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治理互联网“黑话”要封堵也要疏导
你听说过“栓Q”吗?你知道“蚌埠住了”是什么意思吗?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一些组合奇奇怪怪的互联网“黑话”所包围,大家跟风使用,张口就来,甚至“黑话”的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学习的速度。对此,抖音、B站和微博近日接连发布声明回应称,将规范汉字使用,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互联网“黑话”的确早已冲出小圈子,闯入我们的日常交流,尤其是在互联网群组中,人们常常能从孩子、同事、朋友、网友等的聊天中,听到“栓Q”(无语、讨厌)“芭比Q”(完了完了)“蚌埠住了”(绷不住了)“emo”(忧郁、伤感)等众多不断新生的“黑话”。于是,不少“苦‘黑话’久矣”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感慨:“真没想到,现在好好说话都成了一种奢求。”
互联网“黑话”的盛行会影响人与人间的沟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甚至会显得对他人不够尊重。语言是我们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即便在网络中沟通,也不宜用晦涩难懂的“黑话”,制造沟通壁垒,正常沟通不能靠猜靠悟。有人可能要说,一些互联网“黑话”可以提高沟通效率,比如“520”“yyds”(永远的神)等,这些简单“黑话”或许是这样,但更多玄之又玄的“黑话”则会增加他人的理解难度,增加交流成本,也许更适合同行、同龄人之间使用。
互联网“黑话”盛行,会助长网络语言暴力。一些网络“黑话”其实就是一种脏话,有的还成为恶意攻击他人的工具。比如,近年来一种人称“祖安文化”的亚文化在许多游戏社区、社交媒体、视频剪辑网站走红,在互联网空间内,“祖安”已成为对喷、骂人、说脏话成风的代名词,“祖安文化”侵蚀部分校园,影响到了一些青少年。这种以爆粗口、口吐狂言为特征的网络“黑话”,容易诱发网络中的语言暴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互联网“黑话”盛行,还会改变中小学生的表达习惯,影响他们形成规范的语言体系。这些年,网络“黑话”入侵学生作文,语言表达错误、中英文混杂,以及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少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用语,从而造成词汇量匮乏、表达同质化。
互联网“黑话”从线上传播到线下,从特定人群传播至学生群体,这种现象亟待遏制。一方面,家长、教师需关注学生中间“黑话”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其中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并及时教育孩子文明用语。另一方面,各网络平台应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识别模型,加强宣传引导,对“黑话”加强拦截,对利用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发布、传播不良信息的违规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和抵制。
除了堵还要疏。互联网“黑话”及其他不规范表达的盛行,也与平台等的审核要求有关,比如直播时,将“秒杀”说成“秒秒”,将“赚钱”改成“赚米”,将“直播间”改成“啵啵间”,单位“万”只能说“W”……为明确平台规则、避免误解,某平台日前首批梳理了50个高频词语,倡导用户采用规范表达,规避使用变体表达,这些词语包括“直播间”“多少钱”“福利”“便宜”“价格”“扫码”“国家”等,在正常情况下均可使用。此举是让用户能够好好说话,值得借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