‘两端’是指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物,这个‘中’是三,三也是‘多’的意思。当我们研究两个不同事物的时候,要从第三个角度思考问题。第二段‘执中无权’,从第三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不能有权变。”
王守常进一步指出,所有的事物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它就是荒谬的,否则就“执一”落在一边了。这句话孟子给它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孟子说古代的舜王是一个大圣人,虽然他的继母和兄弟姐妹对他不好,但他努力工作,养活了全家。舜王“娶而不告”,娶了一个老婆不告诉父母,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呢?因为“告而不娶”,告诉了就不能娶了,舜在叩其两端而执中,就是从第三个角度考虑问题,那就不告了。
王守常再举一例:“政宽则民慢”,政策宽泛却没有执行的细节,下属就会变得散漫。“慢则纠之以猛”,严格管理会有一个问题,“猛则残民”,会伤害他的积极性。可是没有积极性,没有原创性,这个东西要怎么管理?还得恢复,还得宽松,所以“残则施之以宽”,问题是总在两点上思考问题,不是猛就是宽,从来没有第三个方式思考。应该是“以宽济猛,以猛济宽”,如果宽松了还不行,还要在其他条例上严厉一点,然后“宽猛相济,政是以和”,最最重要的是政是以和,决定思维方法的是“和”的概念。
“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音乐中,音因序或律而和,五个正音能够合在一起,那是和,和是强调多样性,多样化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普遍被讨论争辩的问题,墨子主张‘同’,儒家讲是礼知用,礼的根本作用是以和为贵。齐景公和晏子有一个对话,齐景公问,‘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大臣,这个人叫具,我们俩是和的关系还是同的关系?’晏子说,这是‘同’而非‘和’。所以在《论语》出现了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有这样的胸怀,可以接受不同的声音,小人是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才有新的生命产生,相同性质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所以‘和’在中国文化里是最最重要的阐释。”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也出席了论坛,他讲道:“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这个词,大概有七十多处。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两句话,一个叫文化自信,一个叫文化创新。地缘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文化中国则超出地界,至少所有的华裔、华人,只要没忘记中国话的人,都是属于文化中国。”
赵启正回忆起前两年,中国代表团访问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当时与会的傅高义等中国通学者表示“中国外交政策也好,国际关系也好”。“他们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说中国有点大国主义,我们就回答,中国并没有大国主义,而是以‘和’为贵,在中国人从小的家庭教育中,就特别重视‘和’。”
赵启正再次强调:“中国核心价值观24个字,我斗胆地说,就是‘和’,和平、和谐、和顺、和解,太多了,很可惜,中国的汉语还不够强大,‘和’字不能用音译进入外文。”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研究院院长刘传铭在论坛上首先提出了“新时代”的定义,“‘新时代’一定不是简单的时间叙述的原点,它是有丰富的时代特征和人文内涵的新时代的概念。”
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生命体系的特征是什么呢?刘传铭认为有这样一个特征:文史哲不分,真善美一起。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特点,有这么一个包容性,这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根脉里面的东西,所以我们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出发点,以此为根。”
刘传铭强调:“当下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还是仅仅在思想范围内做工作的话,远远不够,因为当下社会无传播不文化,人们生活在一个传播和资讯非常发达的社会环境里面,我们要用最优秀的思想、学术成果惠我中华,惠我大众,否则很多社会性的成果成了专家自己书斋里面的宝藏,真是太可惜了。”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在评论发言中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于“和”,当下一个是注重文化自信,另一个则是文化创新。
本届“浦江国学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道南大学堂、上海中国书法院等单位联合举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