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省第一,莱西为什么能?!

2022-07-27 19: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山东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通报了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监测评价结果,在全省49个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莱西排名第一。

据了解,今年5月份,山东省发改委组织有关专家,赴全省49个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进行现场监测评价。根据《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监测评价办法(试行)》(鲁发改城指〔2021〕1159号)要求,监测评价专家以区县为单位,对定量监测评价39项指标和定性监测评价15项指标逐一进行打分。最终莱西市得分全省排名第一,标志着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1

二届青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op级帆船比赛。

莱西优势

莱西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第三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示范基地。地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个胶东半岛重点开放城市几何中心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正加速融入大青岛半小时经济圈发展体系和青潍烟威半岛开放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强劲的政策扶持、汽车产业等产业集聚发展的黄金位置、大项目支撑引领、融合发展平台等优势,助力莱西成为中外优质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作为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未来发展前景可期、空间广阔。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龙青高速、沈海高速、青荣城际铁路纵贯南北,荣潍高速、蓝烟铁路以及潍莱高铁横穿东西。

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快速成长。这里是青岛市级新能源汽车、食品工业产业集聚区,建成青岛首个一线品牌整车全资质总部企业、全省首个市场化运营的基金小镇、全省唯一的航空产业特色小镇、青岛唯一的装配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基地。这里拥有胶东半岛最大湖泊——莱西湖和胶东半岛最大内陆湿地——姜山湿地,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贯穿莱西全境。

作为基层党建“莱西会议”经验的诞生地,乡村振兴全面起势、纵深推进。1990年召开的“莱西会议”,推广了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莱西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全面振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山东省县级第一,花生和鸡肉出口量占全国1/4,肉蛋奶产量稳居全省第一,入选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

莱西城市生态美景

2

二届青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op级帆船比赛。

莱西样板

在莱西姜山镇,一座中科产业城应势而起,这里打造以中科育成产业、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园区。据了解,根据姜山新城发展定位,规划建设科创片区、教育片区、生活配套片区、旅游休闲片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先行区,将实现人、城、产一体化融合发展,借助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由工业重镇向品质新城嬗变。目前该镇已经成为青岛10大先进制造业功能区之一,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先后吸引北汽集团、国轩高科等400多家企业落户。

而在河头店镇的龙泉湖新村,正在形成城乡融合的“龙泉湖社区”模式。莱西推动村民和集体“双增收”,围绕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经营权放活、农村“三变”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

2019年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莱西市坚持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试验区建设理念,通过多项举措强力推进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城乡融合“莱西样板”,9项试验任务已有5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家部委和上级有关部门推广。

莱西农民拿到股权证喜笑颜开。

建强“指挥部”。2020年6月,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机制,调整原莱西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莱西市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点事项。市有关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做好试验指导服务。各镇(街道)建立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绘制“作战图”。2020年6月,莱西市在济青片区范围内,率先印发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攻坚作战方案》等文件,明确了38项配套政策、90项重点项目和76个先行先试点,试验体系更加明确、试验路径更加清晰。近2年,莱西市根据工作推进情况,每年年初制定印发年度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任务,动态调整重点项目和先行先试点,形成年度“攻坚作战图”。

集结“战斗员”。成立城乡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简称城乡融合办),设在市发展改革局,安排5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城乡融合相关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开展调查研究和统筹协调。建立部门内部责任清单,各部门将作战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科室,明确具体责任人。建立市级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包镇包村制度,请高级别“战斗员”协调推进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镇街和村庄制定细化配套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将任务落到实处。

还开展“周调度”,实行“月通报”,联席“季总结”,抓好“年考评”。特别是从2022年开始,成立莱西市级阶段性评估工作小组,联合第三方专家团队,对全市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情况开展阶段性评估,通过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评促建,加快推进我市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

丰收了,莱西种植户开心收葡萄。

莱西“天生丽质”,源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平台交汇叠加,把莱西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极大地提升了莱西发展能级和雄心。

今后五年,莱西立足建设胶东半岛次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南强、中优、北美”战略,加速形成胶东半岛中心区域经济隆起带,着力建设富强莱西、活力莱西、生态莱西、幸福莱西,为青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莱西力量。

莱西将在提升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上同步发力。其中硬实力方面做足产业这篇大文章,构建富有莱西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6+1”产业体系,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石墨新材料、绿色建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力。软实力方面,围绕城市功能与品质同步跃升、莱西IP整体打造、营商环境提升等方面发力。

全球首架万丰钻石DA50飞机落地莱西航空产业新城

3

二届青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op级帆船比赛。

青岛经验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8家单位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提出在全国选择11个试验区,开展11项试验任务先行先试,到2025年,充分释放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占山东济青局部片区面积过半的青岛即墨、平度、莱西“一区两市”就此跻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青岛着力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和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

担当国之重任,为全国城乡融合探索“青岛经验”。日前,青岛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2022年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明了今年青岛城乡融合先行先试的发力方向。根据《通知》,对应国家发改委在青岛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时赋予的7项改革试点任务,青岛将在今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七个部分19项重点任务,涵盖70项举措,推动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功能融合,建设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是青岛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的重要路径。根据《青岛市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青岛沿青潍、青烟交通走廊布局了六个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描摹出了一幅“一区两市”城乡融合的“产业地图”。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换挡提质迈入快车道。从青岛市发展改革委获悉,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下发《关于印发2022年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2年全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承担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任务的青岛将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即墨、平度、莱西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探索农民“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今年5月召开的青岛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用好做活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增强县域统筹能力,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则强调,聚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模式,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全面完成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生产全程托管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5%。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原标题:《全省第一,莱西为什么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