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遗传承|马回岭庙会:蕴在赣北人民骨子里的热气
编者按:
当一种文化谈到“保护”时,它也许慢慢成为了时代边缘化的产物。或许在过去,它兴盛过、辉煌过,一如它现在落寞着,昭示着这个时代让人望尘莫及的速度。
所以有这样一批人留了下来,他们选择与时代和解,与自我和解,留在非遗文化的发源地,守护一方净土。与此同时,他们也与时俱进——直播、电商,无数新媒体的触角与传统工艺结合,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也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在当今普及大众的一种可能。
本次非遗传承系列稿件由南昌大学有训路星火营出品,讲述了马尾绣、牛灯、夏布、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及其背后的手艺人。
文:付文斌、冯子田、邓雪晴、吴文君、江阳
图:九江发布、冯晓晖、九江秀美乡村游
指导教师:刘琳
有训路星火营 出品
捻起根香,燃至出烟,闲居殿前,一位老人虔诚地喃喃道:“农历二月初四令公菩萨过生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手中的香随风燃烧,烟雾如丝,飘向殿外,消散在马回岭镇上空。
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印着庙会标识的红黄色旗帜错落有致。几条“分界线”将小镇的乡道分成了动静两半,“线”的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一边是熙熙攘攘的人。这样的分界线自清末民初就有了,在庐山南麓的这片土地上一直延伸了十几里。
历史底蕴和人间烟火相融,仿佛走进一个庄重盛大的游会。
热闹之忆
十岁出头的刘丽,吃过早饭便催促着父母动身。不到七点刘丽就随家人从马回岭北边的黄老门乡出发,徒步前往七公里外的马回岭镇。狭窄乡道的两旁多是田地或苗林,他们经过沿途村落时,偶尔还会碰到当地村民汇入这支前往小镇的“部队”。
在买不起小轿车的年代,马回岭镇北边的岷山乡、东边的星子隘口、西边德安县的居民们,都是靠步行前往。乡路上有不少地段未经修整,车子驶过时难免颠簸几下,有的还会扬起几米高的灰尘。
初春的早晨天气微凉,但刘丽一行人在前往马回岭镇的路上时,衣服已经脱了好几件。
在镇子的路口处,人群纷纷涌入,庙会的摊点也由此开始紧密相接。与当今的夜市或网红街不同,庙会的卖家们没有精致的摊位、模式化的服务,甚至大多数都没有一个摊名。卖桌椅板凳的将商品直接在地上摆开、买玩具的就将东西铺在一张摊开的蛇皮袋上、卖鞋的则把鞋子放在鞋盒上,铺满整个摊位。
“老板便宜点”,“最低价了,我赚不到钱的”,“这个价格可以的话我现在就买走”,“好好好,你拿去你拿去”……走在熙攘的人群中,这样的声音在刘丽的耳边此起彼伏。她左瞧瞧又看看,回回都见和爸妈讲价的卖家皱着眉头、嘟着嘴,表现出自己“亏大了”的样子,爸妈却是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没有巧妙的宣传话术,卖家面对顾客的询问,只用简单一句便可说出商品的卖点,他们个个都对劳动人民最朴实的“交易之道”轻车熟路。
马路两旁住宅的门口是摊位的主要摆放点,还有部分摊主把马路中间也占据了。再加上各个摊位上还有在挑选商品的顾客,原本就狭小的过道更是挤也挤不出去,刘丽一家只能随着人流慢慢挪动脚步。
这些商品价格较为低廉,有些还是手工制作,质量也有保障,庙会这几天便成为了刘丽家里一年中重要的“采买日”。
热闹的马回岭庙会现场
面对摩肩接踵的人群,父母挑选商品时叮嘱刘丽:“你就站在这儿不要乱跑,乱跑就回不了家了。”被挤来挤去的刘丽一下都不敢移动脚跟。看着不远处油锅里炸的滋滋响的小吃、道路尽头的动物表演和一些新鲜玩意,刘丽的心思早已飘了过去,可又怕待会找不到家人,回不了家,只好眼巴巴地待在原地。
短短八百米直行的马路,刘丽和她的家人花了四五个小时才走到庙会尽头。
夕阳将落,刘丽一行人开始打道回府。每个人几乎都是满载而归,嘴上叫着累,身体的热闹劲也留在了灯火通明的庙会上。
丰盛之况
周边的楼房翻新了一栋又一栋,来往的游客换了一波又一波。时光荏苒,刘丽不再是随父母前来采买的临乡小女孩,她嫁到了马回岭镇做起了副食店的生意,而每年农历二月初四的马回岭庙会却是雷打不动地举办着。
作为一种传统的线下交易活动,庙会的规模越办越大,举办地从原先八百米长的直行道,延展到了小镇的另一个路口。镇上和临乡的人们在这些天都挤在这里,光是行人走在其中也难以挪动步子,摩托车等车辆更是不允许进入,只能停在外面的街口。
“他们的生意都很好”,刘丽口中的他们,是每次庙会都要提前来踩点的商家,要来与铺主商量租金等事宜。刘丽的副食店门口就曾经租给过卖服装的、卖树苗的、卖小吃的,“他们都不会拖欠租金,有的当天就给。”
庙会上摆摊的商家以外地人居多,他们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庙会上,低价售卖滞销的商品,到了晚上就回到车里过夜,有的直接睡在摊位的简易棚子里。
“来马回岭摆摊的商家做什么的都有。”——烧烤、服装、花卉、小宠物、工艺品,能想到的东西这里几乎都看得到。随着更加便捷的交通和更加方便的信息交流,更多的商家从更远的地方赶来,带来许多具有其他地方特色的产品。
“及时备足货,三天销量升”,靠着庙会这几天的热闹,商家常能赚个盆满钵满。店家胡宝平在庙会上出售传统手艺制作的“油耙”,色泽诱人、口味好,有一年光是一天上午就卖了两千多个。“一年不开张,开张管一年”,胡宝平“油耙”的销量神话,让他喜登了不少报道。
马回岭庙会俯瞰图
不需要过多的宣传,也不需要你来我往的试探,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这里水到渠成。百年的历史和传承,好像已经成为了马回岭镇居民和外地商家们独有的默契。
新农村建设以来,马回岭政府加大了对庙会的扶持,严格道路管理的规范,马路中间已经不允许摆摊了。同时还安排许多交警、巡警,为庙会顺利举办提供保障。
如今,在庙会当日,除了商家和交易产品“严阵以待”,采买群众“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还设有企业招聘摊位带动就业。“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新模式更是广受喜爱,各种传统戏剧轮番上演,人们在政府搭建的戏台上唱戏文中的离合悲欢,也讲述着和平年代里百姓生活的富裕与欢欣。
“有一次举行了舞狮表演,我印象很深。那次的狮头比平常都要精致一些。鼓声一起,狮队在台上上蹿下跳的,小娃娃们就在台下尖叫,家长们一边看表演一边抓着自己孩子生怕跑丢了。”刘丽想起当时的表演,依旧难掩喜色。
入春时节,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新生的气味,微风怡人中带着些许凉意,恰好抚平了人群拥挤带来的丝丝焦躁。呼喊声、歌舞声、叫好声甚至争吵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停留或奔走。“我们现在呀,还有了自己的logo和宣传片,相信庙会会越来越好。”马回岭镇镇长卢沙沙在马回岭庙会申报片中面对镜头说道。
“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不用宣传也都知道,大家都是自己来。”绵延百年的文化基因随时间流淌,已经成为了马回岭镇居民和外地商家们独有的默契。马回岭庙会也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被列入第七批市级保护名录,成为了柴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适时之路
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马回岭庙会也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刘丽虽少收了几天租金,原本打算在庙会当日添置的物品也落了空,但她却没有过于担忧。
“物资匮乏时,大家都期待庙会。现在环境变了,商店多还能网上购物。我们无非赚点租金,感受下热闹的气氛。遇上疫情,这里冷清许多,办了(庙会)就热闹,我们也害怕隔了两三年大家就把这个传统给忘了。”
随着物流的发展,网购在许多村落便利起来。庙会这些天不再是周边村民们重要的采买日,各地的商家也可以把商品放到网上卖。没了庙会,虽然少了些热闹,但也没有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但这份有关庙会的记忆,刘丽却始终不会忘。“肯定能传承下去,这都有百年历史了。”刘丽带着轻松的语气,嘴角微扬,眼里带光。
因为新冠疫情,已经两年没有参与庙会的赣北人民,更加怀念马回岭庙会的热闹,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让门前的街道挤满喧闹的气息。乡镇的居民们也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对庙会的期冀,欢迎五湖四海的人们来逛逛马回岭庙会,也以赓续自己对百年庙会的记忆。
“赣北眉目地 兴旺大柴桑”,火红的对联在2022年的马回岭庙会上格外醒目,只是这回庙会现场不再人头攒动,而是以“云直播”的方式闪耀在人们的视野中。从戏台的舞姿与歌喉起步,到文化推广大使在镜头里展示身后的商铺,昔日小路上沿街的叫卖声流向了直播间,丝丝缕缕地连接起彼此的守望。
直播场地外围,当地居民组织着舞狮的队伍,对着镜头欢欣地舞动;直播场地内,戏台歌舞生动,网红主播在整齐排列的棚铺前架起脚架;直播间屏幕上刷满了观众的热情:“好怀念啊”“真期待去镇上走走”……马回岭庙会不再只是活跃于九江那小小的一方水土,而是通过网络走得更快走得更远,成为地方文化的名片和经济的引擎。
2022年马回岭庙会云直播现场
在集市交易以外,让人们更加无法忘怀的,是庙会已经存在了百年的事实。一群接受着新时代洗礼的现代人,为何始终无法忘却一座破败的佛像、一场拥挤的集会?究其根本,还是岁月变迁抵不过人心中那份坚决。对于庙会,人们谈之自豪、沿之坚定,以至于百年过去,这个传统不仅从未消亡,还越办越大,用自己的方式,去赴一场岁月久远的传承之约。
百年弹指一瞬,恍惚间,好像有一缕如丝的香烟从闲居殿内飘出,它游过戏子唱罢的木台,游过苗木码放的摊位,游过刘丽从少女到母亲的岁月,游过一方居民时代的记忆。时至今日,人们仍相信庙会会一直延续,刘丽如此,其他马回岭人民和八方商贩亦是如此。马回岭的街头,始终会为庙会留着位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