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身体有血栓,6个部位会“说话”,别到重病才发现

2022-07-28 0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血栓,就像身体里一个淘气的小家伙,容易脱落游走,还爱到处和其他疾病拉关系。一旦管理不好,颇为危险,因为它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

01

血管为啥就堵了?

无论是哪里的血管堵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会导致脑梗;

血栓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

血栓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图片来源:觅知网

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02

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被认为是少见病,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1、动脉血栓:心梗、脑梗的根源

我们最熟悉的心梗、脑梗的根源就是动脉血栓。

目前国民心血管病中,出血性卒中有所下降,然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续快速上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心肌梗死!而脑梗和心梗一样,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著称!

图片来源:觅知网

2、静脉血栓:“隐形杀手”,无症状

血栓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

前两者的严重程度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虽然静脉血栓栓塞症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但遗憾的是公众知晓率却很低。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图片来源:觅知网

静脉曲张的患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感染的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发生静脉血栓后,轻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者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患者剧烈疼痛,最后可能面临截肢。

如果血栓游走到肺,堵塞肺动脉会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03

身体有血栓,6个部位会“说话”

1、讲话不清楚

出现讲话不清楚、流口水、吃饭掉筷子等症状,可能是一种脑梗病变。多发生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群中。

2、腿或脚肿胀疼痛

如果一侧腿或脚突然肿胀,或者剧烈头痛,行走时加剧,或者站立时有局部沉重感,要考虑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这时不要随意走动,抬高患肢,尽快到血管外科就诊。

图片来源:觅知网

3、出现眩晕

忽然出现瞬间头晕,视物模糊,眼前发黑,甚至是一过性失明,常在几秒或几十秒恢复正常,被称为单眼一次性黑蒙,通常是大脑供血不足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因发生时间短,易被忽略。

4、手脚乏力

忽然间感觉手脚乏力,一条腿迈不起来,走路时步态失稳或踏空跌倒;一侧上下肢发麻,甚至舌头、嘴唇感到麻木。

5、久坐后喘不上气

卧床或久坐后突发呼吸困难,静息后缓解,日常活动或轻微活动后明显加重,要小心是肺栓塞的征兆,及时到医院呼吸科就医。

图片来源:觅知网

6、胸闷胸痛

急性心梗约有三四成的患者会在发病前3~7天内有心慌憋闷、胸痛、乏力等先兆症状。但真正注意到“提醒”、早期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不到三成。如果感觉胸闷,不能大意,尤其是老年人,要及时就诊。

04

远离血栓,做好这几点

1、喝好两杯水很重要

早晨4~8点,人血液黏度较高,这种规律性地波动,在老人中表现更突出。在血黏度高峰期前后,喝好两杯水很重要。

睡前喝200ml水,早晨血黏度不仅不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不用喝太多,晚上频繁上厕所,不利于休息;

起床前空腹喝200ml水,稀释血液。

图片来源:觅知网

2、稳住血压

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

3、改掉“久坐不动”的习惯

打麻将打一晚上的,坐飞机、火车行程超过6小时的,经常把腿盘起来的,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医生建议,持续坐姿最多2个小时就应起身活动一下,如果不方便活动也要多饮水以促进血液循环。

4、戒烟

长期吸烟的患者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一支小烟会在不经意间摧毁全身各处血流所经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觅知网

5、缓解压力

加班、熬夜,压力巨增,会使得动脉应急性地完全堵塞,甚至更严重就一下子完全闭塞,那就会发生心梗了。

有很多正值青壮年的朋友因为熬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而发生心梗……所以,还是早点睡觉吧!

文章内容综合整理于:健康时报、科普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身体有血栓,6个部位会“说话”!别到重病才发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