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电影光芒掩盖的作家:《毕业生》原著作者查尔斯·韦伯
1967年12月22日,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毕业生》在美国上映。这部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轻喜剧影片以区区30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赚取了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在1996年,还曾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百年百部电影”的第七名……这部电影的光芒是如此耀眼,以至于完全遮住了《毕业生》的原著作者,查尔斯·韦伯。
黯然失色的原著作者
一提起《毕业生》,许多人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由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天真却故作成熟的大学生本杰明,与由安妮·班克罗夫特扮演的玩世不恭的罗宾逊夫人。相比之下,却很少有人会想起这部电影改编自查尔斯·韦伯(Charles Webb)的同名小说。在中文世界,这位《毕业生》作者的知名度,大概还比不上同名同姓的美国橄榄球运动员查尔斯·韦伯——后者起码在百度百科有自己的条目。
电影《毕业生》海报
虽然这个世界充斥着令人见怪不怪的物事,但《毕业生》电影与小说原作者知名度的剧烈反差仍旧有些出乎意料。毕竟《毕业生》的小说原著就几乎相当于剧本,而被评论家认为《毕业生》电影成功的元素——对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主流社会道德和家庭关系虚伪性的讽刺——在原著中也早已有之。除此之外,电影中的人物对话干脆就是大量照搬小说原文,包括成为经典的那句“罗宾逊夫人,你在尝试引诱我(Mrs. Robinson,you are trying to seduce me)。”
安妮·班克罗夫特饰演的罗宾逊夫人
更何况,好莱坞向来有改编小说拍成电影的习惯,在这方面,《毕业生》并不独特。而电影令小说更出名的情况也不鲜见,《飘(Gone with the wind)》(同名电影中文译名《乱世佳人》)就是一例。费雯丽主演的电影固然虽然光彩照人,玛格丽特·米切尔女士的小说原著同样不遑多让,荣膺1937年的普利策文学奖。仅凭一生中创作的这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已足以使玛格丽特·米切尔跻身美国文学殿堂。相比之下,《毕业生》的作者的寂寂无闻就只能令人感叹同人不同命了。
《毕业生》小说
与电影一样出名的小说《飘》
查尔斯·韦伯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出生于1939年6月9日,在富裕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长大,并于1961年从位于马塞诸塞州的名校,在2017年美国大学排行榜上仅次于斯坦福大学排名全美第二位的威廉姆斯学院毕业。这个经历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毕业生》的小说,这部小说完成于1963年,当时查尔斯·韦伯本人其实只有23岁。从《毕业生》的开篇即讲述本杰明的毕业回到家乡以及小说故事的发生时间就是1962年这些方面考虑,完全有理由认为,这其实是查尔斯·韦伯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实际上,查尔斯·韦伯与《毕业生》中的本杰明身上的雷同之处,远不止这些。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着一位真正的“罗宾逊夫人”更是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八卦话题。毕竟“罗宾逊太太”已然成为美国文化中空虚压抑、偷情放纵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代名词。在这方面,最权威的说法当然来自作者本人,在美国“AMC”频道的电视节目《震惊世界》中,查尔斯·韦伯揭示了真实的“罗宾逊夫人”:简·埃里克森,韦伯父亲的商业伙伴的妻子。这与《毕业生》小说中罗宾逊夫人的身份惊人地一致,唯一有所区别的是,在小说里,罗宾逊夫人处心积虑色诱比自己小20岁而不谙世事的本杰明,为的是填补空虚与苦闷;最终,在罗宾逊太太的不断挑逗下,本杰明与之幽会达数月之久。而在现实生活里,韦伯则坚决否认他与那位埃里克森夫人有染。
高开低走的文学之路
无论如何,在弱冠之年就成功创作一本引起轰动的中篇小说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应该算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但以作家自诩的查尔斯·韦伯却表示,他从来不喜欢《毕业生》带给他的的关注,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实际上,韦伯很少将自己与电影《毕业生》的宣传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他的知名度远逊于其他热映电影的原著作者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则可能出自《毕业生》小说本身。在小说中,人物对话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除此之外的文字几乎乏善可陈。毫不夸张地说,《毕业生》非但远不像另一位辞藻华丽的美国作家弗·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兹比》里那样贡献了如“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一般为人称道的经典名句;甚至可以断言,只需掌握CET-6的词汇量就几乎可以通读全书。就经典小说理应具备的文学性而言显然令其失色不少。
或许,《毕业生》这部小说暴得大名的原因更多地在文字之外。若要检视查尔斯·韦伯真实的文学创作水平,《毕业生》之外的作品可能更有参考价值。实际上,在《毕业生》之后,查尔斯·韦伯又创作了好几本小说,包括《爱,罗杰(Love, Roger)》(1969年)、《年轻股票经纪人的婚姻》(1970年)、《孤儿与其他孩子(Orphans and Other Children)》(1975年)、《克拉克盖博广场的废奴主义者(The Abolitionist of Clark Gable Place)》(1976年)、《豪饮(Booze)》(1979年)等。这些令人感到陌生的作品的反响相较《毕业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这从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2003年,由韦伯的小说《新加的夫(New Cardiff)》改编的电影《希望春天(Hope Springs )》票房惨淡(仅100万英镑),BBC辛辣地讽刺这是一部适合恋人约会时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因为观众寥寥无几)。显而易见,此人的文学生涯走出了一条令人唏嘘的高开低走之路。
在查尔斯·韦伯诸多《毕业生》之外的作品中,最受人关注结果也最令人失望的莫过于《毕业生》的续作。毕竟,对于载着本杰明与逃婚的恋人伊莱恩(罗宾逊夫人的女儿)绝尘而去的公交巴士究竟会驶向何方是一个令读者产生遐想的话题。在延宕了40年之后,查尔斯·韦伯在2005年1月终于完成了他的新作《家庭学校(Home School)》。在这本书里,本杰明与伊莱恩婚后住在纽约韦斯切斯特县,由于对教育制度感到失望,本杰明决心在家中自己教授孩子(而不让他们上学),为此这对小夫妻不得不向丈母娘罗宾逊夫人求助,后者从加州来到纽约,想帮助她的两个小孙子学习成为医生。接下来这部小说画风大变,在伊莱恩在傍晚带着其他人离开的时候,罗宾逊夫人又一次获得了与本杰明独处的机会并尝试重温旧梦……
《家庭学校》尽管精明的图书发行商在宣传中直接用“《毕业生》久违的续集”作为该书的卖点,但长久地等待换来的竟是这样一本除人名外与《毕业生》几乎无关的“续作”,因此难掩失望之情的《洛杉矶时报》在评论里写道,《家庭学校》这本书是如此糟糕,以至于读完之后,“我希望我们从未见过本杰明和伊莱恩下车”。至于著名的书评杂志《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更加直言不讳:这部续作“并不值得期待”。看起来,查尔斯·韦伯似乎已经江郎才尽。
“垮掉的一代”
这是怎么回事呢?或许答案正在《毕业生》的结尾。在小说里,本杰明和伊莱恩坐在公交巴士的末排奔向未知的未来;在电影里,两人更是露出了迷茫的眼神。这样的眼神,就是那个时代,也是作者查尔斯·韦伯生活的写照。
大而言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看似富足繁荣,实则暗流涌动,经济繁华的背后社会气氛令人窒息。抗议主流文化与现存制度的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和平运动接踵而来。“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应运而生。年轻人在迷茫中彷徨,他们开始怀疑、质询并厌恶成年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一些人进而试图通过张狂的酗酒、吸毒寻求自我解放,这后来成为“美国社会行为举止的革命口号和标签”。小说《毕业生》里的本杰明是一位成绩优秀,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刚从美国东部的一所大学毕业(1962年6月),父辈已然为他安排好了道路:继续深造或者进入父辈的公司。但他不想走这条前途光明的平坦大道,他想与众不同,却又不知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更不知道怎样去与父辈抗争。这正写出了同龄人的心声。巴克·亨利后来就说,《毕业生》“是一部由那一代人创作、为那一代人创作的电影片,以前还没有为这一代人拍的片子”。
巴克·亨利
另一方面,往小了说,《毕业生》作者查尔斯·韦伯的个人生活,同样烙上了这一时代的印记。这位威廉姆斯学院毕业的精英对物质财富充满了厌恶。他不仅放弃了父亲(一位高薪的外科大夫)留下的丰厚遗产,还把自己的结婚礼物卖给了客人,并连续送走了四座房子。就连《毕业生》电影改编的版税他也拒绝接受(并声称他很高兴如此)。身为富二代的查尔斯·韦伯刻意过上了底层居民的生活,一直从事着清洁工,厨师和水果采摘员等工作,或者为大型连锁百货公司克马特(K-Mart)打工。2006年时,他们还因付不起房租(1600英镑)差点被扫地出门。
至于他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同样不走寻常路。他与爱娃相濡以沫超过40年,却不是作为夫妻——两人离婚的原因不是个性、财富或是其他原因,而是抗议美国缺乏同性恋者的婚姻权利或者婚姻制度本身。这对夫妇(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叫做“生活伴侣”)有两个儿子。又与自己创作的小说情节雷同,韦伯把自己的孩子从学校里带走,让他们在家里自学。这在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州是一种非法行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他们干脆逃离加州,甚至一度在新泽西州管理过一个“天体营”,最后漂洋过海住在英国东萨塞克斯郡的伊斯特本。而他们培养出的一个儿子现在成了一位“行为艺术家”,他曾经煮食过拌红莓酱的《毕业生》电影拷贝——令人目瞪口呆。
可以说,查尔斯·韦伯令一般人感到光怪陆离的个人生活,仿佛契合了三度在电影《毕业生》中响起的《寂静之声》所描述的荒诞梦境——即使从文学角度而言,这首歌的歌词也是难得的佳作,“在炫目的灯光下/我看见成千上万的人/人们说而不言/听而不闻/人们创造歌曲却唱不出声来/没有人敢打扰这寂静的声音/我说:“傻瓜,难道你不知道/寂静如同顽疾滋长?”/听我对你说的有益的话/拉住我伸给你的手/但是我的话犹如雨滴飘落/在寂静的水井中回响/人们向自己创造的霓虹之神/鞠躬/祈祷……”大概,查尔斯·韦伯认为自己正是歌中那个孤独的智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