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分享冰箱”推身份识别功能避免一人多拿,未来或可“刷脸”
本周,升级版的“网红”分享冰箱,入驻长征镇社区慈善超市。与旧版冰箱相比,新版冰箱新增了微信扫码和扫描身份证的身份识别功能,能够避免以往一人多拿的情况。截至目前,分享冰箱在沪已投放10台,每日能为贫困人群提供300份左右的食物。不过,记者了解到,尽管分享冰箱拥有财政支持,存在持续发展的资金基础,但项目方却依然面临着不小的人手压力。
增加身份识别功能
“点领取,再微信扫码,您看,这就打开了吧?”昨日,劳动报记者来到清峪路上的长征镇慈善超市,志愿者正在指导一位老奶奶领取分享冰箱中的食物。
记者注意到,与去年10月首次亮相于长寿路普雄居委的第一代分享冰箱不同,升级版的分享冰箱,从外观上看,更类似于一台自动售货机,里面被分隔成36个格子,目前主要以方便面、饼干和矿泉水等保质期长,易于储存食品为主。
从功能上,升级后的冰箱,同时实现了微信扫码和扫描身份证的身份识别功能,能够避免去年出现的一人多拿的情况,尽可能把食物按需分配给居民。
每天市民们会在“分享冰箱”内领取想要的食品。记者进行了一番体验,首先点击冰箱屏幕上的“领取”按钮,选择想要的食品编号。其次,刷身份证,或用微信扫一扫,食物所在的格子会立即打开,即可取出想要的食品,整个过程耗时不过1分钟。而当记者再次尝试领取时,系统提示“您今日已经领取过了,请明日再来。”
“今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后台系统。”分享冰箱项目的推广方,绿洲食物银行总干事张秋霞介绍,无论是通过微信扫码,还是刷身份证,后台的系统都会对领取食物的人的进行身份识别,如果是普通居民,一天内只可以刷身份证或者微信领取一次食物;如果是被机构录入到“受助群体数据库”的居民,每日领取食物的次数是不设限的。
据长征镇社区基金会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冰箱每周一、三、五开放,从试运行几日看,基本一个上午,冰箱内的物品就会被领完。而领取者主要是周边社区的老年人及附近的环卫职工。
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引进‘分享冰箱’,是我们进一步撬动身边资源,改进民生救助工作方式的有益探索。”长征镇社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吴晓瑾对记者说,通过这种智能化的食物分享模式,慈善物资的捐出、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可查,受益人群的覆盖面得到了扩展。此外,这种模式也为社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公益援助渠道,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让社区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据悉,自去年10月首台“分享冰箱”推出后,至今全市范围内已经投放了10台,每天被取走食物约300份。张秋霞透露,“分享冰箱”正在探索与人脸识别技术相结合,今后只要“刷脸”就能取用食物,更加便捷。
分享冰箱主要是着力解决社区1.5公里范围内的食物资源浪费,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和损耗,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理念虽好,但若只能“快闪”,而不能可持续发展,也是不行的。
工作人员正在对“分享冰箱”进行食品补给。是否有足够多的捐助者,是否有志同道合愿意合作的企业,是关键。“这一点我们较去年有了不小提升。”张秋霞称,尽管机构出于安全考虑仍不接受个人捐赠,但签约的捐赠企业已经较去年的不足百家,提升到128家。另外,去年只有1家社区基金会同意冰箱“入驻”,今年已扩展至4家。
推广仍面临人手不足
“分享冰箱”的幕后团队是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该机构系在上海民政局注册设立的一家民间公益组织。该机构已连续多年获得财政支持,再加上上海市民政部门、阿里巴巴及各个基金会的赞助,经费是比较充裕的。
“从筹资方面来说,我们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构建了自己的后台数据系统,在技术成本上会支出更多一些。”张秋霞指出。
“不变的还是缺人的压力。”张秋霞坦言,有了互联网助力,虽可以减轻一定的工作压力,但项目拓展依然需要团队亲力亲为。而由于公益组织的特殊性质,很少有人能坚持拿着不高的薪水,干着繁重的工作。“一年里招了2位,可2位没呆多久又离开了。”张秋霞掰着手指表示,目前团队仍维持7人的水平,冰箱布局再扩大,可能人手又将告急。
(原标题为《“分享冰箱”推身份识别功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