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没有书|书友故事6:从兴趣到成绩,内驱力是怎样养成的
亲爱的书友们,
欢迎来到樊登读书的书友故事栏目——《如果没有书》,
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于不同行业的书友,
将他们聚集在这里的是一份对于读书的热爱,
在这里,我们将会分享来自樊登读书书友的真实故事,
希望他们的故事,也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力量。
如果没有书,
悲观无力时你会做什么?
迷茫焦虑时你会怎么选?
本期书友故事,我们邀请到了来自浙江杭州的书友黄海宾。
Q:如果没有书,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A:对我个人而言,书籍使我智慧,给我幸福感。如果没有书,我可能学不会对身边的事物保持谦卑的心态,也没法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而就大方面而言,如果没有书,我们国家的整体水平可能也没办法得到提升,我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继往开来,还需要全民阅读。
高考完选择专业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主动选择的专业——历史系。我们学校的历史系也是各种专业调剂的备选项,很多同学都是被调剂来的。但我一直对历史学科很感兴趣,喜欢阅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书籍。
人文社科是学术领域里比较难产且无利的,但古往今来却有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他们的精神到现在都被后世称颂。对我来说,人文类书籍所蕴含的最宝贵的精神就是给人幸福的动力。“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可能正是因为受到这些精神的影响,毕业后,我在一所私立高中当了历史老师,工作很忙,读书的机会也更少了。但我还是很向往吸收知识的那种感觉,于是我在樊登读书app上尝试着听了《宋仁宗:共治时代》。
可能我忙的时候看书的时间不够,但渐渐地,我也能养成习惯。上下班开车途中,或者在学校备课写教案的时候,我都会听一些书,像《西方美术史话》《浪漫之魂》《万物皆数》等等。
我能感受到,教科书里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释,比如文艺复兴的定义,是比较有限的。但像《西方美术史话》这样的课外书,能够纵览美术史,把很多概念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些想象和提高的空间。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学习到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些比较开放的观念是宣扬人性,把人从对宗教、对上帝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因此那个时期的一些艺术作品都是表现人体的线条美。但是到了后期,思想家们和艺术家们表现得更理智,很多艺术品中的男神女神都穿上了衣服,表现得更加理智。
这些东西让学生看,实际上对塑造他们的心智来说也是很有帮助。我们的课堂也变得更像是大家一起探讨,抒发观点的分享会。有时我甚至会发现,很多学生分享的观点可能我都没想到过。
这些所谓的课外书,不再只是给学生们罗列一些概念的条条框框,而是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属于那个时代的生动的画像。同时,这些书籍中还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对于我接触到的很多学生,尤其是一些学美术的艺术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很多人在看美术生的时候可能会带着有色眼镜,认为他们是因为成绩不好,不爱学习,才走了美术这条“捷径”。但和学生们一起阅读的经历让我发现,尽管他们的成绩可能都不是特别优秀,但他们对学习、接受新的事物是很有热情的。有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听书,甚至在过程中和学生们辩论,和学生们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对我的学生们来说,他们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就像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在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科目。
我的课堂,看似少了很多严谨的概念,却引导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所以我自己教的很多学生,包括班级的排名,在年级里都还是挺靠前的。我觉得,可能想要传承一些东西,还是得先让学生产生兴趣。
如果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自我学习的驱动力,那么其他改变也就潜移默化地随之而来了。
听了黄海宾分享的故事,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如果没有书,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感想或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通过http://survey.dushu.io/vj/YrlSZug.aspx报名参与分享你与书籍的故事,让更多书友见证你的成长,传递爱与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