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开启中国月球探测的浩瀚长征
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中国人眼中,月亮从来都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
氏族宗教、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民俗习惯,赋予了月亮诸多神奇的想象,凝聚成中国人骨子里的“月亮情结”。
“中国是有能力搞月球探测的!”这是中国人的探月梦想。
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的浩瀚长征正式开启。作为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因此被网友冠以“嫦娥之父”。
始于地面的探月梦
1935年,欧阳自远出生于江西弋阳的一个医药世家。
在战争中度过童年的他,从小就明白,一个民族、国家一旦衰败,一定会受到别人的欺负。
“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坚强起来,建设一个伟大的强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他也在这一年迈入高中。
“年轻的学子们,你们应该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
一腔热血的他被校园广播里的这句话深深打动。
刚刚成立的共和国,亟需加快工业化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选择。”1952年,欧阳自远毅然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一心为新中国工业化做出贡献。
1956年毕业后,欧阳自远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录取为矿床学副博士研究生,研究长江中下游铁矿和铜矿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谈及勘探地质的那段日子,他说:“非常艰苦,但很愉快,因为我在为国家把这些矿搞清楚。”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让欧阳自远唤起了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感受:“我们每天就像小蚂蚁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找矿;卫星却只用转几圈,就能看得又清楚又全面。”
他认为,这一定就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方向,而中国一定不能在这个崭新的领域落后于人。
“我国也得加紧进入太空时代。”
让他下定决心投身月球探测事业的,是一次“天外来客”事件。
1976年,吉林省境内曾降落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罕见的陨石雨,据当地人形容“天上掉下来了三个大火球,害怕极了!”
欧阳自远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他知道,那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
他带队前往实地考察,完成了一百多篇论文,逐步拓展国内的陨石学和天体化学研究领域。他也从一名地质学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
两年后,时任美国卡特总统将“阿波罗17号”登月航天员采回的一块月岩送给了中国。
这块珍贵的月岩其实只有黄豆大小,才1克重。
科学院的领导找到欧阳自远,把研究月岩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
他组织团队,截取了0.5克月岩,先做非破坏性研究,再做破坏性研究,花了4个月,发表了14篇论文。
“我们将剩下的0.5克送给了北京天文馆,请他们向公众展出,同时介绍一些月球相关知识。”
这块小石头已经成为“镇馆之宝”,也让欧阳自远的探月梦更加坚定。
从0到1的中国探月路
早在1958年,欧阳自远就开始研究陨石、宇宙尘、月球岩石等地外物质,并整理分析了美、苏两国探测月球的科学目标、技术路线、载荷性能和探测成果等。
1993年,他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开展月球探测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建议。他用了35年的时间,逐渐培养起一支外空探测科研队伍。
“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当时,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外太空探测工作更是不理解和不支持。“难就难在你得把所有人说服。”
为此,欧阳自远又用了10年的时间,系统论证了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战略发展和长远规划。
2004年,他和孙家栋院士带领专家组起草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计划终于提上日程。
“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中国的探月必须要做得比别人好,我们必须有一两样别人从来都没干过的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他和孙家栋院士、栾恩杰院士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三位老人喜极而泣。
“不走老路”的探月精神,是“嫦娥工程”一以贯之的主线。
“嫦娥一号”用了12天抵达月球,绕月13天后,成功探测出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氦-3是核聚变原料之一,一种重要的储备资源。
经“嫦娥一号”预测,月壤中大概有110万吨氦-3资源,至少能保证全人类1万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就连俄罗斯首席科学家都惊叹:“欧阳,真没想到你们能做出这样一件事来!”
首战告捷,“嫦娥二号”仅用五天就抵达月球。
她飞得更低,绘制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图也更加精确,至今仍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月图”。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登陆月球,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并拍摄出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面照片。
五年后,“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实现了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探测。
还没来得及高兴,欧阳自远又投入到“嫦娥五号”的工作准备中。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壤成功返地,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成了月表采样的国家。
即便洞明了月亮严酷、荒凉的真实面目,浪漫的中国科学家还是亲手把“嫦娥”送上月球。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踏实实。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深空探测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所以我们中国一定要把深空探测做好。”
登陆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
月球已然成为未来深空资源的竞争焦点。
很多问题,没有先例,没有答案,也没有办法参考国外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克服。
以欧阳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制定了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无人月球探测,又分绕、落、回三期;
第二步,实现载人登月;
第三步,建设月球基地,充分利用月球的资源能源,为人类造福。
“嫦娥五号”的成功返地,标志着第一阶段的完成。
但这不是终点,是全新的开始。
接下来,我国拟定在2030年前后登月,实现“登、巡、采、研、回”多重任务。
“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未来的生存环境,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欧阳自远说。
多年来,他在深入航天事业之余,还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
“我们花了老百姓的钱,必须要让大家知道研究成果。”
用通俗的语言对各种航天事件进行分析,将科学知识和思维普及大众,他把这些视为自己的责任。
他希望可以通过科普,让大家热爱科学、了解科学,让更多年青一代投身于科学,延续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从一无所有,到登天揽月。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欧阳自远,依然奋斗在航空事业的第一线。
欧阳自远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而仰望星空的基础是脚踏实地,认准目标、长期坚持。只有做事踏踏实实,学好真本事,才能以学报国,才能自信地对着浩瀚宇宙说一声: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撰文|董君颖
编辑|波 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