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青策计划是什么?它以艺术形式让青年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
2017-12-27 09:0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策计划”而今已经举办了四届。“青策计划”是什么?参与的年轻人不少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亦有不同的学术领域,他们为何选择参与青策计划?

2017青策计划“光源度假村”展厅现场图,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甜蜜的家”、“#标签”、“光源度假村”,分别关注的议题是女性与家庭、数字化生活、艺术与心理疗愈,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的三个获奖方案,相关展览而今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两处举行。“青策计划”而今已经举办了四届。“青策计划”是什么?参与的年轻人不少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亦有不同的学术领域,他们为何选择参与青策计划?青策计划所推出的展览呈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意义?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在三场展览举办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艺术评论”记者近日与三组获奖者坐下来聊了聊。

家庭妇女讨论群:所有的女性都是家庭妇女

三个同济大学的女博士,共同拥有一个微信群,叫做“家庭妇女讨论群”。大家没事闲聊各种话题,与学术研究相关、与情感相关,或者,索性就聊买买买。平时,她们也会跟着导师做一些建筑类的展览。2017年的夏天,她们决定自己策划一个展览,主题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话题。

“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我们三个人都没有结婚。”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交流的时候,邓圆也提到这个一再被媒体问及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你结了婚,你是已婚妇女,你才是家庭成员。其实并不是。我们都是家庭成员,我们也有父母,我们来自家庭,在自己的生长过程中,参与到不同的家庭生活当中。广义来说,不管你有没有工作,所有的女性都是家庭妇女。”

家庭妇女讨论群(左起:莫万莉、邓圆也、林琳)

“家庭妇女讨论群”的三位成员:邓圆也是麻省理工建筑与规划学院联培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硕士;莫万莉是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林琳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讲师。而今她们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博士生同学。她们利用各自熟悉的学术领域,共同策划了这个名为“甜蜜的家”的展览,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简称“青策计划”)的入选作品。

“我们自己也是女生,所以会关注到女性和家庭关系之间多义性的话题。”莫万莉表示。在她看来,加斯东·巴什拉的“幸福空间”启发了她们的反思:家的“幸福、安全、宁静”这些意象,本身也构成了一种霸权。这种甜蜜之梦规训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隐藏着惴惴不安的暗色。思维的冲突、日常的禁忌、情感的压抑、越矩的伦理,甚至暴力、剥削,以及重复琐碎的家庭劳动,正在摧毁做梦者。“我们希望把这些问题体现出来。”

而今,这个展览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走入展厅,起始的墙面上写着:甜蜜的家?“甜蜜的家”。

“甜蜜的家”展厅现场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按照邓圆也的解释,这样的标题,意味着一种质疑、反讽和解构:“我们希望大家通过看完这个展览,对家所谓的甜蜜、私密、安全,能有一个重新的反思和质疑。”

在展览结构上,策展人试图通过三个层次展现对五个议题的关注。六面规则排列的规训之墙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压迫感,它们以文献形式,从劳动分工、亲密关系、抵抗与暴力等不同侧面叙述”甜蜜的家“的意象建构,十多位研究者、艺术家、建筑师贡献出对于这个话题的相关研究,总共包括了150多个案例。五位/组建筑师设计了五个镶嵌在规训之墙中的异形空间——劳动之茧、伦理之茧、亲密之茧、非核心家庭之茧、疗愈之茧,五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在其中分别呈现。此外,在展墙和茧形结构之中,设定有大大小小的开口,这些“窥视之锥”刺穿了家庭空间的私密性和隔绝性,邀请观众见证正在家庭中崩盘的现代设定:公私分界、生产格局、权力话语、浪漫关系、自由平等博爱等神话。

“甜蜜的家”展厅现场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马圆融设计的“疗愈之茧”是用厕纸搭建而成的,在邓圆也看来,厕所可能是家庭之中的个人拥有片刻宁静和真正隐私的唯一领地。享受片刻宁静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想:天哪,我的婚姻生活怎么是这样的。所以,艺术家韩夏在其中安置了一个影像作品,作品模拟2000年的场景,仿佛是在回忆17年前对于家庭生活的想象,两相对比,印证想象和现状的差异。

光源度假村:公众去看展,就是去接受某种疗愈

在地球另一端的纽约,有两个女孩因为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吕斯乔和冯安怡都在美国念的大学,而后又分别来到纽约大学攻读艺术政治和艺术史的硕士学位。她们身边的朋友不少都经历过抑郁症、PTSD的困扰,促使她们对于心理精神类的问题特别关心,也对艺术的疗愈功能尤为感兴趣。2016年,她们在一个艺术机构实习时相识,也希望通过策划一个展览,对于各自感兴趣的主题做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冯安怡(右)、吕斯乔

在吕斯乔看来,而今打开微信朋友圈,会看到而今社会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食品安全、婚姻压力,包括科技进步也给生活带来负面因素,我们希望对此做出一些回应。”

通常,人们治疗心理和精神的问题,会求助于机构性、普及性的手段,冯安怡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我们更想知道,艺术家或者个人层面,有什么有趣有创意的方法,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当代人如何面对城市压力,会想出不同手段。两位策展人借用了“度假村”的意象,来展现这些手段,同时也在发问,或者说是质疑:将现代比较流行的心理问题诉诸商业化的手段是否合宜?

在外滩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光源度假村”崭新“开业”,两位策展人以一种特别戏谑的方式在展览入口处打造出一面巨大的欢迎牌。

光源度假村”展厅现场图,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某种意义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心理疗愈无处不在的时代,甚至可能可以说,展览就是一种疗愈。公众去看展,就是去接受某种疗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员马克·维格利表示,“当你进入展览,你就进入了某种疗愈空间。但你接受的是非常奇怪的疗法,看完展览离场时,你可能比入场时还要紧张。”

“光源度假村”展厅现场图,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度假村”的入口处,迎接参观者的是色彩艳丽的软性饮料,这些“如此好看”却又来历不明的软性饮料,离开了包装之后,正在缓慢地发生霉变。一个精美包装的柜台空间,关乎其真实状态的却只是饮料中添加剂的多寡。展厅开阔处,有一个蓝色的蹦床,一个绿色的月亮。这种典型的美式郊区休闲方式,展现了对于健身、社交的推崇,“脱离地心引力”的短暂瞬间,象征着无尽的在乏味中寻找新依赖、新刺激的动力。艺术家杨沛铿重构了自己儿时的睡房,这是艺术家少年时代逃离焦虑世界的退隐之所,植物和园艺则是他本人的疗愈手段。策展人同样考虑到中国传统的行业神崇拜,艺术酒店里,有一对酒店之神,参观者可以在人形纸板后面自拍。展厅尽头,是艺术家/催眠师王欣制造的蓝色空间,参观者可以带上耳机,让思绪从纷繁的度假村离开,真正进行一场冥想。

“光源度假村”展厅现场图,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分享了自己的书单,策展人挑选出一部分,陈列在一个小小的阅读空间。这些书本引起了参观者的广泛兴趣。关于心理问题的另类疗法,也成为艺术家、策展人热烈探讨的问题。在策展人看来,心理健康,虽然在私底下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但很少成为公共讨论的主题,或者被纳入公共卫生的领域。对于艺术家来讲,也很少能够就这样的话题彼此交流接触。因此,借着这次展览,他们很乐意彼此分享研究和思考。

甜蜜的家:为何找女性?因为建筑领域依然是男女不平等的重灾区

“甜蜜的家”同样也在谈论与个人休戚相关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性别的限制,似乎并未得到所有艺术家的认同。在过往的策展经验中,这三位博士也接触过不少艺术家,但是,在她们真正以这个题目去接触艺术家的时候,因为“女性”这个标签的局限性,还是遭到了部分人的拒绝。

“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原本特别合适,”莫万莉提到,“其中有一位艺术家,她的作品和婚姻有关,当我们找到她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那个时间段,再展示那些作品,不太合适。”

还有一位艺术家则是不希望被贴上女性的标签。策展人希望借助艺术家的作品解构“女性”身份,但她们选中的极具“解构性”的艺术家却因为牵涉到“女性”二字拒绝参与其中。当谈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理念和目的不同,在这里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即使是策展人本身,也在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女性主义展览”。

而今,在“伦理之茧”,艺术家胡尹萍的作品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同样收获了很好的效果。《谢谢-自由生育计划》由影像、声音、图像组成,在手工折纸构建的茧型空间,男、女两位宝宝以拙稚的童声宣读“生男生女攻略”,男宝宝阅读的是如何杀死男精子生出女宝宝,女宝宝阅读的是如何杀死女精子生出男宝宝。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伦理之茧”的建筑师也恰好是一对夫妇,在策展之时,那个女建筑师也正好处在怀孕、生产的过程中。

“甜蜜的家”展厅现场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事实上,相比艺术领域,在建筑领域,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这个展览所关切的问题,在策划过程中,也时刻凸显出来。莫万莉提到,开始,她们考虑过全部找女性建筑师参与展览,但发现这样的选择并不可行,因为年轻的女性建筑师,能够独立执业的,依然是凤毛麟角。

“我们自己也争论过这个问题,”邓圆也表示,“我倾向于不要刻意找女性,其他几个小伙伴倾向于全找女性。不管现在怎么说男女平等,既定事实是,女性的机会就是比男性少。之前,有个男性建筑师问我们:为什么刻意要找女性?我让他数出十个女性建筑师,他数到第三个就数不下去了。”

针对建筑领域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莫万莉提到,她们正在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研究生院(GSAPP)合作,讨论在建筑设计研究领域女性参与度的话题。每周会邀请女性研究者、建筑师、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做一些讲座,某种程度上提升女性在这个行业中的曝光率。

另外一方面,实际上,讨论女性话题,男性从来都不可能缺席。邓圆也提到,展览中呈现的关于“女性性愉悦空间”的访谈,是由一位男生做的:“他以男生角度,问了三个香港的女孩子,在家的时候如何自慰。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标签:作为个体,需要把自己投射到数字世界当中

与“甜蜜的家”一墙之隔的展厅,是另一组同样有建筑学背景的策展人呈现的空间。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三位建筑系同学——冯立星、史纪、吴有,选择了当下时代趋势性的问题:数字化生存,展览的名称是“#标签”。

左起:史纪、冯立星、吴有

实际上,让他们产生策展想法的,是他们有位师兄此前也参与了青策计划。当时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校网站还报道了这件事情。今年的招募通知发布以后,他们三位便也欣然报名参加了。

“我们是放暑假之后开始正式做这个提案。“冯立星回忆说,”放假了,底下实验室没有人,我们三个人就霸占着硕大的实验室,天天吵架,吵完吃顿饭好了,接着吵,好像也没有歇的时候。后来,因为进了初选,去了纽约,看当时比较活跃的几个展览区域,从别人的展览中学到很多经验。”

在善意的不断争论中,展览的框架逐渐明晰。

“#标签”展厅现场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我们想讨论数字时代的人们对知识获取的渠道、知识构建的转变。作为个体,需要把自己投射到数字世界当中,获取自己的地理坐标。当你发送一个标签,好像把自己标记在了这个信息里面,是一种比较神奇的新的状态。”冯立星表示,因为这个独特的主题,他们也设计了类似于数字时空的、扁平化的展览空间,所有的作品都是扁平的,嵌入在统一设置的墙面中,传统的展签被二维码所替代,策展人的描述、艺术家的自述、观众的评论,都根据标签分类发送到大屏幕上,仿佛是艺术家和观众的隔空对话。“是一种我们认为自主性的,数字时代特有的交流方式。”

冯立星透露说,正因为他们三个原本都没有什么策展经验,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刚开始的提案是这些展墙大家都可以自由推,也正是没有经验才敢说出来这样的话。实际到了物理空间,发现你连电都通不了,怎么给作品照明。后来调整了方案。在这个方面,确实是妥协了。”

而今,在展览中,策展人设置了整个展厅的微缩模型,参观者可以自由推动模型的展墙。从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策展人原本的想法,也让观众对于整个展厅有了一个“上帝”视角。

#标签”展厅现场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作为建筑师的背景,在策展上,他们也有不少特别之处,例如,作品选件、整体概念、空间设计,都是同时推进的。最终,作品类型的多样性让位于扁平化的统一规范,留下的仅有屏幕和投影作品。史纪透露说,为了服从扁平化的要求,不少艺术作品也是崭新委任创作的。

展览结构的这些特别之处既是它的弱点也是它的优点,据评委会成员张培力透露,它的新颖之处遭受了两极分化的评价,评委们对于这个方案讨论了很久。

在策展的同时,他们三位也开设了一个网站,将整个策展过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项目,公布于网络之上。也正因为它的扁平性,实际上,整个展览完全可以在虚拟空间呈现。

“所谓艺术,正是《黑客帝国》里面Neo那样的存在”

或许是各自理论背景的原因,这些青年策展人的成果,都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像是一种研究,或者,正如邓圆也所说,“像是空间装置做成的论文”。

“评委马克·维格利点评的时候称我们为展览机器,”莫万莉表示,“因为不是单件作品。是整个展览内容和空间结构形成有机体。”

“甜蜜的家”展厅现场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对于这些青年人来说,整个展览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试错和实验的过程。

“建筑师设计的那几个茧,会用非常规的材料,包括我们的布展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莫万莉透露说,“比如有一个需要折纸,有一个需要卷纸,还有新材料,工人也不知道。其实建筑师自己可能也没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可是建筑师也比较忙,没有试验,所以我们最后自己变实验,边调试,边调整方案。”

最后,整个展览结构中,有大量手工的成分,没有办法预制。“家庭妇女讨论群”的三位成员,带领志愿者——大多数是阿姨——一起使用卷纸、保鲜膜,搭建起一个个结构。这些结构留下了明显的手工痕迹,似乎是对于“家庭”的另外一种阐释和解说。

对于吕斯乔和冯安怡来说,她们也将这次策展当做一个研究的机会。

“这个话题是我们一只感兴趣的话题,这个策展机会更加推进了我们的研究、认识。”吕斯乔表示,“以后我也会做更多关注。策展之后,感觉有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可以继续相关的研究和讨论。”

与此同时,她们发现,参与的艺术家虽然此前并不一定认识,但对彼此的实践也都挺感兴趣,他们会互相交流研究。因为这个话题聚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别有新的意义。原本他们都对“心理疗愈”的话题感兴趣,但很少有人会以这样的话题联系他们。

“光源度假村”展厅现场文献区,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对我来说,当代艺术就是要反思它在社会的定义。”经过这次经历,冯安怡表示,“如果当代艺术只留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可能有一些脱离实际的感觉。这次我们和艺术家合作的很开心,他们都对不同的东西很好奇,对于普通民众也很关心。在我看来,我们不仅关注艺术本身。日常生活中一定需要的东西就是艺术。”

建筑学背景的吴有则对于建筑和艺术有相通的理解:对我来说,策展、建筑并不是分开的。它们都是一个转译的过程:把你理解的、看到的,以一种尽可能清楚明白、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黑客帝国》里面有一个“建筑师”,在吴有的理解中,所谓艺术,也正像是《黑客帝国》里面Neo那样的存在,它是“在系统之中对系统的反抗”,“它借助资本的力量给自己打开一个小泡泡,然后利用这个泡泡给它的空间来批判资本。是一种既置身其中却又想要置身其外的位置,这既是它的矛盾性,也是它的超越性所在。”

这些年轻的策展人怀抱知识,充满理想。策展,作为一种表达的方式,也让他们和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

青策计划:知识本身并不足够,它必须个人化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策计划”自从2014年创立以来,已经成功助力20余位策展人实现了9个展览项目。与此同时,“青策计划”也正成为新一代华人策展力量进入国际学术视野的重要平台(比如第一、二届获奖者分别受邀成为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成员);也让勇于试错,安静创作,游离于市场炒作的年轻艺术家得以展现。

“知识本身并不足够,它必须个人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援引导演阿巴斯的话作为对于“青策计划”的希冀,也是对于当代艺术策展的一种反思,“‘当你开始拍电影、讲故事的时候要保持直接、独立。不要哲理化,不要解释,只描述我们看见和听见的东西。一个导演不会在观众看他的作品时向他们分发书面宣言。’其实,策展人同样。”

PSA青策计划2017

甜蜜的家

策展人:家庭妇女讨论群(莫万莉、邓圆也、林琳)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25日-2018年3月9日

#标签

策展人:冯立星、史纪、吴有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25日-2018年3月9日

光源度假村

策展人:冯安怡、吕斯乔

展览地点: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25日-2018年3月9日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