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培养当代人的正义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2017-12-20 1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他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感染之下,公众逐渐拾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并重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栖息的精神家园,又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安身立命之所。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为此,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推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文章,本期主题为“正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崇尚和践行正义价值观就是其中之一。自古至今,无论君主还是平民,对于正义的追求都始终如一。当今社会,在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正义的优良传统的时候,第一要务是什么?培养当代人的正义感,都需要做哪些事情?

 崇尚正义,从来就是中国人的无私之举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正是因为始终不渝地倡导、培育、践行正义价值观,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昌盛之世、中兴之世、仁政之世、太平之世,才有了连续不断、光耀千秋的雄君、贤君、明君、仁君,以及匡扶社稷、治理国家、忠心不二的能臣、贤臣、忠臣,和舍身求道的能工巧匠和科学大家,更有不畏强暴、舍命亮剑的侠义之士……

古人能够做到舍生取义——为维护正义而甘愿付出宝贵的生命——就在于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一种正义感。对照古人的义薄云天,现实中见义不为或不敢为的情况时而可见。因此,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正义的优良传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国人的正义感。一个人有了正义感,胸中有了正能量,所作所为也就必然具有正能量。

培养当代中国人的正义感,首先必须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如前所言,正义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其正义观有许多差异。打抱不平、快意恩仇,在古代社会里往往被视为伸张正义,在今天则可能因为行为过激而被视为非正义,甚至是违法犯罪。

在当代,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救死扶伤、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行为都是有正义感的表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正义感,就要明辨现实中的是是非非,明了当代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法律的范围内实施正义之举,而不使自己的义行逾越法律与道德的红线。

培养当代中国人的正义感,要创造能够激发正义感的社会氛围

这样的社会氛围靠制度、规范、舆论、榜样来打造。

其中制度保障是最终能否发挥人的正义感、实现正义社会的关键。美国学者罗尔斯认为,对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选择应当优先于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选择,社会成员的正义感在制度范围内的各种力量中具有一种根本性的作用,由正义感调节的社会才能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在制度建设中,不应只是注重对非正义的惩罚,更应该注重对正义之举的激励。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人们践行正义,就能确保行正义之人不吃亏,就能让正义之举大行其道。

此外,舆论的正面导向和榜样的正确引领作用巨大。近年来,一些地方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举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经常性地通过媒体褒扬见义勇为、抨击不义之举,对社会上激浊扬清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培养当代中国人的正义感,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也就是说,领导者作为带头人,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关注,其行为往往是“下效”的标杆。

领导干部践行的正义是最高境界的大义,要有“四气”:坚持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志气;诚实守信、大义凛然的豪气;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的勇气;忠于职守、执政为民的正气。

如果领导干部都能养成“四气” ,就能主动地维护公平、主持公正;就会自觉地维护公理,不徇私情;就会坚决地拒绝利诱,不畏强暴;就能坚持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从而引领社会培育正气、引导群众崇尚正义。

(以上内容摘编自《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