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力非要路遥知?时间会让人认识到事物的更大价值吗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认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但很多经验都支持前者,比如古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现代也经常流行说“做时间的朋友”。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现代世界的最基本的生存概念之一就应该是“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支撑着每个人努力奋斗,以许诺一个会更好的明天给人以动力。乍一看上去,事物的价值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就暗含了“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特别的“做时间的朋友”这种,倡导给事物时间,陪伴它们成长,并享受在时间当中的“复利”效应。但这样的观点却是对概念的偷换,因为经过时间,事物已经在“发展”的支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自然就不一样。
那么更严谨地回到这个问题,如果事物本身并没有在时间中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短时的认识和长期的认识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说似乎还是有些复杂,既然事物没有变化,那就是认识的问题,所以就像很多剧中说的那样,“what took you so long?”用这句话提给“认识”,是什么让你花了更长的时间去认识价值?
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桌子上放着一万元现金,和一块巨大的岩石供人选择,想必很多人在第一时间就会识别出现金价值并把它拿走。但是岩石中却散落的蕴含着价值将近十万的某种贵重金属,如果拿走现金的人事后知道,一定懊悔不已。
这往往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时所要面对的常态——很多价值,通常被包裹起来,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比如把岩石砸开,把金属分离出来,检验纯度等环节才能让价值真正的显露出来。所以让认识花了更多的时间的原因,是价值被掩盖,认识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于某一些事物,比如硅,在千年前,人们只会把它们当做沙砾,但如今却成为制造芯片必不可少的元素。再如铀235这类的东西,即便是古人能够找到它们,也不会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直到现代核物理的发展,它们才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
这样,虽然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认识的动作本身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但的确是时间沉淀了价值。这个价值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认识背景的变化,也就是认识体系在人类科学或认识能力的发展中不断更新,才赋予了认识本身以更大的能力,或赋予了事物更大的价值意义。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认识”要花更多的时间,只是“时候未到”,尚需等待。
除了对认识复杂性和认识体系的要求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更让人难以察觉的情况。比如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大多数只是注意到他的外表、谈吐等等,随着认识时间变长,他可能是个大学物理教授,同时热爱运动,又对历史非常精通,从世俗角度看,他的“价值”就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越发闪光。
这个情况之所以容易被忽略,就是仿佛什么都没变,但是认识却发现了更多内涵。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启示,也可以通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来进一步体会,就像一朵玫瑰,在情人眼里,那是爱意的象征;在画家的眼里,那是最美的红色;在植物学家的眼里,那是蔷薇属的一种植物;在美食家眼中,那是天然可口的食材。
与其说事物是多元的、多面的,不如说事物在与人的认识互动过程是多元的。或者更大胆的推论可能是,这世界上关于事物的真理,并不是唯一的一种,而是多种,它们并不彼此矛盾,而是相互结合成事物的本质。这样一来,想要认识到一个事物更丰富的位面,自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即便是这样看,我们也只是例举出了如果在更长的时间内,认识到同一事物更多价值的可能性,也许有的事物的价值非常直观并且它的位面也非常单一,只需要一眼,就能认识到几乎全部的价值,就比如桌子摆放的一沓现金。
由此,再去讨论时间沉淀是否能增大认识事物的价值,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这与认识能力和认识体系有关,也与事物本身价值位面的丰富性有关。那么探讨这个问题,还有什么价值呢?
认识、时间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几个变量之间的互相关联。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事物的价值是一种指向人的判断,同时这种判断强烈的依赖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时候,在原有的事物与某一种价值的等式中,就会加入一个认识的变量,这时,时间只不过是彰显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一个度量。
由此一来,原本“事物”=“价值”这样绝对的,不带有人的色彩的等式就会变成“事物”+“认识能力”=“价值”。也就是价值的发现,不仅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也同时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
这就不再是一个等式变换的问题了,而是我们能从一种绝对的自然中,看到人的“自由”,即便是事物没有任何变化,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认识能力的人,也可以获取到不同的价值,这难道不就是“自由”的另一种表达么?
如果没有这种可能,那么所有人在面对同样的事物的时候,都会得到同样的价值,这个价值与事物本身直接并毫无疑问的相关,一切都是外界决定好的,那么人在这其中,就只能作为一个价值计算器和显示器的作用而存在了。
但事实却给了我们的自由以巨大的空间,就像同一副牌,放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打出不同的效果;同一个境况,在不同认识的人的努力下,会发生截然不同的改变。这样,即便是初始设置千篇一律,每一个人,都能依靠自己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改变,过出完全与他人不同的人生。
讨论到这里,似乎这个问题已经可以在逻辑上被总结了,或者已经呈现的足够充分,并不需要再过多的去概括。但人生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加减乘除的价值等式,只不过是用来让人更好理解的一种隐喻,如果真的这样计算下去,人生难免落入俗套,陷入无趣和最终的虚无。
所以,在充分地理解了之后,就可以打碎那个等式,而在逻辑之上,用道德或超越价值的一点来看待价值在时间的维度上的变化。简单的来说,人都是会死的,在有限的生命内,花费不菲的一段时间,来去认识某一种事物,这本身已经不在是事物的价值,而是彰显出人在某个认识过程中投入的生命的意义。
就像有些人,可能研究一辈子某种在世俗意义上对人类并无太大功效的东西,但不能就此而否定这种“认识”所带来的“价值”,因为这种时间的投入,已经超越了实用性价值的判断范畴,而是进入到生存、生命所具有的内在时间的尊严上。
乐于花费自己生命时间,在任何一种认识上的人,都能够彰显出作为人那种,不同于对自然做出最基本的自然反应的一切动物,而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并投入到一个长期的义无反顾中,哪怕到头一场空。
认识带来价值,认识更能带来尊严。就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最高级的认识恐怕就是反思了,而苏格拉底将反思作为人生最终极价值的门槛一点也不为过。
时间的沉淀,能否让事物的价值增加,或许见仁见智,但在反思的加成下,时间一定会让人的价值得以凸现,或是功利性的,但更多的是作为人的、存在性的、尊严的价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