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说到法国影迷,我在羡慕什么?| 潇潇专栏

2022-07-24 08: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耐观影 耐观影

《火车进站》海报

提到电影,没有人可以绕开法国,它作为电影这门罕见知道出生日期的艺术的出生地,毫不费力地携带着“血脉压制”。当你了解电影并且爱上它后,有机会去法国“拜一拜”这个念头会萦绕心间甚至比初恋还意难忘。有一说一,在电影产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很难说出艺术电影就是高级或者商业电影就是垃圾这样的话,甚至于艺术电影的边界都在不停地被商业或者技术挑衅。那么,或许法国电影、电影节、电影学院等等这些我都可以轻描淡写地说“爱过”,而却在提到法国影迷的时候嫉妒眼红,那么说到法国影迷,我到底在羡慕什么呢?

法国街头的电影院

#1

观影自由,这事比车厘子奢侈。

艺术接受中场域影响极大且不可逆,这就意味着,当我们随意播放音乐或者打开画作,对于艺术家来说无异于一场豪赌。天气、心情、光线等诸如此类物理因素,决定了我们对于艺术品的第一印象。我不是在捧“精英艺术”的臭脚,我只是想说出电影院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如若不然,那部《天堂电影院》也不会成为诸多影迷的白月光。

梦回大学时代,我还清晰地记得老师讲到电影和电视的区别时她说,在电影出现早期,人们是要像去音乐会一样着正装去电影院的。电影和电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专注和仪式感。多么好的时代啊,但是数字化与疫情将我与电影院生生拆散,我像个“渣男”一样不去看它,还絮絮叨叨地念着它的好。数字化的便捷并没有让我如愿做到阅片无数,反倒因为难以克服观影过程中主观的暂停(电话、门铃、社交媒体……)或者不完整(可怕的断点续播和下次再看)一次次懊丧,而变得没有勇气开始一部新电影。我想念电影院的那束光和飞舞的灰尘,我想念所有人关注故事的呼吸声,想念灯光再次亮起时的恍若隔世。或许我的感叹会让现在的数字原住民朋友不能理解,家庭影院的配置现在已经可以不输电影院了,你又何必矫情?

《天堂电影院》剧照

如果说上面是矫情的话,我还有一个大问题:就算去了电影院,我仍然看不到心仪的电影。或者说,我们没有艺术影院。伴随着电影院线的发展、放映设备的升级和多影厅建设的完善,并没有如预想般带来更多元的审美进入院线,反倒成为了资本强取豪夺的工具。功利强势的排片、精确到座的票价算计还有伸到创作阶段的过长的手,让电影变成商品,让欣赏变成交易。每当站在售票口望向不同时间段的相同电影名的时候,我都更愿意把这个地方叫做“大型视听娱乐场所”,而非电影院。

法国mk2艺术院线

反观法国,那里有非常成熟的艺术院线运营,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于艺术电影的支持和包容度都很高,艺术院线不但在运营,而且在盈利。还有很多更具特色的独立影院,主理人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审美表达,有意识地打造风格鲜明的系列展映或其他活动。我们能在法国轻而易举地邂逅王家卫,却在家门口只能蹭蹭张国荣先生的现象级热度看到修复版的《东邪西毒》,如此想来,是不是也挺魔幻的?

法国影院《旺角卡门》海报

#2

虽然不是电冰箱,

但是我确实想评价一下制冷。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读这话时激情澎湃,写影评时谨小慎微。拉踩、控评、撕番……我被科普了太多专有名词,哪怕发个百字左右没有任何标签的微博也会被狙,都说内娱卷,但是哪儿有粉丝卷。真诚发问,我真金白银花了钱,为啥连说句话都不让?

一直以来,艺术家和批评家确实是一对欢喜冤家,虽有不少伯牙子期的佳话,但互相下台亲撕的场面也是屡见不鲜。姜文先生在《邪不压正》中用了很大篇幅影射影评人,态度不咋端正,语气也有点儿恶劣。但不妨碍他仍是我心中极推崇的导演,也不影响我仍然认为影评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在我心中,艺术接受或者是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当拷贝被照亮的刹那,创作者将集体失语,迎接“表达者终将被误解”的亘古命运。

《邪不压正》剧照

好的影评应该是味“话引子”,既不该是毫无建设性的谩骂诋毁,更不应该话语谄媚一味迎合。它确实主观,都是好电影,喜欢盖里奇的,自然觉得贾樟柯无趣,评分有高低,态度却不能偏颇。不论是专业角度的视听分析,还是偏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抒怀,都是围绕电影的“二度创作”,像石子投湖产生的涟漪,恣意荡漾久有余韵。不得不说,在法国,影评的环境更为轻松。虽说是国际顶级的电影节,观众也不会有丝毫的局促与顾虑,在这里功成名就或是初出茅庐都被一视同仁,想睡就睡,想走便走,有持续十几分钟的起立鼓掌,也有放映未完只剩几人的尴尬落寞。

《电影手册》杂志

《电影手册》71年后仍在发行,始终保持着独立姿态,促进创作实践,关注电影本体的办刊风格。以至于2020年它的15名编辑因刊物被商人和制片联合收购决定集体离职这件事儿,也特别的“法国”。有人说,现今的电影不需影评,哪怕在法国,影评也日渐式微。诚然,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的紧密不复昨日,但冰箱好坏这个事儿,应该允许有个内行人货比三家,也应该允许消费者自由投票。

#3

你说你是社交达人,

安德烈·巴赞笑了

电影是门年轻的艺术,算算也才刚过百年,所以你要是说它古板乏味,我是断断不会同意的。现如今红火热闹的社交媒体,若是说完全没有电影的蒙荫,那着实是背祖忘本,単不论短视频的叙事剪辑,只说它的社交属性也算的是枚“老网红”了。从未拍过一部电影作品的安德烈·巴赞先生因为热爱,创办了《电影手册》,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法国迷影的精神之父,是永远写在电影史上的人。

安德烈·巴赞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既无限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又能极精练地概括我们的三观,它很直白,同时又很神秘。

-你是谁?

-我是个影迷。

-你喜欢谁?

-阿莫多瓦,你呢?

-波兰斯基。

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跨过寒暄试探,两个怀揣热爱的人光聊电影便可天亮,甚至分别的时候都忘记过问彼此姓名。如果你跟我一般,有过如此美好的机遇,你会分外感激电影带来的一期一会。于我而言,电影变成了形容词、名片、亦或是邀请函。这些如若只能发生在线上,未免太过遗憾。目前来看,就算是线上环境也不那么乐观。从豆瓣到后窗,有太多的努力想证明电影魅力如旧,但又似乎总是难挽颓势,深究原因,大抵是我们工作太多、假期太少、咖啡馆太远、影院冷气太低等等,任何一个稍不舒服的理由都可以放弃电影,毕竟短视频那么谄媚,艺术电影却那么清高。

电影始终是矛盾的,它需要更多的人看见,同时也需要专业的人理解,即便它不像音乐绘画般需要为欣赏付出专门的努力和积累,它仍需要被探讨、被理解,而这种需要正在被忽略,数字时代追逐的是快乐,不是深刻。

技术可以学习、造诣可以提升、产业可以发展,而环境却难短时间造就,尤其是在数字化和疫情的洪流之下,悲观来说,或者我们终将错过电影欣赏的美好,直奔赛博空间元宇宙的那端?而我的羡慕,大多来自法国对于电影的坚持或者固执?难道是更像伍迪·艾伦先生在《午夜巴黎》里的一声喟叹,认为过去比现在幸福就是一种幻想,每个人都在追寻黄金时代。

《午夜巴黎》海报

行文至此,我竟又释然,电影再一次抚慰了我。纵观电影的发展史,从杂耍到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拷贝到数字,它在每个时代都努力鲜活着,不惫迭代着。或许法国的迷影文化我会始终羡慕,但我更期待在身边的迷影文化早点到来。

潇潇

过期影视系学生 持证专业看电影

超龄文艺女青年 九手正经影评人

盖里奇的粉头子 资深三分钟热度保持者

爱电影没超过一切 但电影的一切都爱。

FIN

作者&排版:潇潇

审稿: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原标题:《说到法国影迷,我在羡慕什么?| 潇潇专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