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2岁可以吃冰激凌?我劝你再等一等

2022-07-24 0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孩子想吃冰激凌,你是很爽气的就答应买,还是会拒绝?

如果你毫不犹豫就买,那么我要劝你停一停。

高糖高脂的冰激凌吃越少越好

一根冰激凌是一天糖摄入量的1/4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子2岁之前不要吃任何额外添加了糖的食物。世卫组织的指南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约50克。如果能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会有更多健康益处。

游离糖是指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双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

当你决定买冰激凌前,可以看一下配料表,白砂糖或糖浆通常都排名靠前,这也就意味着游离糖的添加成分比较多。以梦龙为例,每支65g的梦龙香草冰激凌中,含糖有16.6g,是你一天糖摄入量的1/4。

一根冰激凌也是一天热量摄入的1/5

我们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应少于饮食总卡路里的30%。而冰激凌的脂肪含量高,容易摄入过多的能量,导致肥胖。肥胖可能增加孩子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市售的0糖八喜冰激凌,每份90g,含有655千焦,约156大卡。2-3岁的儿童每日能量需求约1000大卡,这个热量占了一天能量的15%。而这还只是号称0糖的冰激凌,如果是梦龙这种涂层巧克力的冷饮,热量甚至高达200大卡。

下表是2-8岁儿童每日卡路里需求量:

所以,即便是你认为孩子已经2岁,可以给他买冰激凌,也要控制摄入量,避免每天吃。

如何选择“健康”的冰激凌

看配料表

首先学会看配料表,糖和糖浆排序要靠后,牛乳/乳粉排序要靠前,建议选择牛乳含量≥50%的冷饮,越高越好。但是牛乳的含量高,蛋白质和脂肪也不会低,所以选择的时候只能相对平衡。

但是我们都知道,“好吃”的食物不健康,“健康”的食物不好吃。美味、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几乎是个悖论。宣称低糖的冷饮,会增加脂肪含量,而低脂的冷饮,通常会添加糖来增加美味。

虽然我们很难做到绝对的健康饮食,对于这类冰激凌,当然可以吃,但是不要看到商家宣称的“0脂、0糖”就放宽了吃冷饮的限制。

看口味

冰淇淋的口味不要选择抹茶、咖啡、朗姆酒等。这些口味里通常会含有咖啡因和酒精,不适合小孩食用。

看大小

推荐选择小包装冷饮,建议选有50g以下独立包装的产品。既可以让孩子解解馋降降温,也可以有效的控制他的摄入量。孩子获得满足后也不会再纠缠。

避免过敏物

冰激凌添加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的致过敏成分是坚果、花生、草莓和着色剂。因此,尽量选择没有太多附加成分的简单冰淇淋。另外,如果配料里有代可可脂也尽量不要食用,饱和脂肪含量高,且会增加反式脂肪酸风险。

真的想吃,如何“健康”食用冰激凌?

让宝宝完全“屏蔽”冰激凌也不是很现实,毕竟夏天炎热,甜甜凉凉的冰激凌吃下去会让人幸福感满满。那么,怎么吃能相对“健康”一点呢?

避免在正餐前吃

甜食带来的饱腹感,容易影响宝宝正餐,减少了其他营养的摄入。如果孩子要吃冰激凌,首先要选择在两餐之间,午饭后2-4点吃还能有效地降降暑。

不宜频繁的吃

不建议家长主动给孩子提供冰激凌,但是可以将冷饮作为一种奖励机制。家长可以和自己的孩子约定好奖励规则,这样既能让孩子有更高的积极性完成你的任务,也能偶尔低频地让他过一过瘾。

好吃的冷饮不一定要买,也可以DIY

如果您的宝宝喜欢冰淇淋,您可以给他们喂一些甜点,例如自制水果冰沙、调味酸奶、水果奶油冻、新鲜水果片、冷冻水果泥等。自制的冰淇淋比市售的更安全,您可以确定其中使用的成分,这样小家伙就不会过敏,或者食用过多的糖和脂肪。

最后,爸爸妈妈去买冷饮一定要记住一个小tips,便利店冰箱里那些没吃过不认识,但是看起来美味冷饮,一定要谨慎购买,小心“雪糕刺客”分分钟戳漏你的钱包。

参考文献:

1、Forestell, Catherine A. “Flavor 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 Development in Human Infants.” 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 vol. 70 Suppl 3 (2017): 17-25. doi:10.1159/000478759

2、https://www.babycenter.com/child/2-years-old/your-2-year-old-changing-diet-needs_10329799

3、https://www.webmd.com/baby/when-can-a-baby-have-ice-cream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免责声明: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代替任何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