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到晚年,独居生活并不是噩梦

2022-07-20 16: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有2.64亿人。2015年的相关调查已经显示,当时空巢老年人(老年夫妇户)和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近些年,独居老人的数量进一步增长,年轻人中个人户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不久前一个新闻报道刷新了人们对中国独身人口的认知: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有125490007,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

如果说几年前“单身社会”还是一种离我们不远的趋势,那么如今,“单身社会”则已经是一种现实了,独居人士已然成为我们社会一个不可忽略、且极有可能继续壮大的组成部分。

对于独居人士而言,养老问题恐怕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了,很多独居者时常要面对长辈的唠叨:“哪怕年轻时一切都好,等你老了,你就知道有多凄惨了!”

然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老后独自一人真的不可以吗?

对此,东京大学硬核教授上野千鹤子在她的新书《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明确回答:“当然可以!”

人到晚年

独居生活并不是噩梦

来源 | 译林出版社

01

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最幸福

上野千鹤子认为,每个人都会是独居者,“因为和别人组建家庭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大家都一样,都会变成独居者。或早或晚,每个人都要回到独自一人的状态”。《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有一个关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这个调查发现“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是最幸福的”。

辻川医生……把和家人住在一起的情况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和一人同住、和两人同住、和三四人(及以上)同住,然后再对它们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和一人同住, 也就是二人户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而当和两人同住,也就是三人户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所上升。当和三四人(及以上)同住,也就是多代同堂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继续上升,但是也只达到和一人独居差不多的水平。

如果老人是主动选择独居的,那么他就不容易感觉到寂寞和不安。根据上野千鹤子的观察,在日本,人们对老年独居者的偏见已经消失了,“独居或与子女分居对老年人而言更好”这一点,已经变成了社会常识。那么,独居老年人是不是面临更高的“孤独死”风险呢?

02

独居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死”

“孤独死”一词广为人知,是从日本一名后事处理工作人员吉田太一出版《遗物整理人所看到的!》后开始的,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很多独居人士死后很久才被人发现的凄惨景象。

上野千鹤子研究不同的调查统计后总结到,“孤独死”的本质是人死后超过一定时间才被发现。老人之所以会“孤独死”,之所以死了一段时间都没人发现,是因为他们平时就过着孤立无援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独居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很多有家人、甚至跟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去世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有家人守在身边的:

独居不意味着孤立无援,和家人住在一起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宽心。日本香川县曾发生过两起孤独死,都不是单身户。……这两个案例暴露了此前工作的盲点,即在那之前,政府所关注的都只是独居老人而已,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有家人在,就可以放心”。可见,就算有家人,偶尔也会发生整个家庭孤立无援的情况。

上野千鹤子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独居女性完全不用害怕孤独死:

根据这本书,孤独死的人绝大多数是男性,而且年龄都是 55 岁到60 多岁的。这些人甚至都不算是老年人(在日本,65 岁以上的人才算是老年人)。……独居女性完全不用害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和男性独居者不同,很多女性独居者都有自己的朋友圈。

总之,对于一个独居人士而言,独居原本就是常态。所谓独居,本就是独自一人生活、独自一人老去、独自一人接受护理……然后有一天独自一人去世。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而是那些对于“孤独死”的恐怖渲染给人们造成了无谓的心理负担。

那么,如果年老患病,甚至患上认知障碍症、失去自理能力了,也能自己在家生活吗?

03

即便患上认知障碍症也可以独居

独居的认知障碍症患者可以自己一个人在家生活吗?这也是上野千鹤子本人最关心的问题,现代医学尚无法证实认知障碍症到底由何引发,她也从朋友们的经历中发现,患上认知障碍症是一个不可预防、只与概率有关的事情,谁都有可能患上这个病症。而一旦患上认知障碍症,还能自己在家里生活吗?

通过各种调查走访,上野千鹤子发现,这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高桥幸男医生是一名认知障碍症护理专家……他提出“独居的认知障碍症患者的行为心理症状,给人感觉是比较轻的。兴奋和暴力的情况也明显较少,拒绝护理、想要回家、认错人、幻想自己东西被人偷了、幻想别人嫉妒自己等症状也不多”。……不仅是高桥医生,我还咨询过多位认知障碍症领域的医生,他们也说独居的认知障碍症患者周边症状更稳定,所以日子过得也更开心。(当然具体到个人的话,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那么,读者可能要问,独居的认知障碍症患者可以自己一个人在家生活吗?当然!就算有一天你无法像往常一样自理了,只要有上门护理服务,吃饭和洗澡的问题就能解决。而且,如果是自己所熟悉的护工来服务,也不会像入住养老机构那样有抵触感。如果你已经做不了饭,那就委托服务商送餐好了。

既然谁都有可能患上认知障碍症,那么与其徒劳地避免自己患上认知障碍症,不如提前考虑好,如果真的患上了认知障碍症该如何接受和应对那样一个现实,如何建设一个认知障碍症患者也能过上美好生活的社会。归根结底,一个能让认知障碍症患者舒适生活的社会,对于没有认知障碍症的人来说,肯定也会是一个舒适的社会。

04

完善的护理保险制度

是保护独居老人的唯一途径

日本独居老年人的日常护理是由《护理保险法》来保障的。日本年满40岁的居民都要加入护理保险并缴纳保费。保费的费率较低,一般不到居民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当参保人需要护理服务时,要先提出申请(年满 65 岁才可申请),通过“需护理”等级认定以后,就可以享受相应的服务,例如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护理等。这些服务所产生的费用,护理保险支付 70% ~ 90%,参保人自付 10% ~ 30%。正是因为有了护理保险,独居老人在家里安然度过晚年才成为现实。

日本比中国更早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阶段。人口众多、养老制度尚不很健全的中国社会,未来面临的养老压力可想而知。

实际上,在老年人口占200万、其中独居老年人有30万的上海,从2018年起就开始全面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一种与日本“护理保险制度”非常接近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根据相关统计,“长护险”制度已为逾50万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2021年3月20日,《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修订实施,首次设立了“长期照护保障”专章。相较于老年人被迫选择的“以房养老”“养儿防老”,“长护险”制度无疑是对解决我国老龄化难题的一个有益探索。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出版后,得到了著名作家毛丹青与淡豹的一致推荐。毛丹青说:“这本书让你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很日常很真实。同时,上野千鹤子对医疗、看护、‘孤独死’等方面的发现和洞见,也令人深思。”淡豹则认为,“这是一本相当激进的书。上野千鹤子给出了高度老龄化社会面对的问题,以及一种将‘护理去家庭化’与‘居家生活’相结合的畅想”。

THE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