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报评论:批评告密者,用教育播种真诚的种子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不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告密似乎都是一种不受待见的行为,近日,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新闻让这个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其实事情很简单,宁波一个小学生违规携带巧克力,因为没有答应同学的索要而被同学举报,老师得知原委后批评了举报的小学生。这位老师把这件事情发到微博上,引来众多网友点赞和热议。
因为一块巧克力火了,让这位女教师也感到很意外。为什么一件教育中的小事能够引发许多人的关注,恐怕还是“告密”这个词,触动了让人感同身受的“痛点”。正在热播的电影《芳华》中,林丁丁的一次告密,让男主人公刘峰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当他把之前获得的荣誉奖牌统统扔掉时,感受到的或许不仅是对人生挫败的失望,更有对人性复杂的深刻认识。
电影虽然有为了制造冲突而虚构的成分,但现实生活中的告密恐怕远远不输于此。有人曾分析“举报”和“告密”的区别,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行为:举报针对的是违法违纪行为,不一定是为一己私利,有章可循、证据确凿,往往光明正大,比如对于贪污腐败的举报,对于偷窃、破坏行为的举报等等;而告密则不然,往往是损人以利己,针对个人隐私,在暗处进行,甚至是诽谤诬陷泼脏水……在很大程度上,举报是法治的产物,而告密却撕裂着社会的信任和道德。
当然,就宁波这件事情而言,把孩子简单归为告密者,恐怕并不妥当。正如这位女教师在她写的《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以此培养告密者》一文中所说,学生告状,是一个很自然很本能的行为,不该承受这么重的指责。毕竟,小孩子的行为并没有经过那么多深思熟虑,也不会有太多利益考量,用成人世界的逻辑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把告密者这样的标签贴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并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也确实有少数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动向,甚至是培养告密者,这些做法给许多孩子的品德留下了不好的印记,也成为滋生告密文化的土壤。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社会对于“告密”一词,有着很高的敏感度。这也是一位普通老师的教育心得,能在网络上产生如此大反响的原因所在。应该说,告密本身体现着人性的弱点,现代社会的治理,不能建立在对人性的弱点掌握之上,而更应该基于一种明亮的人际关系,培养一种健康的、阳光的人格特质,否则摧毁的将是文明的道德根本、伦理根基。网友们对于“告密”的不屑乃至不齿,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出这样一种现代共识。
在教育中,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播种一颗真诚的种子,追求一种人格的养成。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来说,行为出现偏差或将影响终身,因此小学教育承担了重要角色。家长、学校、老师对待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真可以更多地在细微处下功夫,而不是以一句“他还是个孩子”而掉以轻心。当下流行一句话,“教育就是等待”,给孩子更多耐心,让真诚的种子在孩子心中不断发芽壮大,也许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多善意的森林。
回到这个案例本身。我们不能苛责孩子“告老师”的言行,但是如果涉及到出卖他人换取利益时,也确实应该让他知道这样做并非光明正大之举。或许可以这么说:你下次带巧克力、带玩具来学校,要是其他同学也说要告老师让你分给他,你愿意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又岂止是孩子的道德律?
这正是:劝君莫当告密者,为师更需育心灵。
(原题为《批评告密者,用教育播种真诚的种子 | 睡前聊一会儿》 )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