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项水利工程,惊艳了一段绵延200余年的“稻鱼之恋”……

2022-07-27 17: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丽水市青田县召开,中外嘉宾走进方山乡龙现村实地考察参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国田鱼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坐落在浙西南群山一隅,龙现村绿树环抱,溪水环绕,良田成片,房舍毗邻,宛如藏在深山的“世外桃源”。

顺着1300余年的光阴、流水,稻田养鱼成为龙现村村民祖辈相传的种养习惯。1999年,龙现被授予“中国田鱼村”称号。2005年,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所在地。目前,全村稻鱼种养面积495亩,水塘140余个,呈现出“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房前屋后都养鱼”的特色。

无论是种水稻,还是养田鱼,最关键的是“水”。古往今来,争“田水”是引发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处山区,村内稻田多以梯田布状,独特的地势为稻田提供了流动的“活水”,水可以在上下田、左右田之间流动。稻田养鱼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这就离不开引灌水系的合理布局。

在龙现村有这样一项深得民心的水利“阳光工程”,独具匠心的设计,科学地解决了农户灌溉用水分配的难题,形成了早期“保供水”的特色做法。

龙现村有一“石门峡”,又称十三闸。所谓“峡”或者“闸”,实际上是在全村的水源头安装一块长3米、宽1.2米的石质水槽,再在石料边沿凿出13个大小不一的分水口,其中,最大的有9厘米宽,最小的仅2.5厘米。这些分水口是根据不同区块的稻田引灌面积测算流水量,为了避免分水不均而特设的。缺口的大小决定出水的流量,从山上引来的水就会在此按照预设的比例分流到面积不同的各片稻田里。

因此,不论来水的总流量是多是少,灌溉区内的稻田都会按比例得到田水,从源头抓分配,设施共有,资源共享,确保了分水公平,水资源不浪费、不减流。该闸自清朝中期设置以来,其公平合理的分水制度就深得民心,至今200余年的时间里,龙现村从未发生过稻田引灌纠纷。

数百年来,渠水长流,石槽依旧。从鱼苗孵化、犁地育秧,到喜获丰收、晾晒归仓,“龙现十三闸”默默守护着龙现村的祥和与安宁,至今仍然发挥着田间水管理的重要作用,它凝结了古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治水智慧,不仅浇灌出丰收年景,还孕育了灿烂的农遗文化,闪烁着文明之光。

在保护和传承优秀水文化的基础上,龙现村深入挖掘乡村水利文化基因,建设“乡村水利文化展示馆”,运用图文、视频、实物等形式,生动展示了青田县水系情况、古人对水的治理利用以及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等内容,兴盛优秀传统水利文化,营造知水、爱水、护水、亲水的文明乡风。

鱼肥稻香,水和民安,龙现村民秉承着人水和谐的共生理念,守护这方流传千年的稻鱼田,“稻鱼之恋”的故事仍在延续……

原标题:《一项水利工程,惊艳了一段绵延200余年的“稻鱼之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