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网:各地应精准把握限放、禁放,呼应民众期许和现实需要
“爆竹声中一岁除”,但燃放烟花爆竹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显现。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获得表决通过,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天津市外环线以内(含外环线)地区将不分时间、地点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意味着,天津外环线以内将迎来首个“不闻鞭炮声”的春节。
无独有偶,12月1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也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的决定,将北京五环路以内区域(含五环路)由“限制燃放区域”调整为“禁止燃放区域”。也就是说,北京五环内烟花爆竹回到了“禁放模式”。
京津两地近乎步调一致地开启最严“禁放令”,契合环境协同治理的要求,也表明有些痛点是相通的,而非“独家记忆”;有些诉求是同频的,因为很多遭际具有普适性。
事实上,京津两地主城区“禁放”,来得并不突兀:无论是北京五环内,还是天津外环线以内,由“限放”到“禁放”都是循序推进的结果。拿天津来说,并非一开始就在政策工具箱里拿出“禁放令”,而是在外环线以内地区实行“限放”3年后,才祭出“禁”字诀;而北京的“禁放”之路,则更为蜿蜒,过去12年里,经历了从“禁改限”到“限改禁”的政策轮回。
“禁”“限”一字之隔,在决策和立法层面却尤为审慎,这绝非起初的决策缺乏前瞻性、预见性,而恰恰是因“时”制宜的结果。
评判鞭炮“禁放”“限放”哪个更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它可能会因需而异、因事而别。到头来,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观念变革,“二选一”的答案也会生变。这在现实中有迹可循:直到如今,围绕限放与禁放的争议都依旧存在。如果说,早些年全面“禁放”的时机还难言成熟——毕竟有些风俗已根深蒂固,而当时环境问题也没那么突出,那到了现在,舆论在观念上普遍更倾向于支持“禁放”。2017年年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82.9%的被访市民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
这样的变化,并非偶然:近些年,雾霾治理问题日益紧迫,而燃放鞭炮对雾霾的“加成”效果又很明显。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特别是除夕、初一、正月十五3天,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163微克/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年平均浓度。因燃放而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火灾等,也不容小觑。
可以肯定,以“留住年味儿”为由希望对鞭炮“网开一面”的声音依旧会存在,但考虑到“年味儿”并非没有替代品,而重霾围城的糟糕环境却是无数人共同的痛点,人们在抉择时,肯定也会将清洁的空气、城市的公共安全的优先级别提高。
所以本质上,鞭炮燃放政策沿革,也是踩准了民意与现实需求的节拍。在民众被治霾紧迫性和公共安全重要性浇灌出公共理性后,在现实决定了“禁放”比“限放”更有利于公共福祉后,京津同步开启“禁放模式”,也是在寻求各方利益诉求的契合点,也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禁”或“限”,政策口径的调适背后,是民俗观念与环保意识的此消彼长。而对于其他地方而言,显然也要看到该趋势,拿捏善治分寸,对“限放”“禁放”精准把握,让其呼应民众期许和现实需要。
(原标题为《 拿捏善治分寸,对“限放”“禁放”精准把握丨光明网评论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