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爱迪:一程山水一溪月,一纸年华一光阴 | 2022毕业季
2022 GRADUATION SEASON
唐爱迪
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2017级博士生,曾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奖学金、小林实中国经济研究奖学金、清华经管学院魏杰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学金、清华经管学院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将在中央财经大学国贸学院任教。
这是一个半路出家,兜兜转转,勤勉有余,能力不足的小菜鸟的成长故事。一程山水一溪月,一纸年华一光阴。谨以此文,纪念那些挥洒汗水、苦乐交织的日子,献给一路走来的自己,献给那些执着和热爱,勇敢与莽撞,任性又骄傲的青春时光。
阴差阳错的博士之路
六年前参加夏令营考试,是我第一次走进清华的校园,怀揣着兴奋和好奇,我望着伟伦楼大厅朱镕基院长的题词,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清华似乎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是如此地不想离开,以至于为了提高录取的概率,在笔试结束的最后关头毫不犹豫地把志愿从硕士改成了博士。第二天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恰巧就是“你为什么要读博士”。我想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热爱学术,挑战自己,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然而我脱口而出的答案却是:“我想看看女博士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第三类人’?如果真的是,我也希望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虽是戏谑之言,但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机缘巧合,要从我接到录取通知的那天开始说起。短暂的兴奋过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究竟是源于兴趣和热爱,还是名校的光环,让我头脑一热做出了读博的决定?自己到底能不能耐得住科研的寂寞,能不能对得起面试时许下的豪言壮语?思量再三,我觉得可以失败,但万不可留遗憾。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最终,我兴奋又忐忑地接下了offer。
入学之后,一些助研工作让我接触到了宏观领域,慢慢地我从本科的国际贸易转到了宏观方向。其实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也有一点小私心,万一学术道路走不通,宏观方向也可以去业界。听闻宏观难度大、门槛高、要求多、周期还长,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就这样,我踏入了一个全新且充满未知的领域。
科研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
归根到底,是苦力活
如果此刻你正站在学术的门口,好奇地向其中窥望,那么请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热爱;如果你喜欢创造而非机械劳动,享受思想碰撞的火花和产生灵感那一瞬间的兴奋,那么选择科研可能是再适合并且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保持这份好奇,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接下来你可能会经历令人头大的第一阶段。
你会发现自己还有太多的知识没有掌握,浩如烟海的科研文献,各种先进前沿的理论方法,朋友时常调侃自己“学习方法的速度还赶不上大佬们方法创新的速度快”。别说学以致用了,有时候读懂别人的文章甚至都有困难。但是换个角度想,人家辛辛苦苦连写带改好多年打磨出来的文章,怎么能被你第一遍就读懂了?所以文章看不懂,也不是太丢人,要么是数量问题,要么是时间不够。只要看得够多,想得够久,总归还是能找到答案。
阅读是一场与作者的对话。慢慢地,文章读得多了,你可以发现作者组织语言的习惯、行文的逻辑、铺陈的技巧,详略之间都暗含着作者的伏笔和巧思。久而久之,你对文章会有一份独特的鉴赏力和判断力,所谓的“学术品味”就这样渐渐被培养起来。你还可以追踪作者的研究动态,关注他的合作伙伴,探索蛛丝马迹也不失为科研过程中的一种乐趣。
当然,读懂只是入门的第一步,思考研究的方向,寻求有价值的问题,恭喜你终于迎来了作为一名合格博士生真正的考验。
如果说前一阶段你还可以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那么这一阶段你将进入一个漫长又煎熬的平台期。发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有时候灵光一现只需要两天,也可能需要酝酿两个月,甚至还可能打磨两年。或许,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背后的无限可能。
掌握了方法,明晰了方向,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行动上,毕竟能做会用才是真正的科研。
但上手做了之后,我发现更多的问题冒了出来。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如何进行科学的论证;而一些看似反常的现象,如何给它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真正体会到科研的辛酸苦辣,可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打开电脑,内心都是抗拒的。我常和朋友开玩笑,“科研这碗饭太硬了,我牙口不好,实在是嚼不烂。”想过要不要另起炉灶,奈何又时间紧迫。只能一次次尝试,一遍遍修改,结果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错误答案,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无奈之下,我曾经问过导师,“如果这个模型一直做不出来,那可怎么办?”导师说,“我们可以试着把它改进,总会有办法的。”她回答得如此坚定,仿佛给我注入了一股力量,既然开始了,就没有轻易结束的道理。何况我也想看看这个模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说它越改越差,那情况还能烂到什么地步?神奇的是,一旦开始“反向摆烂”,事情就朝着好转的方向发展了。也可能是放松了心态,得失心不那么重的时候,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果然,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方式,加油也是。
看完上面的话,你可能会觉得科研真是“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不错,科研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清华经管学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为博士生创造了与学术大咖交流的机会;科研的路从没有一帆风顺,布满荆棘的路上,导师是你坚实的后盾和力量的源泉;周围还有太多优秀的同学,大家在相互勉励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砥砺前行。
我是个幸运的人,从本科阶段懵懵懂懂接触科研开始,一直到现在博士毕业,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毫无保留地为我分享经验,在遭遇低谷时鼓励我打起精神。优秀的人犹如一盏灯,照亮了前进的路,让我们不畏前行。
唐爱迪(左)与导师姚雯合影
计划之中与意料之外
对于“计划之中”,要坚定地把步子迈出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多数人的博士生涯可以总结四大部分:打好课程基础,完成博资考,规划科研进度,选择职业方向。其中,前两项可以按部就班,后两项则需要自己掌舵。与其不断纠结是扎进学术的海洋,还是去业界历练,抑或是扛起“双肩挑”的大旗,倒不如行动起来,行动比空想更重要。确立短期目标和探索长期方向的过程,一定少不了试错。尝试几次,时间自然就会给你答案。
而对于那些“意料之外”,要勇敢地把锅甩出去。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出国计划,伴随着经济下行,就业市场不景气让我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我们能决定的太少,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血型、星座、生肖、运势也都起作用。与其抱怨,还不如勇敢地把锅甩出去。及时跳出自我否定的怪圈,停止内耗,直面问题本身,往往更直接有效。
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选择,迷茫和焦虑在所难免,一时间难以抉择也不要太苛责自己。不是所有人一下子就能找到心中热爱,不是所有故事在开局就可以看清未来,这也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时过境迁,如今的我再次回答面试官的问题。
为什么要读博士?
有人说,“读博是一场修行,比及时行乐更长久的,是延迟满足。”我倒认为,不如把读博视为一种“奖励”,给你充足的时间去雕琢自己,你在打磨里被重塑,去把过去的荣耀收起,把输掉的比分追平。五年的岁月沉淀为底气,让你可以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女博士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你的生活应该由你自己定义,而不是在纷杂的声音和刻板印象中迷失了自己。我还是我,只不过有趣的灵魂,多了一点分量。
相关阅读
于卓:给你讲几个闪亮的小故事
崔心宜:做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士”
孙浩宁:“很幸运找到了感兴趣的方向”
金玲演:把热爱谱曲,为青春颂歌
宋辰霆:理性方法论中不灭的理想主义
吴思怡:在热爱中探索不被定义的自己
王润宇:做一棵善良而有思想的“春笋”
郭可莹: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
邓泽辰:深耕自我 致远未来
江哲昊:勇于尝试的“冒险家”
王晨瑜:勇敢探索、多元充实的四年
林洢均: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且行且歌
杨紫慧:在探索中羽翼丰满,在热爱中奏响璀璨
史天乐:浩瀚沧海,有吾之道
金会智:初心清澈如朗月,立志经世济沧海
王淳璐:向内求索,寻找平衡的幸福感
于士杰:想你所想,爱你所爱
原标题:《唐爱迪:一程山水一溪月,一纸年华一光阴 | 2022毕业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