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校如何转化科技成果奖励团队?上海召开三次协调会解开难题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周航
2017-12-20 19:5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上海的先行先试之路正越走越清晰。

12月20日,“落实《成果转化条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宣讲活动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举行,旨在宣传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上海市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专业组织等近200人参加。活动中,10名演讲嘉宾,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作了主题宣讲,展现了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针对上海理工大学用股权奖励研发团队遇到的难题,全市多个部门召开三次协调会,达成共识,解开政策难题,使上理工科技成果完成团队,获得公司72%股份。

上海市科技党委副书记章卫民指出,上海首部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性立法——《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出台,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以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上理工用股权奖励研发功臣

让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使研究团队获益,上理工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之路,也是上海建科创中心的先行先试之路。

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张大伟介绍,太赫兹是一种频率在0.1THz到10THz范围的电磁波,具有很强的透射能力,可以作为特殊的“探针”对物质内部进行深入研究。太赫兹一直被认为是电磁波段 “最后的处女地”。直到2000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张希成才有效激发了太赫兹电磁波。

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科研团队在做实验。 王飞林 摄

从2008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庄松林带领团队,致力于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研制成功了太赫兹核心功能器件,以及基于这些器件,用于有机物检测的波谱系统和用于人体安检的扫描成像系统。

如何奖励研发团队功臣?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发布后,上理工开始考虑这一问题。

根据“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的指导意见,上理工决定将第三方机构估值的4件太赫兹技术专利,以无形资产投资成立一家企业,并将80%所持股份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团队。

但具体该怎么操作?并无先例可循。2016年1月21日,上海市科委邀请市工商局、市税务局、杨浦区市场监管局、上海理工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会,商讨股权奖励路径。会上提出了“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两条路。

所谓“先投后奖”,是高校先投资成立企业,再将一部分股份奖励给研发团队;而“先奖后投”,是高校先把职务发明专利权划分一部分给研发团队,使团队成员在企业注册时就是股东。

然而根据中国《专利法》,职务发明专利权人是单位,职务发明专利权不能分割给发明人,“先奖后投”存在障碍。

“先投后奖”则有充分的法律依据:高校先将职务发明专利作价投资,形成股权,再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团队。

同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将4件专利作价2879万元,上海理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资321万元,共同注册成立了上海上理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

校方随后发布文件,将学校所持太赫兹科技公司股份的80%(约占公司股份的72%)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团队。

第三次协调会解开政策性难题

但“先投后奖”之路也有障碍。关于股权变更登记这个问题,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和上海市科委最初没有达成一致。

针对上海理工大学面临的这个难题,2016年4月27日,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联合召开第二次协调会,讨论股权变更是否需要市教委审批或备案文件。在会议上各方各抒己见,最终没有达成共识。

“先投后奖”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在科技成果输出的路上,这道政策性难题必须要解开,才能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和股权的合法分配。

2016年7月12日,上海市科委体改法规处、市教委科技处、市教委财务处、市工商局注册处、上理工等所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召开第三次协调会,最终达成共识:上理工有权自主决定对科技成果完成团队的奖酬方式和数额,无需主管部门(市教委)的审批或备案。

为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和不必要的争议,会议上做了备忘录,会后形成了《会议纪要》。

之后,上海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完成团队以股权方式获得奖励,成为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发布《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后17年来,上海第一批享受“股权奖励递延纳税”政策的个人。

张大伟表示,作价入股模式创新性地解决了国有专利成果合法产业化的同时,成功引入其它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采用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兼顾了科研第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企业高管的积极性,将有效地把上理工近年来在太赫兹领域形成的多项技术、器件、系统进行产业化,并推向社会,为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先行先试起到积极作用。

上海交大推动科技创业的项目已近20个

此次宣讲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粟莹介绍了上海交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粟莹介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目标之一,是科技成果直接转变或服务于某一产业,因此大学科技成果直接衍生企业(Spin-out)是国外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高失败性风险特征,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国内高校成果作价投资项目一直举步维艰。

“学校知识产权公司成立之后,始终致力于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探索和实践。”粟莹说,2014年2月,作为学校重要技术成果的“语音识别技术项目”,采用学校与企业共有专利方式,通过许可费或股份收益选择权的拥有,助推培育苏州思必驰公司。

该公司被阿里巴巴收购股权后,经营业绩大幅增长,市值超过20亿元。

粟莹说,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形成了自主转化、专利直通车、“先投后奖”、“先奖后投”等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截至2017年11月底,学校推动科技创业的项目已经达到近20个,从而形成了“交大模式”。

一大批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优质项目也已涌现。

粟莹介绍,2017年8月份成功转化的‘陶铝新材料技术’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该校材料学院教授王浩伟经30年努力,带领团队研制的纳米陶瓷铝合金新材料被称为“材料轻量化的革命性技术”,可能带来中国航空材料的革命性进步。上海均瑶集团、淮北市人民政府和学校共同推进,斥资数亿元合作成立陶铝新材料公司和研究院,拟在民用领域的进行开发应用,“一个千亿级的材料产业呼之欲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