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亲爱的她们,翻拍版辜负了她们

青豆
2018-01-04 17: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前阵子的热播剧《亲爱的她们》收视口碑都不错,因为很喜欢之前韩国原版《Dear My Friends》,我特意去看了《亲爱的她们》。

《亲爱的她们》海报

照理,韩版的成片都有了,翻拍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十几集看下来,我还是觉得自己彻底瞎了。

首先,在主题的确立上,韩剧原版的主题是关注老年人生活现状,我非常喜欢原版第一集开头,在轻快柔和的音乐声中,金惠子饰演的喜慈阿姨在咖啡馆的露天座上独自悠闲地喝着咖啡,看着繁忙的街道和过往的人群,咖啡还没喝完,她就爬上了附近高楼的顶层,跨出了防护栏,她带着天真而喜悦的笑容,对着脚下壮观且华丽的首尔市景,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真是通往死亡的好地方。

《Dear My Friends》是韩国tvN于2016年6月起播出的10周年台庆特别企划金土剧。由金英玉、金智英、金惠子、罗文姬、朱铉、朴元淑、高斗心、高贤廷、申成宇等出演。

这个开头几乎为全剧定下了基调,在十分普通的日常场景中,生与死就这样展开了,在跳楼自杀前穿一件好看衣服,精致地喝上一杯咖啡,这轻率又有些无理的选择,让我感受到创作者想对我说的话,活着,哪怕在死前一秒,都要体体面面,而当死亡来临,那就从从容容,没有惧怕。

往小了说,这只是一出编剧技巧成熟,表演得当,拍摄细腻的开场戏。

往大了说,这就是卢熙京编剧在开篇告诉我们的“生命观”。

再来看《亲爱的她们》的开场。

宋丹丹饰演的马卫华

异国的街道,一对中国男女青年遭到两个外国流氓追击,场面紧张,眼看两人就要被打,宋丹丹饰演的马卫华从噩梦中醒来,梦中的女青年就是她女儿,马卫华再看看手机,昨晚给女儿发去的微信女儿没回,你猜她紧接着干了啥?

是的你没看错,马卫华跑去了警察局,要求立案说女儿失踪了。

太厉害了,我只想问问马卫华这人是不是有病?

既有坏人穷追不舍,又有老太太噩梦醒来去报警,确实悬疑、紧张、热闹地演了十分钟,可这些究竟想说明什么?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场无事生非的胡闹而已。

仅仅是两个开场的不同,我觉得已经能够体现出中国版和韩国版在立意与格局上的差距,《Dear My Friends》想诉说一个与生命有关的故事,《亲爱的她们》只是又一出靠无事生非、大惊小怪支撑起的伪温情大戏。

虽说开头不尽如人意,我还是选择继续看下去,万一后面好看了起来呢?

然而后面果然没有好看起来。

《Dear My Friends》剧照

当时《Dear My Friends》播出时获得空前好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剧中几位性格各异但又极为精彩的老人形象,人物,就是这部戏的灵魂。

《Dear My Friends》剧照

我想比对原版和中国版中,对两个角色的不同处理来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两剧的差异。

首先,对于在第一集开头就打算自杀的喜慈阿姨,卢熙京编剧在整整两集的篇幅中回溯喜慈阿姨之前的生活,告诉观众,她在丈夫去世后,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为谁该抚养她而打架;亲耳听见媳妇说,她应该比老伴先死才对;去菲律宾和儿子生活却处处受到提防;独自回国决心一个人生活,却连灯泡都不会换;最终还被医生诊断出有妄想障碍,可能不久就会得老年痴呆。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喜慈阿姨知道自己是孩子们的包袱,所以更不愿意等真的得了老年痴呆后麻烦孩子,于是决定自杀,多么清晰的人物逻辑,多么扎实的人物背景!

可是中国版对应喜慈阿姨的舜华阿姨,她的自杀只基于两件事,她的丈夫突然去世了、她的媳妇不想和她一块儿住,没了,没了!然后她就爬到大厦顶层准备去死了,这位阿姨对生命的态度会不会有点太草率了?

对于喜慈阿姨来说,自杀,是一个认真思考过后的选择,在人物做决定之前,编剧充分展示了她的生活;但中国版没有展示舜华阿姨的生活,所以瞬华阿姨没有生活只有决定,也不能叫决定,这只是即兴闹一场。

更别说在原剧中,当喜慈阿姨准备跳汉江却被救下后,与老姐妹们坐在车里回家的段落,老姐妹们骂她,安慰她,心疼她,还说以后要死一起死,而她呢,把头探出车窗,唱起了歌,吹着江面上的风,看着汉江大桥上的灯光,然后说了一句:真好,感觉能活下去了。
这就是卢熙京编剧的厉害之处,在她的笔下,生死永远是共存的,生与死的转化又是十分轻巧的,一个喝着咖啡的人会在下一秒就去跳大厦,一个打算跳汉江的人可以在下一秒因为汉江上的风和灯光决心活下去,生的念头,死的念头只在一瞬之间,这不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吗?再强调一下,卢熙京写的一念之间绝不是人物一拍脑袋想的,因为她给了人物足够的前史和铺垫,让人物的每个决定都显得合情合理。

而舜华阿姨自杀被救以后,和她一起坐在车里的老姐妹甚至没有一个人问一问她为什么想死,只是告诫她一句,以后不许这样了,再没有任何后话和值得回味之处,然后音乐起,配上升格画面,整个自杀事件就结束了。

没了,又没了!谁能告诉我这算什么改编?什么处理?

《亲爱的她们》里有许多心灵鸡汤片段,被该剧微博制作成长图

可以说,中国版删去了舜华阿姨家庭生活更为心酸和残酷的前史,这直接导致本来属于这个人物的重量消失了,她自杀的动机也随之消失,但中国版又为了精彩度和戏剧性保留了她想要自杀这一极端选择,最终让一个本来非常立得住的人物显得跟个神经病似的。至于自杀事件本身,也仅仅沦落为一个加强戏剧冲突的桥段,压根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关于生死的思考。

再说说慧贞阿姨,也就是原剧中的晶雅阿姨。

围绕慧贞阿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撞人事件”,这在原版和中国版中都有刻画。

有一天,晶雅阿姨和老伴大吵一架而伤心离家。她约了喜慈阿姨,由她开车去疗养院看望她的妈妈,但半路上,车撞死了人,慌张的她们当即逃离了现场,几天之后才下定决心去自首,但得知只是虚惊一场,地上的死人是别人撞的,她们撞死的是一头老獐子。

《Dear My Friends》剧照

卢熙京编剧在这之后写了非常妙的一笔,从此以后,喜慈阿姨每天为她们夺去了老獐子的命而忏悔,同时还为小獐子祈祷,希望它们能平安长大。而晶雅阿姨,编剧特地为她写了一段内心独白,大意为,晶雅阿姨再也不觉得自己是个无罪之人了,因为她在以为自己撞死人的当口逃跑了,她为此感到十分羞愧。

这是多么棒的写法,喜慈阿姨和晶雅阿姨的忏悔和自责展现出她们对生命的敬畏,可见编剧的每一个事件设计最终都指向全剧的主题,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他人的生命。

而你肯定猜不到中国版是怎么处理的。

在慧贞阿姨和舜华阿姨得知她们没有撞死人,只是撞死一头流浪狗以后,她们先是大吃大喝了一顿作为庆祝,接着,重点来了!

慧贞阿姨回到家,兴高采烈地告诉老伴,你知道么,我以为我撞死人了,结果没有,我就撞死一条狗!嘿嘿嘿!可能连狗都不是我撞死的!吓死我啦!还好没事!

然后,没了,再一次,没了。

看到这里,求生欲让我关掉了视频。

我真的很想问中国版主创,这些都是什么?谁能回答我,是什么?是同为创作者的傲气,让你们认为,绝对不能拿着原版来照拍对吗?那你倒是锦上添花呀,拼命往原版上泼屎是怎么回事?

其实两个版本在故事的表达,人物的塑造上还有许许多多不同之处,碍于篇幅,我只列举了以上三处差异。

但我觉得,这些已经足够暴露出我国几乎所有买国外版权的翻拍剧共通的问题。

《亲爱的她们》同样汇聚了众多中国“老戏骨”

我们的翻拍与模仿只落在情节层面,而非情感、主题等,就像《亲爱的她们》,乍一看,有自杀,有撞车,有黄昏恋,原剧该有的起伏和激烈程度都做到了,可是主创根本没弄明白,或者说无视了原作设计这些情节、桥段以及人物的原因和目的。

他们把原作拿来,随意地打乱叙事顺序,挑选出一些看似激烈的情节安插在全剧的各个角落,然后简单化人物,不,是扭曲人物,让他们像大傻子一样干着不可思议的事,最后加点音乐,来点慢镜头,高高兴兴把一锅大乱炖糊弄出来了。

在《Dear My Friends》中,编剧曾借剧中写小说的阿莞,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最终还是决定,原原本本地照实去写并不美丽的老人们的故事,如果无比疲惫的,又非常邋遢的,才是无可奈何的真正的人生的话,这是不是不得已的呢?我决定只写事实。”

我觉得《Dear My Friends》做到了阿莞所说的,老人们所经历的辛酸和苦痛,很真实,她们对未来展示出的希望与坚持,有悲悯,有思考,这个故事和所有年轻人的故事不同,它与死亡紧紧相连,它并不美丽,但它却真的让所有观看者重新去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并且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但《亲爱的她们》只有事件堆砌,中国版辜负了这样好的题材。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