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2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原创 艾瑞 艾瑞咨询
网络招聘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发展背景
政策:多部门印发政策意见多维度促进就业,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
经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服务业复苏迹象强烈,稳增长目标保障就业市场稳定
社会:劳动人口下降明显,人才质量提升,我国从人口红利时期迈入人才红利时期
技术:AI技术已渗透招聘的最底层逻辑,多种类型AI技术普及应用
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160亿,较2020年增长48.2%,未来三年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PC端:用户数量同比增长但用户使用时间减少,用户使用时间集中于3月份和8月份
移动端流量:3月份和7月份为流量高峰,各项指标相较2020年有较大增长
移动端平台:TOP3平台维持流量高位,各平台旺季出现分化
市场变化
总览:供不应求,但供求匹配度较低,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雇主:小微企业、新经济成为就业“蓄水池”,招聘成本上升但完成率下降,灵活用工蓬勃发展
求职者:失业率回落,但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青年新经济形态就业人数增加
平台侧:行业玩家踏进蓝领招聘市场,行业向数字化、规范化迈进
发展趋势
顽疾:技能供需错位亟需合力解决,灵活用工效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平台:提供多元服务,为高校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探索B端培训转职等潜力业务,提升C端求职效率和体验
企业雇主:招聘提效的同时注意优化求职者体验
求职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软能力重要性愈发突出
宏观发展环境——政策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21年,国务院、人社部等多部门印发政策意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指出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宏观发展环境——经济
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2021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2021年GDP达114.4万亿元,在2020年疫情冲击的低基数下,同比增长8.1%;从制造业来看,大部分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高于50%的临界点,景气水平有所回升;2021年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达13.1%,呈现稳步复苏的态势。但进入2022年,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稳增长任务繁重,会对就业创造构成宏观制约,多项宏观政策将靠前发力,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稳定环境。
宏观发展环境——社会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质量明显提升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根据“七普”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为8.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35%,相较于“六普”,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500万人,比重也下降了6.79个百分点,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渐削弱;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本,2020年每十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口数量分别达到15467人和15088人,受教育程度的明显提高,表明我国正逐步向人才红利型社会转型。
宏观发展环境——技术
技术赋能招聘模式创新,提升招聘体验和效率
2021年,各平台继续加紧AI等关键技术在招聘各个环节的布局,对招聘产业链中的各角色均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利用AI技术可以为雇主企业进行简历筛选和人才搜寻,招聘聊天机器人、AI面试、AI人才测评等的普及应用将HR从繁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大大提升了招聘效率,帮企业以更低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招到更合适的候选人;
AI技术通过大数据集群及对用户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可以为求职者提供职位的精准个性化推荐,为求职者提供更加安全、真实、高效的求职体验。
网络招聘行业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2021年160亿,增长48.2%,市场呈现强劲复苏迹象
根据艾瑞咨询研究院估算,2021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为160亿,这一数据较2020年增长了约48.2%,为近5年同比增长率最高的一年,呈现出在线招聘行业从疫情中复苏的强烈迹象。艾瑞咨询研究院估算,未来三年网络招聘行业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并保持相比疫情之前略微放缓的速度。
网络招聘市场竞争格局
前程无忧维持市占率第一地位,利润率14.5%
2021年从营收上来看,前程无忧为行业内第一,市占率达到27.61%。随着2021年BOSS直聘上市,非上市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同时各平台市场份额较为分散。从利润上来看,行业典型企业前程无忧2021年归母净利润约6.4亿元,利润率达到14.5%,大幅领先上市招聘平台整体表现。
移动端——主要招聘平台运营动作
运营动作活跃,各平台抢占旺季
各大招聘平台的运营动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招聘旺季,其中,多家招聘平台将主要运营动作放在了3月份,形式包括推出双选会、签约形象代言人等。此外,2021年各大平台都有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动作,如前程无忧多次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BOSS直聘增加数据安全相关团队等。
同时,资本市场上,2021年BOSS直聘于6月份在美股上市,随后随着BOSS直聘受到网络安全审查的影响,招聘平台开始采取更加规范的路径谋求在资本市场融资。三大平台对外投资共有一项,系智联招聘于2021年7月联合投资职业教育平台职问。
移动端流量——月总独立设备数
较2020年全年大幅增加,除1月份及2月份外均维持较高水平
2021年移动端网络招聘app在月总设备数指标上较2020年呈现出较强的复苏迹象,全年同比增长率均呈现正向增长,同时除1月份及2月份外,全年均呈现较高水平。具体看来,1. 3月份为峰值,1月份和2月份数值较低,在3月份迅速增长,随后保持较高水平,数值从3月份至12月份平缓下降,环比增长率保持在-8.8%至2.4%之间;2 各月较2020年增长态势迅猛,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率达75.2%,1月份至4月份同比增长率迅猛,5月份之后同比增长率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10%上下。
移动端流量——月总有效使用时间
各月同比增长幅度较大,3月份现爆发式增长
移动端月总有效时间方面,2020年的数据因疫情原因较低,因而和2020年相比呈现出较强的增长迹象。一方面和2020年相比各月增幅较大,另一方面2021年出现指标尤其突出的个别月份,3月份月总有效使用时间达到了1135438.0万分钟,相较于略显低迷的2021年2月增加了约195.0%,同时相较于2020年3月增加了约245.4%。具体来看,在该指标上,1. 全年起伏较大,全年较为突出的月份在3月份、4月份以及7月份;2. 同2020年相比,2021年各月月总有效使用时间增长幅度较大,除去5月份和6月份,各月同比增长率均在25%以上,其中3月份达到了245.4%。
移动端流量——单机日有效时间TOP3
第一梯队用户粘性较强,前程无忧位居首位
单机单日有效时间上,行业梯队分级表现出了较大的分野。第一梯队为前程无忧和BOSS直聘,两家平台数值在H1较为接近,在H2前程无忧逐渐拉开差距,智联招聘位于第二梯队。从该指标上可以看出,用户粘性并不必然和用户规模挂钩。同时,有前程无忧在内的两家平台单机单日有效时间高于全平台平均水平。
雇主-招聘难度
招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提高,招聘计划完成率有所下降
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的减弱,2021年企业雇主对应聘者与岗位的适配度要求提高,加大了企业的招聘难度:
招聘计划完成率下降:2021年员工、主管和中层的招聘计划完成率分别是93.8%、86.6%和74.7%,相较于2020年略有下降。
招聘成本提高:从时间成本来看,2021年员工、主管和中层的招聘周期分别为23天、36天和57天,较2020年均有所延长;从金钱成本来看,招聘费效系数从2020年的0.307上升至0.315。
雇主-行业差异
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规模增势迅猛,但人才难求
随着5G、集成电路、芯片、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建设深入开展,以及国家出台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政策的激励,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规模增势迅猛,在新基建核心岗位中,智能硬件相关岗位需求增长势头强劲,招聘需求同比上升102%。但另一方面,如生物医药、高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招聘费效系数最高,即这类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招聘成本更高,更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求职者-数量变化
城镇新增就业回升,失业率回落,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较2020年下降0.24个百分点。
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群体就业承压:历年来,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远高于城镇全口径失业率。一方面,青年就业总量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上升18.37%;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供需脱节、人岗不适、“慢就业”现象时有发生。
求职者-人员流动情况
离职率明显回升
从2021年离职率来看,2021年整体离职率为18.8%,主动离职率为14.1%,与2020年相比,分别回升4个和6个百分点。伴随着疫情逐步缓解、经济持续复苏,企业招聘需求回暖,两者共同推动离职率明显回升。
从离职职场人的行业分布来看,餐饮/酒店/旅游行业、文体/教育/传媒行业的离职率高居前两位,分别是24.7%和24.5%。餐饮/酒店/旅游行业受疫情零星散发影响,部分企业谋求减员增效、业务转型,导致员工被动或主动离开。在双减政策之下,文化/教育/传媒行业的教培机构开始大规模裁员,被动离职率拉高了整体离职率。
平台侧——蓝领市场打开
蓝领市场持续增长,行业玩家有一定下沉倾向
根据天风证券测算,2020年之后的五年之内中国蓝领在线招聘市场会以超过40%的幅度增长并将在2025年突破千亿。从2021年行业内玩家的布局来看,各个主要玩家甚至行业外玩家都有开拓蓝领市场的倾向。一方面蓝领市场招聘环节并不像白领市场那么复杂,另一方面在线招聘行业的下沉市场也容易出现一定的乱象,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行业玩家开拓蓝领在线招聘市场的尝试主要为两个大方向,一类是快手和乐优聘在内的玩家进行直播招聘,同时进行招聘环节的简化,一类是前程无忧、BOSS直聘在内的玩家进行行业规范化运营的尝试。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破解技能供需错位:人才培养端改革+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资源错配引发劳动力资源错配,致使教育培训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要破解“有人无岗”或“有岗无人”等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要做好人才培养端的改革,缓解由教育资源错配带来的劳动力资源错配,企业提供受训岗位,更好地实现劳动力供给与用工需求有效对接;另一方面,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这个“后半篇文章”。虽然近年来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培训覆盖面不够广泛,技能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仍不够强。因此当前要把“扩面提质”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突破的环节。企业和市场应成为职业技能培训供给的主力军,尤其是对高端就业群体的继续职业教育,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源头上解决“学了技能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花了大钱也不一定有效果”的问题,更好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灵活用工招聘速度和质量难保证
如何招对人,用好人?
大多企业会借助第三方灵活用工平台进行招聘和管理,但灵活用工的招聘涉及2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招对人和用好人。
从企业雇主侧:企业应意识到潜在人力资源的丰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制定人才战略时将灵活用工模式考虑进来,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业务波动性需求,分析潜在人力资源需求,向提供灵活用工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传送清晰的岗位人才需求信息,建立起人才守备军,有效应对突发性人员补充、临时性人员调遣的挑战,也有利于激发组织活力和创新力,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灵活用工平台侧:平台方的重心在于提升匹配效率和人员交付能力,具体而言:深耕垂直领域,依托大数据筛选精准匹配人才,提升匹配效率。在提升人员交付能力上,针对岗位特点,制定严格标准化的招聘、绩效反馈与考评机制,保证灵活就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胜任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平台方可与企业建立深入合作,精准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专门的保险、薪资机制,更好地激励就业者提高工作表现;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培训,挖掘潜在人才,针对自身能力较低的灵活就业人员,平台可以通过网课以及集中培训、考核帮助他们掌握多种技能;针对有基础、有潜力、有意向的就业者,为其提供专业化培训,助力其胜任中高岗位,提升就业者竞争力。
网络招聘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平台
B端:拓展商业模式,探索企业培训、转职等潜力业务
在深耕招聘的基础上,网络招聘平台应在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内拓展商业模式,探寻更多可能。在就业结构变革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平台可依托行业经验积累与资源优势,重点关注企业职工生涯指导培训、转职等潜力业务,使企业和劳动者更好地应对和拥抱变化,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支持。另外网络招聘平台可以延伸布局招聘管理系统为雇主企业提供SaaS服务,通过汇总招聘需求和整合招聘渠道,将期望人才画像与人才池进行比对,筛选有效简历,通过自动化招聘流程协作完成从筛选、面试、录用一体化运作,于平台而言可以与核心业务形成协同效应,于企业而言将提升招聘管理效能,于求职者而言能够优化其应聘和入职体验。
网络招聘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平台
C端:提升效率,优化体验,为求职者提供全链路闭环服务
求职者对于网络招聘平台的基本诉求即信息搜寻+简历制作与投递+邀约面试+面试反馈,为了提升求职者的求职体验,平台首先应加强对企业资质和发布岗位的审查与监管,保障平台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其次结合用户的求职意愿、能力模型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画像,为求职者精准推荐职位,另外在简历投递和面试后实时更新进度并给予反馈;在此基础上,平台也应从求职者的职业生涯周期的视角,为求职者提供从求职到职业提升,再到晋升跳槽的全链路闭环服务,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粘性;最后在平台治理上,利用科技手段对用户信息进行加密,保护用户隐私。
原标题:《2022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