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艺术人物|波普艺术家奥登伯格、画家刘勃舒辞世
瑞典波普艺术雕塑家克拉斯·奥登伯格近日在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93岁。他以将樱桃和雨伞等日常物品巨大化的“软雕塑”而广为人知,创作了一系列公共委托雕塑作品。
在中国,徐悲鸿的弟子、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刘勃舒因病,上周在京逝世,享年87岁。京沪两地,瑞典摄影师埃里克·约翰逊带来超现实主义摄影展,德国艺术家安格拉·格莱扎呈现了“纸张的戏剧”。《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一周以来的热点艺术事件与人物。
美国|波普艺术雕塑家克拉斯·奥登伯格
93岁去世,曾以巨型物体雕塑著称
瑞典波普艺术雕塑家克拉斯·奥登伯格(1929-2022)
7月18日,瑞典波普艺术雕塑家克拉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在曼哈顿家中因跌倒引起的并发症去世,享年93岁。奥登伯格以将樱桃和雨伞等日常物品巨大化的“软雕塑”而广为人知,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公共委托雕塑作品,并曾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举行展览。
克拉斯·奥登伯格与妻子库斯耶·范·布鲁根 1988年创作的《勺子桥和樱桃》
奥登伯格1929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936年随家人搬迁至芝加哥。在耶鲁大学学习艺术和文学后,奥登伯格搬到了旧金山,在那里他靠为杀虫剂广告绘制插图维生。1956年,他来到纽约,着迷于街头生活的各种元素。在画了几年画之后,受到偶发艺术(Happenings)的启发,他开始对要求观众以某种方式参与的作品,以及梦境和无意识感兴趣。1961年,奥登伯格创作了《商店》(The Store),作品位于纽约下东区,是一个租来的店面,里面摆放着石膏复制商品,还有收银机模型和打广告的名片。在当时的妻子帕蒂·穆夏(Patty Mucha)的帮助下,奥登伯格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对这件作品进行了多次改进,加入了巨型织物雕塑,如冰淇淋筒和蛋糕等商品。
巨型物体的概念成为奥登伯格接下来60多年职业生涯的焦点。和其他波普艺术运动艺术家一样,奥登伯格将消费生活的庸俗物品作为创作主题,但是他的选择更加周密,倾向于那些与人有密切联系的物品,例如浴缸、打印机、电扇等。
1970年,奥登伯格离婚后认识了艺术史学家库斯耶·范·布鲁根,两人在1977年结婚,之后一起工作了30多年。他们不断对日常物品的巨大潜力进行扩展探索,共同在全球城市规划并安装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文/钱雪儿)
上海|德国艺术家安格拉·格莱扎
个展“空间撕裂”构建“纸张的戏剧”
安格拉·格莱扎
近日,德国艺术家安格拉·格莱扎(Angela Glajcar)的首次中国大陆个展“空间撕裂”(Torn Space)在Bluerider ART上海·外滩举行,呈现艺术家以纸张为媒介的标志性雕塑,包括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大型悬浮作品,以及四个系列的新作。
安格拉·格莱扎个展《空间撕裂》展览现场,2022年,Bluerider ART上海·外滩
安格拉·格莱扎1970年出生,曾接受知名英国雕塑家Tim Scott的指导,早期以钢铁、木材等材料进行创作,近年来则专注于使用纸张作为雕塑的独有材料。格莱扎称自己为“空间的书写者”,她用双手撕裂纸张构建形态,赋予这种典型的二维媒介全新的三维面貌。格莱扎利用特殊纸,打造出笔直锐利的边缘、几何块面及延伸性空间,让造型富有节奏与变化,产生戏剧性的观看效果。
本次展览中,格莱扎特别为七米的挑高空间创作了数件大型悬浮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出自四个系列的新作:“盒系列”(Conballare)、“山火系列”(Montcanus)、“孔洞系列”(Terforation)、“撕裂的肖像系列”(Torn Portrait)。其中“盒系列”使用温州皮纸。温州皮纸采用桑树皮为原料,纸质韧性较大,且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由于纸纹特殊能够打造出独特的肌理效果,拥有一种古朴、残破的神秘感。
格莱扎纸质雕塑的展出空间不仅限于美术馆等常规艺术场所,也被呈现在教堂与纪念馆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中,改变观者对这些的空间的观看方式,虽是非宗教性的雕塑,却能引发奇妙的视觉体验和全新的视角。同时,纸张作为材料,会反映环境中的光线与色彩,并因温度湿度产生卷曲,拥有一种暂时性的变化,与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馆长Andreas Beitin指出,格莱扎对于人类存在的课题提出相反的面向:动态与静态、美丽与毁坏、光亮与沉重、律动与安静。(整理/钱雪儿)
北京|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刘勃舒
87岁逝世,擅长画马
刘勃舒(1935-2022)
7月19日凌晨,画家刘勃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刘勃舒,生于1935年11月,江西永昌人。擅长中国画。少年时即举办个人画展,16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拜师徐悲鸿。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品《套马》入选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作品有《三马图》、《奔腾急》等。多件作品入选国内、国际美术展览,并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收藏。
刘勃舒 《八骏图》 纸本设色
刘勃舒作为徐悲鸿的弟子,在素描、速写、中国画传统笔墨等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功力。他擅长画马,笔下的马潇洒、奔放、富有动感的现代精神,具有一种开拓进取,不仅赋予了马以人格为秉性,格调高雅、刚劲有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在唁电中说:“刘勃舒先生是中国美术界的泰斗,是享誉海内外的德高望重的艺术前辈。勃舒先生早年曾以天才的艺术才思受到徐悲鸿大师的关注,在徐悲鸿先生的教导下,学术上继承衣钵,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不断砥砺探索,既具有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风范,更是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形成了个性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声誉。”(整理/畹町)
北京|摄影师埃里克·约翰逊
超现实主义摄影展,呈现“奇梦幻境”
埃里克·约翰逊
瑞典视觉艺术家、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埃里克·约翰逊的中国首展“奇梦幻境——Erik Johansson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展”于7月2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呈现。
埃里克·约翰逊摄影作品
艺术家为中国首展甄选了80幅代表性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其中大部分以摄影和后期技术为创作手段,构建出奇幻的创意视觉。比如拥抱着巨大月亮的专门为人们提供圆月服务的工作人员、办公室里抱着纸飞机企图出逃的白领、剪裁云朵的人……约翰逊的作品诙谐幽默,包含着对于现实的批判与挑战意味——“我的灵感来自于周围常见的事物与‘要是……会怎样’的想法”。在约翰逊看来,所有作品从一定程度上都是他的“肖像画”,反映了他的生活、想法、计划,创造了真实世界里并不存在的风景。
展览由七个篇章串联,分别是“梦的开始”“我眼中的世界”“记忆倒带”“私人领地”“未来可期”“致敬艺术家”和“结束语”。每个篇章在展厅内的所属区域分别饰以不同主题色,缤纷的场景营造出超现实主义的奇幻浪漫。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刘树慧分评价道:“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细节表现是Erik Johansson作品的核心要素,他在每件作品中’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们衷心期望大家来挑战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摄影师的绝妙创意,体验成人世界里的奇幻童话。”(文/高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