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青城山一日游,不耍水咱爬山

2022-07-22 07: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爬山上瘾的 YOU成都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下这句话,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都说时间是良药亦是毒药,能抚平疗愈伤痕,也能涂抹掉记忆。然而,直到现在提起青城山,都离不了这短短的十个字。

是气势的彰显,也是历史的余韵。

对老成都人来说,这些叫人反复咀嚼的句子,是饭桌上骄傲的谈资。然而,真正说起青城山,必然是提及自家花园那般亲切、自然,嘴里是熏得黢黑的老腊肉,威仪的二郎庙、摇荡的索道桥,爬得人仰天长啸的前山与后山……还有娃娃们哭唧唧着讨论的那些不可被考证的传说。

都江堰、青城山,在成都人心里是不分家的。任那花花蚊子叮咬,每年夏天也必须刹一脚的地方,因为这里是避暑度夏的后花园。

去的时间太久远了,很久没有再去过了。

我拎上了丸西一起赴了一趟青城山——脚,主要是太懒,不愿意在景色独好的地方累得一身臭汗,再者一天时间就近逛几处地方已是满打满,并不算虚度。

·好吃篇

老字号李豆花;青城甲

青城山水榭路40号;环山公路52号

·老字号李豆花

高铁一路铺到山门口,带动了青城山脚下的发展,康养小院、度假酒店,守着这一片青山绿水,受益最明显的还有餐饮业。

这里的餐饮业,不是大饭店、大酒楼的规格,天降的后厨精兵强将把一众美味摊在面前任君挑选。大多数餐馆属于家族式经营,从餐厅格局、门面门头、堂内陈设,添添删删,均充溢着当地人的生存智慧。

老字号李豆花,跟张醪糟互为邻居,在绕过药王广场进来的水榭路那一条街上。

整条街都是这样的苍蝇小馆,没有什么大手笔,卖写家常菜,也卖出了名堂。

老板把一张带着油气的塑封菜单递了过来,等不及你看先推荐了豆花。

来李豆花,豆花不能少了。

天气闷热,老板的热情不减,看我们拿定大菜后,在小菜栏目上踟蹰不前,马上接着推荐了本地时蔬。坐下,坐定,只需片刻,一切给安排得妥帖。

当日鲜做的豆花早躺在锅子里,勺子一盛,换个地方继续躺。滑溜溜的豆花块堆块,没有胆水的冲鼻味,筷子轻轻一夹躺进了嘴里,一吸就稀烂,一路躺进了肚子里。

蘸水没有多特别,家常得不能再家常,跟豆花组合起来,有盐有味,舒舒服服给开个胃。

好吃还属泡椒杂菌,本身我不爱吃荤,就爱吃素,尤其喜欢菌类(唯独不太喜欢杏鲍菇,因为难咀嚼难入味)。四川人家家都有的泡菜,滚上杂菌一锅烩,既是鲜来,又是酸辣。恨不得把汤汤水水都一并泡饭了。

难忘的还是主打藿香豆瓣鱼。

本地鲜种的藿香香味窜天的浓郁,上口就知道好不好。鱼,选用的是寸把长的小鲫鱼,有肉却不肥厚方便入味,我最喜欢吃这种鲫鱼。

如果有人嫌弃鲫鱼刺多,那么就有人喜欢根根拨弄软刺。吃总是考验耐心的,火急猴急,是砸吧不出味来的。

剔除刺的鱼肉,在汤汁里裹一圈,舌头舔舐——不稠不淡的芡汁,酸甜可口的泡菜粒,都在本能地呼喊两个字:好吃!

清香的清炒竹叶菜,携带着蒜香,在敞开来晒的夏天,十分解腻,也摄入了植物蔬菜自带的馨香与绿意。

无风,都觉得凉快几分。

在动身前,@阿塔 什么都没说,只千叮咛万嘱咐:“青城甲,青城甲!”言简意赅道出了饕客对吃的执着——尽管自己不能前去,得有另外一张嘴帮忙去解馋。

青城甲不在聚人气的餐饮一条街,反倒是长在了一条僻静的街边,闻风而来的饕客驱车前来,停靠的汽车挤满了停车场并在路边排出了一条车队。

·青城甲

迈进了门槛,宛如闯进了一个人丁兴旺的村寨,说笑声、碰杯声阵阵。

“那就来一道酸菜鱼吃吃吧!”

吃过一顿藿香豆瓣鱼后,我们准备改改口味,架不住老板举双手推荐的藿香豆瓣鱼,说:“这是特色,必点。”

好吧,来都来了。再吃一顿,还是一条好汉。

老腊肉炒蒜苗,是四川人的情结。我们拈起送嘴里,熏的烟香喷鼻而出。热情的老板看见我俩,端着盘子顺口问是不是第一次来。我们满口答应,是。

隔了会儿,老板端端站在面前,介绍起他家的菜品:“这腊肉是青城山农户家自己熏的,每年我们会去收。”

所以,吃到的是正宗烟熏火燎过的青城山味儿。因为正宗,后劲就大,可得劝有咽喉病症的朋友悠着点。

“笋子也是新鲜收来的。”

说来惭愧,我历来爱吃竹笋的人,分不清春笋、冬笋、斑竹笋、子竹笋、麻竹笋,只管埋头吃,也不好多问。

论及特色藿香豆瓣鱼,色香味,初初一看一尝,跟李豆花没有差别。细品,青城甲选的是整条鱼,肉质厚实;芡汁勾得更稠更浓。

这盘菜都靠料汁包裹,个人认为没有李豆花料汁里的泡菜惊艳爽口,比起来味道便少了一味。

喜食肉的朋友,面对难缠的鱼肉,倒也可以大快朵颐,毕竟偌大的堂子里,吃得不是耐心,是热闹,也不是街头的小情小调。

·老板四处搜罗的古玩意儿

·好逛篇

山与人,默默相对

导航蒲虹路卡子垭口

青城山,前山跟后山,都逃不过成都人脚步的丈量。

想必火热的夏天,青城山里,周边的、远方的游客都占据一方有利位置,惬意过着自己的夏天。

我们不愿去赶趟扎堆,便驱车绕着山路,缠缠,绕绕。其实,说是爬山,我也没有抱太多的期待,就任由着走吧。

还在山脚下的时候,只见稍开阔的地方,村落、村屋稀稀落落盘踞。路一转,忽现一座林盘,忽现一片荒地,也是有的。

而满眼葱绿的时候,才算是正式进了山。

由于不是景区,车辆少了许多,漫山的夏蝉好像有一张喉咙,叫得响亮,也叫得凄厉。

放风的都市青年,骑坐在摩托车上,敞开地跑,又悠悠地跑,跑出了在草原上策马的感觉。

左一拐右一拐,我们尾随其后,不肯超过。不是新手不敢超车,是不愿意让这享受自由的镜头画面快快溜走。

车子盘桓着,山还是那么绿,人还是那么少,一切真实得那么不自然。

弯弯折折的路,总像是走不尽。

人就是这样,你埋怨路太远,山太高,什么时候能登顶做一做英雄?山顶,便到了。

藤原豆腐店门口,有人驻足,那辆被圈围起来的丰田AE86被来来往往晃晃荡荡的人们观赏、评论。

车神没来,谁能开得走它呢?放进电视剧里,也不允许这样的剧情发生。

来了的朋友们,也有不愿意坐在店里,单单是站在路边或者站在玻璃走廊上,一脸心事的样子向远处望。

站在了山顶上,有了许多感慨。想倾吐时,又不知道哪里开口,既然说不出来,那就看风景吧。

·好喝篇

☕️不想红却红了的书造社

青城山镇大三路267号

来青城山喝咖啡,凭着本能,能想得到的必然是书造社。

书造社,不是新店了,已经开了两年时间,却给人红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印象。这是我们是第一次去,没有骗你。

午后,正是热得上头的时候。走到门口,保安提醒:“停电了,进去,你们也喝不了咖啡。”

·书造社

我们倔强偏要进去看看,本着“来都来了”的原则,看看也好嘛。

没了空调的加持,大片大片的玻璃有些许吸热,所以,店里热腾腾的。但是,不慌嘛,镇店小狗——诺诺都不慌。

本以为喝不到咖啡了,但是,店里的小哥说,可以的,只有冷萃。

我跟丸西有几分欣喜:至少有咖啡喝的。

书造社有书,有茶,有咖啡。咖啡豆分为巴西SOE、埃塞SOE两大类。

看菜单上的手冲咖啡,赫然写着“海上花”、“十八春”“小团圆”“一炉香”,想必主人们对张爱玲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主理人宏业,前电台主播,曾经是文化访谈节目的主持人。2020年9月开始,他便在小红书上记录自己在书造社的日常,做节目,做老师……

我也无意间从多位朋友那里,听到过书造社的故事,大致了解这个团队里有几位妙人。几年前,翻阅朋友圈,有一位工作前辈称其中一位为:川版张爱玲。

此话,不假。不然,书造社,便不会在青城山脚下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心里默想,嘬着端上来的咖啡。

等嘬完书造社的冷萃,阅咖无数的丸西说:还不错。吝惜赞美之词的她,不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

柔和,不寡,不冲,淡淡的,十分清爽,使得高温天里沤着的我重重缓了两口气。

喝完一杯咖啡的时间,电就来了。可以做奶咖了吧?丸西抓住得来不易的机会,追加了一杯拿铁。

喝过冷萃后,再喝拿铁,嘴里都是浑浑的,尝不出个中细微的差异,总觉得给出任何的评价都有失公允。

我们决定给嘴巴另一个机会,留着下一次。

严格来说,书造社不算是一家纯粹的咖啡馆,但是,现在哪家书店不附带着提供咖啡这类佐书饮品呢?

咖啡不赖,书选品不赖。书造社,不赖。

另外,书造社,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检索:书造社),甚至有自己的专栏栏目,寻味青城山、好物清单,也邀约好朋友们开专栏写日常的所见所得所想。

或许,你不知道几档综艺节目选址这里,书造社没有宣传放大所谓“品牌效应”。

一边经营咖啡、旅社,一边爱书、守书、荐书,书造社更像通过书为媒介,打造了一个属于爱书人的Wonderland,任时间与世事轮转,兀自伫立于青山之下。

不过,希望下次来,不会再受停电的一顿招呼吧。

早年间,高铁没有修到青城山脚下,大巴、中巴、小巴奔驰在大马路、小马路上,把成都市区内的人源源不断送往都江堰,送往青城山。

那时,青城山脚下没有形成什么商业气候。谁说去青城山玩,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不外乎山上与山脚两个地方。山脚,自然是指都江堰市区,因为没有谁会说在青城山脚下的镇里玩。

如今,均不同了。去了,你就知道了。而关于青城山,你有什么宝藏角落推荐吗?我们留言区碰头。

*外出游玩就餐请做好个人防护,安全出行,玩得开心。

*彩蛋*

● ● ●

编辑丨欢歌

图源丨vancy、欢歌

原标题:《青城山一日游,不耍水咱爬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