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鸿雁,天空上——1997年,胡鸿飞纪录片拍摄记

2022-07-22 07: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春天的阳光,直直穿过路旁悬铃木,洒落一地金色碎片。我站在24路复兴中路黄陂南路站,背后是上海一个高档楼盘,当年这里是片石库门里弄,其中的复兴中路234弄4号,住着著名跳高教练胡鸿飞。二十多年前,也在这个季节走进他家;那时,他已是72岁了。

图说:复兴中路234弄。

胡鸿飞把我们摄制组一行让进里屋。房间不大,只有八九平方;没窗,白天也得开灯。屋里放着张老式八仙桌和大床,一个旧式大橱、五斗橱和被橱,空间不免更加狭小。

前次见面还是在一年前的1996年5月,在南京开往上海的K1高速列车上。我们完成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田径选拔赛报道后返沪,恰巧与参赛的上海田径队同一车厢。胡鸿飞坐在斜对面,看上去还是那么硬朗。他头发花白齐整,老年斑已悄然在脸。说话间,嘴里仅剩的8颗牙齿显得格外注目;叫人想起的,不单是时光和生命……

胡鸿飞与朱建华

说到胡鸿飞,必提朱建华;说起朱建华,也离不开胡鸿飞。

胡鸿飞原名胡林贵,生于1925年,兄弟姐妹6人。他当过职员,后到上海第21中学当体育教师,这所弄堂中学在西藏南路547弄31号。他到区少体校是1958年,那时还没南市区,我想去的是他学校所在的邑庙区。1959年12月,邑庙、蓬莱两区合为南市区;翌年,邑庙区和蓬莱区的少体校并成南市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图说: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圣约翰大学的跳高赛。

上海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开埠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项目进入。我见到上海最早的跳高赛照片,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圣约翰大学运动会。跳高在沪落地不久,这座城市就现高手。在1910年(清宣统二年)第1届全运会,上海选手韦辉章以5英尺4英寸(1.6256米)夺男子跳高亚军。三年后,又在第1届远东运动会夺冠。到1933年的第5届全运会,上海包揽跳高男、女冠军和女子前三名,男子冠军顾彧以剪式已跳过1.81米。

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女子跳高领先全国。1957年,新中国首批田径运动健将傅雪雁,在第2届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田径运动会以1.55米夺魁,访苏时跳过1.58米。1958年,叶青以1.50米获全国亚军,在全国中等学校田径运动会以1.58米夺冠。1965年,旋晓梅在中柬田径测验赛以1.81米夺冠并破全国纪录,该成绩为当年世界第二。傅、叶、旋均用俯卧式。70年代中期后,上海跳高是男女齐飞。1972年,张如义以2.04米获男子亚军,最好成绩2.11米;金立国最好成绩2.12米,二人也用俯卧式。女子中,居士珍1975、76年分别以1.71米和1.79米获全国冠军,最好成绩1.86米。1976年,17岁的杨文琴以1.83米破全国纪录。1977年,施美凤以1.78米获全国冠军。居、杨已用比俯卧式更先进的背越式。

在全国比赛恢复的第二年1973年,胡鸿飞走进蓬莱路225号的蓬莱路二小,胡鸿飞来为南市区少体校选跳高苗子,当然是找上海人称之高个的“长脚鹭鸶”;个子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的朱建华被他看中了。

图说:梦开始的地方。

说是三岁看老,但谁能保证10岁的孩子今后会长得怎样?胡鸿飞走进朱建华那个16平方米的家,见到朱的父母、哥哥和三个姐姐。俗话说:“爷(父亲)长长一个,娘(母亲)长长一窠(窝)”。朱父身高1.85米,但大儿子1.83米、二女儿1.75米;看来,爷长也能长一窠。

朱建华身材如“绿豆芽”,细长腿似“羊脚骨”;在三年级前的运动也只是打打乒乓,跳高是白纸一张。他回忆道:“一批人来学校挑选田径苗子。那时我个子瘦高,有一名体育老师模样的人,专门走到面前;让我做了几个跳的动作,并摸了摸我膝盖上下的腿部肌肉。那时候我才10岁,全然不能理解这样的机会,对我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这个叫胡鸿飞的男子,会是我一辈子的恩师。”

图说:胡鸿飞与朱建华。

多年后,当他自己办跳高俱乐部,也是如此选材:“要看身材比例,首先要身高、要腿长,而且是小腿比大腿长,这样利于发力。”

关于胡鸿飞与朱建华相会,还有另一版本:“朱建华打破世界纪录后,许多同行、朋友关切,好奇,不时有人会问:‘胡指导,你是怎么发现,选材,找到朱建华的?’我能说什么呢?找到朱建华?他不是我找到的,确切地说,他是自己送上门的,而且是我当初在并不十分情愿的情况下,碍于朋友情面收下的。”(郑源镐:《胡鸿飞与朱建华——送上门来的人才》,《中国体育教练员》 1994年3期)不管哪种说法,胡鸿飞与朱建华就这样结为师徒,开始书写中国和世界跳高的一段传奇。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1976年,13岁的朱建华跳过1.66米,获全国少年乙组冠军。1979年,跳过2.13米获第4届世界中学生田径赛亚军并破全国少年纪录;获运动健将称号。198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2.21米夺冠;国际青年田径运动会夺冠,成绩升至2.25米。

由此乘风破浪,冲击亚洲纪录。1981年,第4届田径亚锦赛以2.30米打破倪志钦保持11年的亚洲男子跳高纪录。翌年的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和金雀杯田径邀请赛上,分别以2.31米和2.32米两破亚洲纪录,在第9届亚运会以2.33米再破亚运会和亚洲纪录,19岁名列当年世界跳高首位。1983年,第1届田径世锦赛以2.29米获铜牌,此为中国田径世界大赛的第一枚奖牌,也是那届世锦赛亚洲所获唯一奖牌。

面临的挑战是世界纪录,这是胡鸿飞带朱建华的第10个年头。1983年6月11日,五运会田径预赛;朱建华以背越式越过2.37米,刷新2.36米世界纪录。这一刻来得有点意外,一月前,他只跳过2.26米。有心人告诉胡鸿飞,朱建华首破世界纪录的时间是18:08。

图说:朱建华五运会破跳高世界纪录(1983)。

此后,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破世界纪录势如破竹。9月22日五运会决赛,以2.38米再破世界纪录,被誉为“亚洲飞人”,在当年世界男子跳高前十个好成绩中,朱建华占了3个。1984年6月10日,埃伯斯塔特国际跳高赛,又以2.39米三破世界纪录;此为中国田径运动员在国外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图说:朱建华破2.39世界跳高纪录 (德国)。

我台《朱建华跳过2米38,再创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一等奖。那时,只要是拍到朱建华破纪录的新闻,那就是握住了大奖。1985年去江西,省电视台曹登松副台长说:朱建华来赣比赛,各部门都争着要报道,为了拿全国奖。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朱建华获新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后的第一枚田径奖牌,成为获奥运奖牌的第一位田径运动员。1982到1984年,连续3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连续3次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4次评为全国十佳田径运动员;还被评为新中国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他跳过的高度仍是全国纪录,他的亚洲纪录保持了29年才被打破。

图说:朱建华,“如果没有他,真的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朱建华说:“从10岁到27岁,胡指导教了我17年跳高,也教了我17年做人的道理,是他把我一步步带向世界冠军。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出国比赛时的情景:那是去巴黎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当时我只有17岁,基本上什么都不会。是胡指导像亲生父亲一样教导我,不仅在训练、比赛中给我帮助,还在生活上给了我更多忠告。如果没有他,真的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还记着朱建华破世界纪录的战袍:上海 173。我的通讯录里,朱家地址康平路,还记着他岳母家的电话。最后一次采访他在1999年,拍摄反映上海体育50年的纪录片《辉煌的足迹》。

胡鸿飞的“两快理论”

从1983年6月到1984年6月,朱建华在一年里四破亚洲纪录、三破世界纪录;这不要说在跳高项目在田径界,就是在竞技体育领域里也是前所未有;人们的目光,注视他身后的胡鸿飞。一个名见经传的区少体校跳高教练是怎样创下奇迹、找到这把打开腾飞大门的金钥匙?

那天,在复兴中路石库门里;胡鸿飞把一盒盒录像带塞进录像机:慢放。定格。再慢放。再定格。胡鸿飞告诉我们,这是德国名将、这是前苏联的……屏幕上出现了朱建华。起跑,蹬地,起跳,收腹,转身,背越,过竿。胡鸿飞一按STOP,拉出钢卷尺,在屏幕上边比划边叙述他创立的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的“两快”跳高技术理论。

胡鸿飞说,“一天,我训练完回家。走进弄堂,看见一只猫在抓一只鸟。猫咬住了鸟就跑,我去追它。它跑得很快,很高的地方一跳就上去了。但更高一点,它却上不去了。为什么呢?它没有速度了。这是第一次。”

灵感继续敲门。胡鸿飞喝了口茶,续道:“另一次,给我印象比较深是看电影。《平原游击队》中两列火车一撞,一撞就往上去了。从物理上看,就是物能转化成动能,动能转化成位能了。我的感觉就从这里来的。”

图说:胡鸿飞在家研究跳高技术(1997)。

袁念琪摄

他一直思考怎样让朱建华这“绿豆芽”“羊脚骨”能扬灵巧之长、避肌肉力量不足之短。鸟、猫、跑、跳……游击队袭敌、火车相撞……他从热闹中看出了门道——“以速度为中心,力求与技术力量平衡”为指导,技术采取“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相结合”。一个人只要有了不懈的追求和明确的方向,就会有激情的驱动,理性的梳理;就会有灵感的眷顾、规律的发现,从而握住成功。

“当时,把朱建华助跑的步点压缩。压缩以后,技术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快速节奏就是那时候形成的。”做过胡鸿飞助手的上海体院刘鹏副教授说,胡鸿飞还用草垫来帮助训练;“助跑时每一步的间隔距离都量好,运动员都要踩在草垫中间,这样来压步子。而且助跑的弧线,每个步子、每个角度都用石灰来作标记。通过这样练习,慢慢朱建华的技术就形成了,为以后突破2米30以上、破世界纪录打下基础。”

图说:师徒俩在交流。

正如《上海市志·体育卷(1978—2010)》所述:“教练胡鸿飞根据朱建华体轻、灵巧、快速等特点,一改沿袭多年的俯卧式技术传统,采用国外新兴的背越式技术并对之进行改造,探索出一套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力量与度平衡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在技术上主要以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的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使朱建华的爆发力得到充分发挥。”

胡鸿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朱建华大破纪录的一年前,由教练、医生、科研人员、营养师等组成“朱建华跳高科研小组”,团队总负责人是时任市体委训练处处长兼田径班班主任的吉嘉。科研为打开新的上升空间予以坚强有力的支持,用高速摄像机拍摄跳高技术动作全程,运用技术测定和分析助跑最后4步和起跳蹬地时间等;为胡鸿飞的“两快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使理论和技术进一步完善。

经不断苦练实践,朱建华的跳高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这一跳高技术被业内称为“跳远式跳高”,还有专家认为“两快”将成为背越式跳高未来的走向。

图说:背越式漂亮过杆的朱建华。

1984年6月,浸淫“两快”理论十载的朱建华在德国的埃伯斯塔特把男子跳高的世界纪录提至2.39米。 一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塔莫尼卡,出席第4届国际田联教练员协会会议的胡鸿飞宣读了论文:《朱建华的快速助跑快速起跳技术》。论文被收入大会年报,这是胡鸿飞“两快理论”面对世界首次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胡鸿飞1979年被评为市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83、84年,连续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最佳教练员,1986年被评为亚洲最佳田径教练员并授“金鞋奖”。1994年,在建国45周年“十杰教练”评选中,以258万张选票列“上海十杰教练”之首。1995年,被授予“我国田径事业突出贡献的优秀教练员”;他在教练员代表大会上宣读的2篇论文获优秀奖。

我开玩笑地说:那些年,奖金怕是不少吧。

胡鸿飞笑了:“开始没奖金,后来有了奖金,教练员拿运动员的60%。”他说:在奥运会上得的一次,才一千出头。看来是他拿的奖额最高的一次,才有这么深的印象。

1981年,胡鸿飞任市田径队跳高教练,被评为国家级教练员。1982年,进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任跳高教练。还担任过任市田协副主席等职,1992年退休。

他的屋里看不到一件新家具。两个看来是自己做的书橱,一个让给了当医生的儿子,另一个也被儿子们虎视耽耽,其间有不少体育类书籍……

一道阳光,透过天窗,照在他的书橱上。

鸿雁,向苍天

人们把新中国跳高发展概括为三次腾飞:第一次腾飞以1957年的郑凤荣为标志,第二次腾飞以1970年倪志钦为代表,第三次腾飞是1983年的朱建华。之后,便是一片寂静。

图说:心中自有高度。

1984年8月11日,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跳高决赛。21岁的朱建华以2.31米获铜牌,冠军是两月前输给他的迪特马尔·默根堡,成绩2.35米也低于他创造的世界纪录。我熟悉的《体育报》上海站颜世雄是那次采访奥运的记者,他认为“朱建华还是压力太大,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哪里能比好。”

那时,有人跑到朱建华家窗外叫嚷,把奖来的东西呕出来……胡鸿飞还记得:“一封给朱建华的信中,夹了一根线绳,信中写道:此绳可以承受70公斤,以你的体重,足够用来上吊。’写给我的信中,有人挖苦道:‘你还有什么招术?不如到黄浦江里摸蟹吧。’‘我看你只配到公共厕所里去卖草纸。’……”

1988年,朱建华宣布退役,那年25岁。两年后,65岁的胡鸿飞查出患有鼻咽癌。胡鸿飞和他的“两快”理论面临考验。他没倒下,这位老人仍顽强地朝前走着。按理说,朱建华作为他理论完美的实践成果,他不必再做什么佐证和实验了;但为了使其尽善尽美,胡鸿飞还要飞。广阔蔚蓝的天空,才是鸿雁的家

他不是第一次面对磨难。1981年7月,参加第11届世界大运会的我体育代表团中,有朱建华却无胡鸿飞。胡鸿飞此时已带朱建华8年,就在一个月前还打破亚洲男子纪录,成绩达当年世界第5名。

怪象不仅是胡鸿飞不能出国,朱建华由其他教练“代劳”;还不能上秩序册;只宣传运动员事迹,而不提教练员如何训练。直到1982年第9届亚运会,胡鸿飞是否能随团去新德里还在很大争议,多亏时任市体委主任杜前亲自找国家体委和市委领导,终使胡鸿飞名列中国代表团来自上海的27名运动员、教练员之中。

原市体委主任金永昌,上海体总原副主席吉嘉在《杜前同志的体育观》中写道:“老杜以担保人的身份,冒着‘风险’,放老胡随团出访,但附加条件仍不能见报,胡、朱师徒俩人不负众望,顽强拼搏,在第九届亚运会以2.33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男子跳高冠军并打破了亚洲纪录,成为亚运会唯一最佳运动员。……当朱建华在第五届全运会预赛上首次打破世界纪录时,《人民日报》不管有些人的阻扰,刊登朱建华和胡鸿飞的照片,有的人又提出了责难,杜前同志又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才使胡鸿飞去掉所有的枷锁,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从而使胡鸿飞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训练更加刻苦、科学,为朱建华三破世界纪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图说:《腾飞》。

沈惠章摄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退休后的胡鸿飞依然是“天苍茫,雁何往。”1995年4月21日,上海国香酒家(集团)、大同中学和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合办的“国香——大同”胡鸿飞跳高俱乐部成立,俱乐部设在南车站路353号大同中学。大同与跳高有缘,朱建华是该校毕业生,区少体校早在1964年就将田径项目下沉该校训练。

俱乐部成立半年后的10月30日,一个几乎集聚当时我国全部跳高好手的“沙田杯”全国跳高精英赛在大同举行。4年后,上海国香——大同胡鸿飞跳高俱乐部又与上海复旦——大同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合并为大同中学跳高俱乐部,胡鸿飞任主教练。

为寻找青少年跳高苗子,早过花甲之年的胡鸿飞骑着“老坦克”,跑了浦江两岸的的50多所小学,并在浦东的浦南小学和浦西的卢湾三中心等小学建起了根据地。

图说:胡鸿飞在指导跳高(1997)。

袁念琪摄

我1997年拍摄时,他身边除了牛健,还有他在浦东昌一小学发现的小女孩王晨,那时10岁的她身高1.56米。收小男孩崔凯,也是10岁。据胡鸿飞经验,跳高运动员成熟要花10年,从10岁左右开始训练最为理想。在他调教下,朱建华13岁跳过1.67米,王晨15岁跳过了1.77米。崔凯14岁以2.14米成绩成为中国跳高史上最年轻的健将,16岁跳过的2 . 24米是朱建华17岁才达到的。

那时,每天下午,老少几人就在大同中学那间光线暗淡的陈旧室内操场练开了。年岁大了,骑不动自行车,胡鸿飞每天乘109路公共汽车来往。崔凯总推着自行车,送这与他爷爷一般年纪的指导去车站。但胡鸿飞的口令还是那么响亮、精神、准确。他不时地掏出个用过的西洋参口服液的小瓶,喝口冷水;他的唾液腺受伤,舌头总是干,不用水润润,舌头还真弯不过来。

图说:胡鸿飞在指导训练 (1997)。

袁念琪摄

在外省训练了八九年才转到胡鸿飞门下的牛健,半年里把成绩从1.95米迅速提到2.31米。对胡鸿飞的“两快”理论,他是有体会的:“胡指导的技术与我以前练的不大一样。胡指导要求是快速助跑快速起跳,全国跳高界都承认胡指导这个快速起跳加快速助跑是个比较好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很难适应,我刚来是不大适应。过了半年,每天练快速助跑,每天都要跑,这才适应。胡指导的技术一旦适应以后,帮助很大,成绩提高挺快的。”

那天,在朱建华的苗苗跳高学校见到负责日常训练的旋晓梅,这位胡鸿飞前门生、女子跳高名将说:她也在用老师的“两快理论”教学生。

镜头前的胡鸿飞,又拿出小瓶喝上一口:“有人讲,胡鸿飞你已破了世界纪录,还要培养运动员再破记录?!再增加一个你也没什么光荣,弄不好你跌下来,人家要笑你。”

一笑。胡鸿飞张开嘴,亮出白白的牙:“我说,我原来就是个基层教练员。我不怕人家笑。假如人家要笑我,说明我这个理论没做好,有问题;希望人家下一步来改。”

我们缺乏理论,我们亟待理论的指引。有时它虽说显得有些稚嫩,但它需要的是精心的呵护,而不是冷嘲热讽,更不能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拍片的1997年是属牛的胡鸿飞本命年,古稀之年的他又有病在身,功成名就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但他心里还时时系着中国的田径、中国的跳高。虽他已不在今天的热点中,但仍在中国体育这块理论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认真不懈地耕耘。我们的事业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认真的人。

他在那一头

1997年12月30日上午。我按下6字打头的一组8位数电话;话筒那头,传来胡鸿飞的声音。

4月1日,我编导的《胡鸿飞和他的“两快理论”》在上海电视台播出。12月8日,该片参加第7届全国优秀电视体育节目评奖;全票评为一等奖;前几天正式公布。我把消息告诉了胡鸿飞,他感谢各方面关心,说自己做得还不够。

胡鸿飞说:“身体老样子,有冠心病。自己坐地铁21分钟到莘庄。11:45出门,13:00可以到基地。现在,王晨已跳过1.80米、崔凯是2.15米。他们在光明中学,校车送到是13:05,训练到4:30。”他还告诉我,不久就要离开复兴中路,搬到莘北路绿梅三村。我想,他的住房会不再局促,到莘庄训练基地也近了。

图说:跨越生命的横杆。

2001年的一天,噩耗传来。望着窗外的悬铃木,拍摄胡鸿飞的那些日子,在眼前浮现……

中午十二点半的光景,一位老人提着个装着卷尺、笔、本子、秒表和那只用过的西洋参口服液小瓶的袋,走出他已居住了七十多年的石库门老屋,走出复兴中路的弄堂,走进灿烂的阳光里。

《档案春秋》2022/7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获上海长江韬奋奖,上海市作协会员,入选《中国新闻年鉴》。1974年发表作品,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收入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鸿雁,天空上——1997年,胡鸿飞纪录片拍摄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