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铸就青铜文明!在这里,探秘3600年前的商代王都风采

澎湃新闻 李晶昀 综合报道
2022-07-27 13:56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7月26日,郑州,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新华社 图

7月26日,历经近半年时间的改造提升,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位于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是一座专题遗址博物馆,主要包括六个展厅:序厅、三个主题展厅设在地上二层,一个主题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设在地上一层。展厅总面积5526平方米,展出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000余件,并利用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声光电技术等辅助手段,展示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文物、遗迹、考古研究、遗址保护成果等内容。展馆内的文物布展与展馆外的商城城垣遗址交相呼应,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氛围感。

7月26日,郑州, 这是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展厅内拍摄的环形浮雕墙。新华社 图

走进序厅,巨幅环形浮雕气势宏伟,向您讲述着先商和商代故事。在地面投影与年轮顶饰的呼应下,观众宛若走进时光隧道,感受着郑州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明白3600余年的商都历史有其根源,数千年的繁华有本可依。

7月26日,郑州,这是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的郑州商代都城复原沙盘。新华社 图

第一展厅展示的早商王都布局规划的大型复原沙盘让人眼前一亮,数字投影和大型立体复原沙盘、视频解读相结合,生动呈现郑州商代都城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郑州商代都城是早商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7月26日,郑州,观众参观商都遗址博物院。孩子在拍摄商城墙建造的模拟场景。视觉中国 图

7月26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观众参观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展出的青铜鼎。视觉中国 图

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第二展厅,观众可看到众多劳动者正在修建商代城墙的恢宏场景。展厅以场景复原的形式,重现了商都筑城、宫殿、铸铜、制陶、输排水系统、青铜器窖藏、祭祀等场景,展示王都的恢宏气势。3600年前,一个伟大的王朝从郑州这片黄土地上昂首起步,承载千古文明的浩浩气度,铸就青铜文明的灿烂华章。

7月26日,郑州,这是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的商汤王像。新华社 图

7月26日,郑州,这是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展出的兽面纹铜方鼎(复制品)局部。新华社 图

走进第三展厅,你会发现,郑州商代都城作为当时最大、最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汇聚了四方人群,除了商王室和贵族,还居住着众多中小贵族、平民、手工业者等。大邑商都以丰富的器物种类与器型组合再现了商都的城市社会生活。“四方之极”单元展示商王朝的地域控制,商文化的辐射影响以及郑州地区商代的历史文化延续,展出了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文物和郑州地区晚商时期的重要发现。

7月26日,郑州,这是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拍摄的复原的铸铜场景。新华社 图

7月26日,郑州,这是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展出的“亳”字陶文。新华社 图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目标定位为综合展示郑州商城考古科研、保护历程、文化阐释的专业平台。博物院建筑创意根植于商文明,呈现出商代文明“金玉共振”“如珠如玉”的文化内涵。 其建筑外观为抽象的几何造型,是古文明的天然属性,加以斜面、斜线元素,创造出破土而出的磅礴气势。外层倾斜的墙面隐喻考古学中的地层,内部的平面布局则借鉴探方的平面形式和工作方法,“广场式”的中庭空间,有机地将各功能区进行联系和分割。建筑整体与城垣紧密结合,融入商城遗址公园之中,体现出当代遗址博物馆的专业性、公众性与开放性。

7月26日,郑州,参观者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观看展品。视觉中国 图

7月26日,郑州,观众参观商都遗址博物院。一名着汉服的市民在了解商朝的建房场景。视觉中国 图

在2021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中,郑州商城遗址榜上有名。3600年前,商汤在郑州建立开国之都“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商文明在这里形成与发展起来。郑州商代都城是公认的商代早期王朝都城,它代表的商文明,集合了国家、城市、青铜器、文字四个文明要素,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7月26日,郑州,观众参观商都遗址博物院。家长在给孩子讲述商代宫殿的结构。视觉中国 图

7月26日,郑州,参观者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观看展品。新华社 图

7月26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观众参观旧石器文化展厅世界各地出土颅骨的复制品。视觉中国 图

据了解,此次该馆对公共区域参观导览系统全新升级,新版导览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序厅顶部的装饰年轮“亮”了起来,与地面投影的城市发展史年轮相呼应,展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作为城市中心3600年来文脉不断、人脉不息。

7月26日,郑州,参观者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观展。新华社 图

7月26日,郑州,观众参观商都遗址博物院。参观者在汉代艺术元素的灯笼迷宫进行游玩。视觉中国 图

 

    责任编辑:史训锋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