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伊拉克太苦了,咋闹?

2022-07-22 11: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沸腾的黑 环行星球

文/沸腾的黑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8

封面图:shutterstock

伊拉克,这个古老又现代,富裕又贫困,现实又虚拟的国家,在离开那里若干年后,我才逐渐看清了那里的矛盾。

过去

说起伊拉克,总体上我是喜欢那里的。

我们从小到大的历史书、地理书、语文书中不乏对于这片土地的描述和记录——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以及在此文明下出现的人类最早法律典籍《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还有那著名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伊拉克现在还有一个行省,叫巴比伦省,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原址。

伊拉克与巴比伦省所在

古代巴比伦遗址

图:shutterstock

后来,强大的古波斯王国也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他们的首都叫泰西封,这个名字或许不为人知,然而当阿拉伯人在这里建立了阿巴斯王朝,(古代中国人称之为“黑衣大食”),他们把帝国的首都定于泰西封旁的一个小村落,这个小村落就是闻名至今的巴格达。好比西安之于咸阳。

我在埃及上学时,我们的老师曾自豪地说:“巴格达,曾是世界的中心”,是啊,巴格达不仅是伊拉克人的巴格达,还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巴格达,是那个时代里,信仰、科技、文学等一切的中心。在那个时代,它不是东西方的桥梁,而是汇聚东西方精华的中心。

巴格达

图:shutterstock

巴格达的没落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式微有关,总体来说就是西方崛起导致的。

现代伊拉克出现的最有名的人物莫过于萨达姆,关于他,有一个当地分包商跟我说起一个故事:

萨达姆刚倒台时,人民欢呼雀跃,巴格达的人民把他的家底都抄了,一个大人拿了一把香蕉回家给他孩子吃,小孩拿起来直接就塞进嘴里了,结果他咬上了香蕉皮,然后就把吃进嘴的香蕉又吐出来了,问他爸爸这玩意怎么这么难吃,他爸爸也不明所以。

分包商接着对我说:“你想想,萨达姆时代,巴格达的普通人连香蕉都没见过。”我说起这个故事,只是客观地跟大家分享一下。至于萨达姆的功过,就由伊拉克人民评判吧。

很大只的萨达姆

图:shutterstock

气候

我所驻的项目主要在伊拉克的中南部,对于一个中国西北长大的人,伊拉克中南部的气候还是挺难受的,有点像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旱。

我在的第一个项目位于阿马拉,比较偏南,那里5月份的室外温度就到了50度。下午3-4点刮起的热风,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那风是火辣辣地吹到脸上,像是涂抹了辣椒油一般的灼热,起初我只是感叹风怎么可以这么热,后来发现这是因为风卷起了地上炙热的细沙,细沙随着风从脸皮上掠过,才会有这种感觉。

按降水量来看,伊拉克只有北部雨水多一些

大部分地区尤其南部都是妥妥的沙漠气候

这种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在这里太常见了

另外,我的一个从中石油过来的同事跟我说,南方的巴士拉全天50多度,我以前以为沙漠里晚上会降温很快,但是他的这番话颠覆了我的认知,后来有一次我从阿联酋转机,半夜1点,从飞机里出来,走上那个密闭的连接航站楼大厅的通道时,明显感觉到一股灼热扑面而来,我一下想起了这位同事的话。

他还告诉我,中石油给普通员工的住房是铁皮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里装两台两匹的空调,依然感觉不到凉爽,晚上出门的话还要多注意路上,因为沙漠里会有响尾蛇出没,他本人就差点踩到过。

巴士拉曾测出58.8℃的世界最高气温纪录

除了响尾蛇,还有一种可怕的生物,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它叫 风蝎,又叫 避日蛛,从名字上看,就很诡异,到底是蜘蛛还是蝎子?

这种可怕的生物有10条腿,腹部又大又长,像是没尾巴的蝎子,但它又比蜘蛛多出两条腿。它的行动速度非常快,后来查过资料后得知它最快速度可以达到30公里每小时!夏天在项目上经常可以看到,我总是怕它爬到我身上来,以它的速度我肯定逃不掉。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还为它拍了部电影,叫《骆驼蜘蛛》。

风蝎

图:shutterstock

至于冬季,则潮湿寒冷多雨。只要是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沿岸,早晨必定是大雾漫天,能见度极低,十点多太阳才能带来消散雾气的能量。冬天的阴冷是一条秋裤无法抵挡的。不过好在有时大雾天项目停工,全员带薪放假,这是大雾的福祉。

春秋嘛,基本上没几天的。

我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忙于工作,那时恐怖组织刚刚兴起,活跃于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南部,所以并没有机会去伊拉克北方玩耍或出差,但是有去过的人告诉我,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地区,气候非常好,四季分明,冬天甚至有雪山。着实羡慕了(不过也被ISIS荼毒了)。

大雾弥漫

图:shutterstock

贫富

其实在萨达姆执政时期,伊拉克是相对富有的,虽然有些东西普通人买不到,但人人手里都有些钱,货币价值也很高。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南北方的贫富差异,或者说发达程度不同。

我去过的南方城市,6层楼的建筑都没有见过,但是巴士拉还是很繁华的。

而北方,尤其是巴格达,确实高楼林立,到处都是大商场和超市,城市建设非常现代化,再北方的库尔德区,据说现代化程度更高,一个来自库尔德地区的伊拉克朋友告诉我说,他们那里有一条马路,年久失修,裂开来了,石油直接从裂缝里涌出来了,可想而知那里有多富有。

巴格达发达因为是首都

库尔德区富裕是因为石油太多了,而且自治

巴士拉

图:shutterstock、Unsplash

埃尔比勒,伊拉克北部的繁华城市

图:Unsplash

另外,巴格达的城市建设不仅现代化水平高,而且更为开放,城里有个地方叫“绿区“,实则是红灯区,里面有酒吧、歌厅、赌场等娱乐场所,当然也有黄赌毒。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的首都,可以说是相当相当的“世俗化”。

而在南方搞项目的中国公司,想买点酒,可谓是费尽心思,偷偷摸摸,要知道,伊拉克的公路上十里一岗五里一哨,那些偷偷贩酒的人只敢卖点啤酒,烈酒是买不到的,他们肯定已经打点好了岗哨的人,即便如此,每次也就偷偷摸摸倒给我们三四箱酒,项目上如果逢年过节想喝点酒,还得提前一两个月开始储备。

伊拉克南方不仅保守,还穷,项目上招聘的当地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折成人民币,也就一千来块,熟练工能到两千。打扫办公室的那个员工叫塞米尔,40多岁,戴着厚厚的眼镜,我透过他的眼镜片看他时,他的眼睛是扭曲的,可见度数之高,每天他见到我都恭敬地喊我克里姆(我的阿拉伯语名字)先生,他一个人要养七口人,他和老婆还有5个孩子。一个月1000人民币。

当地工人

图:shutterstock

有一次和另一个伊拉克员工闲聊,得知这个塞米尔娶了自己的堂妹,生了5个孩子,一个是瞎子,另外四个高度近视。这近视应该是遗传的,而塞米尔本身的近视也是遗传的,很有可能他的父母也是近亲。我对他的遭遇感到惋惜,虽然无法给他涨工资,但我经常把自己的零食大把大把塞给他。

宗教

即使不是穆斯林,没有来过阿拉伯国家的人,应该也听说过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什叶派、逊尼派。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当时项目上的一个测量员小陈,有一天,他问我:“你说这些人,不好好搞实业,搞什么虚拟的东西,指着那玩意能干啥,我觉得还是实业派有前途,那虚拟派活该他们都发展不起来。”

图:shutterstock

我突然发现,如果用谐音来理解,会是一种奇特的对应,即虚拟派(逊尼派)与实业派(什叶派)。小陈他肯定以为我们项目所在地的人都是“虚拟”派的。然而实际上,逊尼派在伊拉克南部是少数,基本都在以巴格达及更北方,也就是说逊尼派在北方搞现代化发展,在声色犬马,歌舞升平。什叶派却是相对贫穷的人群。

在伊拉克,逊尼派与什叶派势均力敌

这种势均力敌可以说是最糟糕的力量结构了

其实按照宗教教义来说,逊尼派是正宗,理应对宗教更加笃信。而什叶派其实是个“逆子”,什叶派的一些核心思想和他们所信仰对象,从根本颠覆了逊尼派的教义。

逊尼派的教义要求信真主和他的使者默罕默德,而什叶派更强调阿里和阿里的后人。阿里是谁?他是默罕默德的女婿,也就是说阿里的后人有默罕默德的血统。阿里本人是默罕默德指定的继承人。什叶派的教徒根据这些原因认定了阿里和阿里后人才是正统。

阿舒拉日,街头手持锁链,身着黑衫的当地人

图:shutterstock

从此什叶派走上了另一条路。自从阿里的儿子侯赛因被逊尼派劫杀之后,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梁子就结下了。每年侯赛因的忌日(阿舒拉日),什叶派的信徒就会徒步走向侯赛因和阿里墓地所在的卡尔巴拉市,他们全身裹着黑布,有的背着画有侯赛英头像的旗,有的拿着链枷击打自己的后背,有的用红颜料涂抹额头,边走边喊“侯赛因*3,海伊德勒*3(喊3遍,意思是 侯赛因是雄狮,是英雄)”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侯赛英的沉痛哀思。

这样的队伍从四面八法汇集到国道上,绵延几百公里,场面颇为震撼!这些信徒不止是伊拉克人,还有大批的伊朗人,他们最终聚集在侯赛因清真寺和阿里清真寺,朝拜他们的棺椁(金银镂空的,非常奢华),对于什叶派来说卡尔巴拉就是他们的圣城。

朝拜侯赛因的人群和仪式

图:shutterstock

我对伊拉克的印象大都来自多年前的经历,但作为一个还在传统与现代、矛盾与团结中不断调整的国家,伊拉克的变化其实很快,这些变化未必都是直接向前看的,更多是在限制条件下的辗转腾挪,对我们来说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放在伊拉克确实是很陌生的。

END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环行星球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后台联系。

原标题:《伊拉克太苦了,咋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