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星“爆红”与“塌房”背后的角力:十九世纪以来的名人文化生产机制
原创 PUP China 普林斯顿读书汇
Editor's Note
19世纪以前,人们对“名人”(celebrity)的理解常常建立在这些人的权势、地位、或是能力的卓越之上。当时的名人也很难像现在一样,风靡全球并引起极大的关注。为何在此之后,类似于披头士的全球偶像开始“现象级”地出现?大众为何会津津乐道于名人的轶事?是谁在“创造”名人?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Sharon Marcus 的 The Drama of Celebrity 一书中,Marcus 研究了18世纪到21世纪名人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追溯了我们所熟悉的“名人文化”的历史渊源,打破名流圈层的神秘面纱。她指出,名人文化以媒介为依托,人要想成名,需要或崇拜或批评他们的大众和媒体制作人。名人文化始终是媒体制作方、公众以及名人三方互相拉扯较量的结果。
本书按需印刷版本(Print-on-demand, POD)目前在售。7月17日-8月20日活动期间,POD 全品书目享有多重满减优惠,购书3本还可叠加享有88折特别优惠,整体到手价格低至6折;在文末活动专区购买2本PUP书目,还有机会获得 PUP 原创设计的丰富文创礼品,详情请见文末。
注:本文所注优惠价为单本到手价格,购书3本还可叠加88折优惠,多买实际到手价格更低。
名人文化发展的表层与潜在动力
表面来看,名人文化随着媒体领域的变化而迅速发展。名人文化一开始是现场表演和诸如报纸、照片等印刷品的结合产物。到了二十世纪,这些媒介逐渐被电影、收音机和电视所取代。如今,现场表演仍然意义重大,毕竟大多数音乐家就是靠现场赚钱的,但不得不承认,引领潮流的已经成为了数字社交媒体。
但事实上,名人文化发展的潜在动力比媒介变换的表象更深刻且恒常,即名人文化始终是媒体制作方 (media producers)、公众 (publics) 以及名人 (celebrities) 三方互相拉扯较量的结果。一夜爆红与瞬间塌房事件频出,这些震撼社会的现象级事件的底层逻辑正是这种三方角力。
近年来经济腾飞,商业与媒体的力量在这个“资本时代”剧烈膨胀,三方制衡的关系摇摇欲坠。19世纪时,只有对艺术、科学、宗教、战争和政治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才能成为名人。如今,媒体运作之下,包装一个名人如同营销一件商品,才学不再是积攒人气唯一的标准,“人设”讨喜者也能一炮走红、日入斗金,甚至操纵舆论、为所欲为。
Marcus 指出,良性的名人文化中,名人、媒体、公众这三方不应有任何一方掌握绝对权力。如果某一方失去了权力,我们所熟知的名人文化就会产生巨变。
然而, Marcus 并不认为媒体和资本方能绝对地控制舆论,操弄公众的认知。选秀节目中最爆火出圈的选手往往是超脱于“综艺剧本”之外的黑马;类似的,“千万公关”也无法挽救的明星塌房事件更是警示着公众在这场三方较量中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名人文化变迁:多样化与圈层分化
女性模范力量的崛起
随便翻开一本 19 世纪的书,只要书名中有“名人” (celebrity) 一词,你就会发现里面的名人是指对艺术、科学、宗教、战争和政治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而得以闻名的人,并且这些人几乎都是男性。即使提到了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性,她们也大多从事演艺事业,例如演员、歌手、舞蹈家等。
女性在当时如果想拥有男性那样的地位,演艺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职业领域之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女明星就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男性轻视女性演艺家,而十九世纪绝大部分女性自身也好比槛花笼鹤,不会把女明星视作自身的榜样。
到了 20 世纪,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名人歌功颂德,相反,他们开始拒绝对名人的轻信与盲从。随着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女性名人越来越多,普通女性也逐渐以女性名人为榜样。女明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男性的威胁性也随之增长。
女性明星的地位被接受后,歧视竟转移到粉丝的性别构成上——“粉丝群体中越以女性为主的明星,媒体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低。” 1964 年披头士乐队首次赴美演出时,《纽约时报》曾刊登文章嘲笑他们的粉丝大多是女性(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并预言他们好景不长。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媒体工作者所藐视的青少年女性在乐评领域比男性更为专业。
特朗普时代的政治家明星化
在这个时代,似乎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一些“明星”。也有人开始担心数字媒体时代,个体偏好是否会被一些名人的影响力裹挟。我们看到的资讯究竟是我们真实感兴趣的内容,还是某个无形大手操纵的结果?“明星总统”特朗普的横空出世,以及他对名气得心应手的操控更是加深了很多人的疑虑。
Sharon Marcus 认为这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特朗普这样的政治“明星”与被粉丝们追捧的娱乐明星不尽相同——名气不等于大众崇拜。除了名气外,特朗普也收获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包括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阿丽莎·米兰诺 (Alyssa Milano)和约翰·传奇 (John Legend)在内的许多名人都曾强烈反对特朗普。
普罗大众对名人的看法因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个人品味而异,绝不存在一个一切大众崇拜一切名人的时代。自视理性、有教养的老年人往往与名人保持距离。或许他们对毕加索 (Picasso)、爱因斯坦 (Einstein) 和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感兴趣,但他们坚称这些人不是“纯粹的名人”。相比之下,青少年,尤其是工薪阶层的青少年,对名人的看法更为积极。他们总是对某个或某些明星充满热情,很多青少年在调研中还声称自己渴望成为名人。
The Drama of Celebrity
为什么我们这么在意名人?谁来决定何人成为明星?名人值得人们如此多的关注吗?在这本书中,Sharon Marcus 研究了剪贴簿、日记和老式粉丝邮件,将名人文化的根源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世界各地的人们为名厨、“坏男孩”式的诗人和演员深深着迷。本书揭示了记者、公众和名人自己之间如何竞争,以塑造大众认知中的名人和粉丝的故事。这些竞争成为了一场高风险的戏剧,既无休止又不可预测。
Sharon Marcus
哥伦比亚大学奥兰多哈里曼学院英语系、比较文学系教授。《公共图书》(Public Books) 创始编辑,著有获奖作品 Between Women: Friendship, Desire, and Marriage in Victorian England(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标题:《明星“爆红”与“塌房”背后的角力:十九世纪以来的名人文化生产机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