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隈研吾:建筑应该成为环境的配角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015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隈研吾的每一个作品,也都在展示着建筑的生命力。各种“点、线、面”的奇妙组合,让人在建筑中的感受不再是封闭的,而是找回了在小巷里随意散步,在窗边、屋檐下躺着坐着的那种幸福。
20世纪以来,人们使用混凝土这种坚固、强硬的材料建造了无数摩天大楼,大城市的地标建筑们喊着“向上,向上”的口号不断疯长。
2021年10月22日,中国住建部发布了一则通知,明文规定禁止建造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21世纪不再需要摩天大楼,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建筑师隈研吾/微博@隈研吾,摄影:J.C. Carbonne
隈研吾你一定不陌生,他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者、2021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中唯一一位建筑师。
但他并不像别的明星建筑师那样,希望彰显自己的个性,隈研吾希望自己的建筑“消失”、“输给环境”,提出了包括“负建筑”“微粒的建筑”“自然的建筑”等一系列独特的理念。
隈研吾经历过日本争分夺秒的飞速发展,经历过瞬间破碎的泡沫经济,在与乡下匠人们一起工作的几年中,他得出了领悟——在不断扩张、加速的世界里,小而缓慢的事物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建筑也应该以柔克刚,“服从”周边的自然,成为环境的配角。
隈研吾设计建筑,也写建筑。
《点·线·面》
[日]隈研吾 著,陆宇星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2-6
《点·线·面》这本书,记录了隈研吾关于如何“让建筑消失”的方法的思考,他主张把沉重的建筑体块分解成点、线、面,告别XL号的巨大建筑,而使用“小元素”打造XS号的“小建筑”。这个过程很像是在搭乐高,各种“点、线、面”,有时会组合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整体,带来超乎想象的结果。
隈研吾说:“我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状态,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
隈研吾在《点·线·面》中所谈甚广,除了建筑领域,也涉及美学、哲学,让我们得以了解他那温和的,甚至主张放弃的美学理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美学理念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使他的建筑作品散发着隈研吾式的光芒。
点:让一个个音符在建筑上跳跃
2000年的石头美术馆,是隈研吾首次用“点”搭建建筑的尝试。
石头美术馆,2000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在石头美术馆中,隈研吾采取的是砌体结构的施工方式,也就是把石头一块一块地砌上去,但为了使得墙壁有透气感,他用把石头一块一块抽取下来的方式,将石墙做了“透明化”处理,原本厚重的墙壁由于几个孔洞的出现就突然间变得轻盈而具漂浮感,墙壁成了五线谱,而石头就是跳跃的音符,隈研吾说,“设计的工作几乎接近于作曲了”。
石头美术馆,2000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隈研吾在2005年设计的叶山森林里的“莲屋”,把石头的“点”做到了极致,他把石头切成薄片,按照日本传统纹样“市松格子”排列,产生了令人愉悦、轻快而透明的效果,池塘里绽放的莲花与幕墙洞石的花瓣,仿佛在和唱着一首歌曲。
莲屋,2005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2015年隈研吾为坐落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了民俗艺术博物馆,将采用了中国土法烧制的瓦片作为材料,这些瓦片便是一个个“活着的”点,建筑体量被碎化,形成山间错落村庄的意象,唤起人们记忆中鸟瞰村庄青瓦连绵的景象。
一片片由不锈钢索铆固着的瓦片构成了外墙的表皮,瓦片在安装时刻意增加了变化,让每片瓦前端的位置错落不齐,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一般的“瓦幕”。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015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线:再现画中的雨丝,模糊自然与人工的边界
隈研吾年轻时曾进入到热带雨林中考察建筑,他看到建造房屋的材料变成了植物,纤细的线成为建筑的主角,封闭的体块世界不见了,建筑变得轻盈、透明,这让隈研吾获得了“线的建筑”的灵感。
隈研吾最早关于“线”的建筑实践,是在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的设计中,这是一个专门收藏展出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作品的美术馆,隈研吾用建筑再现了广重代表作《大桥骤雨》中的雨丝。
浮世绘《大桥骤雨》
广重美术馆,2000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在广重美术馆中,墙面处理运用了杉木条的栅格化排列的手法,隈研吾将杉树这种木材加工得细且柔软,如骤雨一般朦胧,分不清是自然还是人工,内部空间也变得更加通透。
广重美术馆,2000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广重美术馆,2000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在轻井泽的白桦林中,隈研吾用白桦和苔藓设计了一座透风的森林教堂,白桦是“活着的线”,生机勃勃地站立在大地上,整个建筑轻盈、洁净,充满生命力,这样体现材料原初之美的处理方式,传达了禅宗美学的主张。
白桦树与苔藓构成的森林中的教堂,2015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面:柔软的建筑,才能得到大地的庇护
如何用“面”的元素来分解建筑的巨大体块?隈研吾从撒哈拉沙漠中贝都因人的帐篷中获得了灵感。那是一种很简单的帐篷,用树枝做成的细支柱扎进沙子里,再在上面盖一块布。
隈研吾在德国法兰克福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庭院里,第一次实现了以布为材料的建筑。整个茶室看起来像是一颗花生米,表皮材料的厚度只有0.38毫米,具有出色的柔软性和透光性,尽管是“面”的建筑,也能感受到线的细腻。
茶室,2007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受到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人传统住宅“Chise”的启发,隈研吾还设计了一个以“面”为基本元素的实验住宅,它有一个日本落叶松制成的木框架,覆以一层薄膜,内侧则由可拆除的玻璃纤维布膜覆盖着,屋内柔和而明亮。
北海道实验住宅,2011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在隈研吾看来,布的建筑是“大地的建筑”,看上去不太可靠,却正如传统日本建筑中的那些隔扇、纸门,能吸收地震的力量,得到大地的庇护。
结语:每座建筑,都是一个生命体
学者梁冬曾问过隈研吾:“建筑拥有生命吗?”
隈研吾说:“建筑是拥有生命的,它活在自己的环境当中,在建筑中你可以用有生命的材质,建筑的生命要体现在使用它的人上面,你会认真地想人们是如何在这样的建筑里获得生命的滋养的……”
隈研吾的每一个作品,也都在展示着建筑的生命力。各种“点、线、面”的奇妙组合,让人在建筑中的感受不再是封闭的,而是找回了在小巷里随意散步,在窗边、屋檐下躺着坐着的那种幸福。
把建筑当作一个生命去对待,这是对设计的启示,更是对人生的启示。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请让我们知道↓
原标题:《隈研吾:建筑应该成为环境的配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