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1军以合成营为基本单元的首次兵演:“车马炮”应有尽有
环视全球,战争形态总是不断演变。尤其是陆军转型中的合成营,集小型化、多能化、一体化、精干化、模块化等诸多优势为一体,成为各军事强国争相发展的“新宠”。
我军此次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陆军部队的合成营,在人员编成、指挥体制、作战保障等方面,都不同于改革前的装步营、摩步营、坦克营。它具有合成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独立作战能力强的优势,编制体制从一岗一责到一岗多责,能力需求从一专多能到多专多能,遂行任务从相对单一到多元多样,特别是增设了营级指挥机构。这些新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甚至带有全局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确实不小不少,需要从思维观念、作战理念、建设模式、人才培养、工作方法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可以说抓住了合成营转型建设的“牛鼻子”,就抓住了陆军转型落地的突破口。
在实践中破题,在论证中完善。近段时间,记者奔赴若干个集团军的多个合成营,就合成营的转型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采写了一组系列稿件,敬请关注。
初冬塞北,天寒地冻。一场不一样“味道”的实兵演练在这里悄然打响——第81集团军以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的开局之战。
此次演练,是该集团军合成营试点转型探索中的一部分。前来观摩的有集团军领导和所属各旅各营的军事主官们。
作为这次演练的主角,某旅合成二营营长李勐,既兴奋又紧张。有关领导特别提示,这场演练主要是试水趟路,不怕演砸,不怕出丑。打消顾虑的李勐憋足了一股劲:“这一仗,放开打!”
配齐“车马炮”,单打敢逞强
演练即将开始,李勐率领多路人马就位。望着这支全新的战斗群,李勐热血沸腾。
在担任合成营营长之前,李勐有过两年装步营营长的经历。从装步营到合成营,李勐尽管已经是老营长了,也参加过不少演习,但对于合成营的首次演习心里没底儿。相比于装步营,合成营人员大幅增加、专业成倍增多,兵力配属更强,怎么把手里的“家伙”用好,真正实现合成,最大限度地释放战场效能,是他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
拿到新编制表,李勐看到:上面明确了兵种专业编制数量,但并未明确岗位职能分工。为何这么定编?不吃透精神,不领会实质,合成营的优势就打不出来。
李勐带着几名骨干,对照新旧编制表找变化,理解新编制的内在特点,反复领会其合理性。
“人员落编定岗,就像垒俄罗斯方块一样,把最合适的那块放在最需要的位置上,才能严丝合缝。”合成营多个兵种,几十个专业,百余个岗位,数百名官兵,看似纷繁复杂,但李勐越扒拉越兴奋,越扒拉心里越有底。
李勐的兴奋劲,源于当装步营营长时的一次演习败局。那次演习,李勐所在营在上级编成内加入战斗,由于营里没有侦察力量、没有强大火力、没有战斗保障,整个营很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全营官兵都感到很窝囊。
对于合成营的这场开局之战,李勐很想痛痛快快打一仗。
战场一接火,合成营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他望着前沿阵地,装步、坦克、侦察、工兵等多个兵种,正按照他的指令,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密切协同、高效配合,向“敌”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李勐越打越顺手。
记者看到,情报和火力参谋同一编组、统一行动,火力瞄准目标打、兵力跟着火力动,确保侦获即共享、发现即打击、打击即评估。
他们探索的9种打击方法,更让前来观摩的各级指挥员拍手叫好:前沿坚固类目标“直瞄间瞄结合打”,纵深坚固类目标“空炮配合协同打”,装甲运动类目标“阻打并用综合打”,火力支援类目标“先诱后侦灵活打”,体系支撑类目标“精兵利器点穴打”,突入增援类目标“前阻后断堵截打”,暴露有生类目标“高效聚能急促打”,勤务保障类目标“定位引导毁伤打”,孤立待援类目标“夺志攻心瓦解打”。
指挥所里的李勐一脸得意:合成营“车马炮”全乎了,力量随需随调、器材随要随取。情报获取、地面突击、火力打击、抢救抢修、战斗保障,基本上要啥有啥,不需要外援。
单打独斗敢逞强,李勐越打越勇猛。要知道,合成营的特性,就是独立遂行作战任务。
对于这一点,通过这一仗,李勐体会深刻:合成营这么编配,够劲!
有了“智囊团”,指挥更从容
这次演练,李勐感到从未有过的从容。
李勐介绍,过去演练,指挥所里就几名营指挥员,打起仗来海量的战场信息迅速涌入,甄别分析、判断评估、火力运用、排兵布阵……每名指挥员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即便如此,往往是顾了头顾不了尾,决策指挥难以实现精准高效。
“过去营一级没有参谋人员,虽然演习时也设有指挥所,但就那几个营干部,有的带队在前沿冲锋,有的负责在后边保障,除了两个电台兵,指挥所常常就我‘光杆司令’一个。”
李勐的话并非自嘲。以前演习中尴尬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那次演习,红蓝双方进入胶着状态,李勐所在营教导员被导演部裁定“受伤退出指挥岗位”,副营长去主攻方向靠前指挥,副教导员在助攻方向带队冲锋。营指挥所内,就剩下了李勐和两名电台兵。上级“统计战损情况”“汇报当前战斗态势”等各种文电纷至沓来;下级有的请求维修战损车辆,有的呼唤火力支援,电话声、传令声、呼叫声,把耳朵震得嗡嗡响,精神高度紧张,一场演习下来,李勐身上的作训服要汗湿好几回。
李勐尽管很努力,但指挥不顺畅、情况处理不及时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李勐话锋一转:“在合成营,这种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了!”
筹划战斗准备、收集战场信息、组织协同保障……中军帐内,首席参谋郝杰带着几名参谋人员各司其职,实时分析判断情况,及时对当前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向营指挥员提出决心建议。此次演练中的李勐,从容淡定、指挥精确。
细观察,指挥机构得到加强,除了营指挥员还同过去一样外,合成营新增加了首席参谋和其他参谋人员,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他们按照“小型精干、机动灵活、指挥高效”原则,把指挥所分解成基本指挥所、机动指挥组、后方指挥组“一所两组”,实现了指挥机构要素完整、功能互补和多重备份。
在这场演习中,更让李勐高兴的是,以初级战术互联网为主体,构建基本信息网、指挥链、情报链、打击链、保障链“一网四链”,实现了指挥所内部与上级、与友邻、与下级的互联互通。
李勐说,合成营指挥机构力量得到较大加强,就相当于合成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使得指挥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准确判断态势、定下战斗决心这个核心环节上来,指挥效率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告别“拉郎配”,协同更默契
李勐至今记得,前年的那一次演习打得是多么窝火。
当时还在装步营任营长的他,演习中受领担负主攻任务。营里没有侦察、工兵、炮兵、维修等作战力量,只能在演习开始前从其他单位配属加强。由于是临时“拉郎配”、相互之间不熟悉,在演习一开始他们就出了岔子:配属的工兵分队离得远,演习打响了还没有到位。
更让他窝火的是,部队发起攻击后不久,一辆装备受损亟待抢修,他们立即请求上级修理分队支援。结果,半小时过去了,修理分队愣是没有赶到救援点。
像这种临时配属力量,协同不到位、演习出“洋相”的事例还有不少。可想而知,战场上缺少了默契,各兵种之间相互不托底,怎么能打胜仗?
李勐心里窝火,但又不能发火。因为他知道,之所以会出这么多岔子,根本原因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实战情况下,各兵种专业力量缺一不可,协同默契至关重要,但由于配属力量隶属关系不同,仅靠演习前的一段时间磨一磨、拢一拢,怎能形成默契!配属装备的性能功能了解吗?配属人员的性格脾气了解吗?如果这些都不托底,指挥员的心就会一直揪着。
现在好了,李勐说:“合成营告别临时‘拉郎配’,全是自己的人马,使得协同更加顺畅,力量调配更加便捷,兵种融入合成,军种融入联合。自主实施战场侦察、火力召唤、开辟通路,抢修保障,‘车马炮’应有尽有,不同兵种各展其长,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作战单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于精干多能的原则,他们将营属保障力量编成“一组、三所、两队”保障模块,集“补、救、供、修”于一体,基本可以实现独立作战自主保障。
实兵演练还在继续。
纵观这场实兵演练的环节与细节,尽管还有很多不如意,但合成营的优势打出来了。李勐自始至终把控着局势主动应对,一种从未有过的“酣畅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这时,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演练结束。观摩人员起立鼓掌,这一仗,打出了合成营优势,打出了合成营的气势,打出了合成营的威风。这一仗,也坚定了各级指挥员抓建合成营的信心与决心。
记者找到征尘未洗的李勐,他一鼓作气给记者谈了一个多小时:“说心里话,起初我还有点想不通,干吗费那么大劲搞合成营呢?真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全开窍。打赢首先从打醒脑袋开始,通过这一仗,我们看到了过去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接着李勐又归纳出“三个必须”:合成营建设必须突出一个“合”字。合成营编配兵种多,一个兵种就是一个作战资源,平时磨合好,战时才能“合”得上;必须突出一个“联”字。合成营在建设中各小专业是训练中的关键,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体联动,小专业必须与大专业整体联训;必须突出一个“专”字。合成营兵种增多,装备增多,特别是新增设的参谋都不是科班出身,对“六会”业务还比较生疏。总之,合成营需要“填空”的东西不少,各级都需要抓紧充电。
李勐最后说,这次演练,离不开军旅两级的悉心指导和全程帮带,离不了全营官兵的共同努力。话别,李勐又匆匆返回演训场……
(原题为《这一仗打得真痛快——记第81集团军以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的首次实兵演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