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提高孩子的有效阅读能力?

2022-07-19 15: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电子时代,纸质阅读还有必要吗?在“新文科”背景下,阅读要求会有怎样的变化?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亲子阅读有什么关系?把孩子“按在”桌前一直阅读“不人道”?……

在近日举行的“东方亲子阅读讲堂”第一讲的直播讲堂上,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青少年研究学会首席专家杨雄以“如何提高孩子的有效阅读能力”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深度阅读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回答了家长们读什么、怎么读的疑问,受到了家长听众们的热烈欢迎。

“东方亲子阅读讲堂”由东方教育时报主办,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

我想讲三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观点是亲子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现在社会进入所谓乌卡(v u c a )时代,也有人翻译成米卡时代。

其最大特点,就是社会快速变化,呈现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复杂性。而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变化,对孩子学习心智的成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新文科时代背景下,阅读对促进我们儿童的心智成熟,提高他的各方面的潜能显得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新文科时代”背景下,阅读对促进儿童的心智成熟,提高其潜能,都有积极的作用。

阅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让孩子读什么,又该怎么读呢?

很多家长常常问:“杨老师,你是青少年问题的专家。你觉得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要看哪些书?”有些家长对阅读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当我推荐的书与考试、升学无关时,他们会觉得读这些是浪费时间。

而在我看来,进入乌卡时代以后,知识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已经变得多元了。

比如,你刚进入大学学的知识、掌握的信息,可能还没等你毕业,某些信息和知识已经陈旧了,甚至落伍了。

所以,我不主张功利化的阅读。

今天,某个孩子读了一本哲学书,看似和考试无关,但是谁能预料,十几年以后,这本书恰恰对他的生涯设计、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呢?

所以,在乌卡时代,我们的阅读要从无用有用之风走向全方位的阅读,要克服亲子阅读中的功利化。

其次,乌卡时代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有人说进入AI时代,信息爆炸,孩子一出生就与各种电子产品或智能终端相联系,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手机上阅读信息非常便捷,但同时,这种阅读方式又容易导致阅读的碎片化和短期化。

所以,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除了碎片化的阅读,我们更应该强调慢阅读和深度阅读。为了减少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我主张多阅读纸质书。

我中学时已经基本读完世界名著。尽管那时候可供阅读的书很少,但我们对知识非常渴望,同学之间到处借书,有些书的封面都没有。生活在物质稀缺的年代,我们对书有格外深的感情。

当然,现在的我也通过手机了解各种资讯,我发现相比纸质书,智能终端的阅读方式与内容大不一样。

手机大多是短视频,无论大小,知名非知名的各种应用,都根据用户的喜爱“精准”推送。换而言之,“大数据”揣测了你的心思,但这并非是你真正的需求。你的自由选择、慢阅读和深入阅读的“权利”被“剥夺”。

所以,我要提醒家长,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要注意帮助孩子克服碎片化阅读的倾向。

第三点,我们要深刻意识到我们处于新文科时代。刚刚结束的全国高考,无论是作文题目还是学科难度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议论。

现在的学习光死读书是不行的,它的知识面几乎涵盖生活的所有。

我们的党和国家很早就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目标,并且通过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端融合,是新文科时代的一个大的趋势。

我记得有专家提出,就拿中考、高考来说,和一些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母语量是偏低的,这也说明我们的母语阅读要从小要增强。

现在,有的孩子离不开手机。对于成年人来说,他有自控力。但对孩子来说,手机对他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阅读。整个社会弥漫着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气氛,这对亲子阅读、亲子关系都构成了挑战。

但家长还是要有这样的“训练”意识,从亲子共读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孩子自主选择优秀的国内外的作品、自主阅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亲子阅读的质量会内化为未来孩子的学习习惯。

所以说,亲子阅读的实践价值和它的整个理论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基于亲子阅读的价值和实践价值,我提几点要求,供家长参考。

我认为,为什么现在强调亲子阅读呢?亲子阅读也不是现在提出来,十多年前很多专家都提出来。特别是现在“双减”背景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以后,亲子阅读,亲子共读的实践价值就更加重要。

第一,我认为它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尤其是母语阅读,会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培养语言的组织能力。我刚才也说过,脑科学发现通过这种知识的建构,会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理解力。

那么从小亲子伴读,亲子共读,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快速提高儿童对知识的整理和秩序感和归纳。

第二,亲子阅读是促进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桥梁。

亲子阅读的时候,孩子最放松。当孩子回到家,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他总会拖住成人:“爸爸妈妈啊,你跟着我做游戏,跟着我来讲故事。”

这个时候就是建立亲子伴读、亲子阅读的最佳时机。因为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当孩子在和你讲故事,讨论阅读的时候,通过阅读对父母增进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创造出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三点,通过亲子共读可以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做运动,一起读小人书,一起讲故事……亲子关系无形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不知不觉地,父母也以这样的方式把孩子从电视机、手机、游戏机里争夺过来。

在乌卡社会,各种信息都会吸引掠夺人的注意。所以像电视、电脑游戏、智能手机等往往容易让孩子沉迷其中。而亲子共读会让孩子明白,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休息方式,甚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三岁以前。

我很多同事他们都是海归博士的,他们工作需要电脑。他说:“我关掉电脑,关掉电视,不打开手机,手机放在进门的入门处,大家做好约定,只要孩子在家里,双休日我们几乎不看手机。”

特别当孩子阅读的时候,父母更不要玩手机。

这是亲子阅读实践方面的三点建议。

我想和各位家长介绍一下,大脑的发展对儿童阅读思维的影响。

儿童的大脑伴随年龄的增长,它的神经元可能有八千亿个。它的髓鞘发展,它的新皮层、它的海马区,之间形成的沟回,实际上是有科学的规律。

科学家拍出来的儿童大脑,三岁、六岁、十二岁,他们的大脑的神经元的细胞的排列,它是由密到疏再到密。

人在三岁前,实际上处于动作时代。在动作时代,他要学爬,要通过动作来识别危险,远近轻重高低。那么到六岁,他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思维的一个大脑的髓鞘神经元和眼球色彩的一个关联,形成图像、空间的概念。

到了大概十二岁,他就进入了一个抽象思维时期。这时候他就可以通过阅读,把很多的词汇经过建构成为一种概念,形成自己的心智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

所以孩子的阅读,和孩子的大脑的变化演化是极具相关的。

我讲这个,就是提醒家长,不要在太小的时候过分过度地训练孩子的阅读。

比如说我们有一阵子,有些孩子三四岁,就让他们背唐诗,背单词,通过闪卡来进行练习。现在可能大家知道一些科学、儿童大脑的发展,也不会这么傻乎乎整天练闪卡。三秒钟闪一下,是不利于孩子的视觉神经和思维的有效性和发展的差异性。

有一个例子我印象很深,就是有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他认识几乎两三千个单词,可以在电视台点到哪读出哪。就是一个神童。但是你把这个儿童一放松,可能两三个月,他的认知就归零。你所有的训练就等于是归零,这说明什么呢?

这就说明儿童早期的神经元的发育,它是应对当时的可能行动的记忆、空间的方位的识别,而不是为了这种抽象的思维而塑造的。

所以儿童到六岁,到了十二岁以后,这部分完成任务以后,它消失了。儿童大脑的发展规律,就像我们的cpu 一样。它的储存是有量的,超过一定的量以后,它会移入cancel 表。

所以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丢三落四?为什么前学后忘记?为什么有时候左右不分?儿童大脑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男孩,他就是有这样的规律。

马戏团的小狗经过训练也知道简单的加减法。但是这种训练就是刺激反应,我们叫白板现象。刺激反应的一种记忆,完全没有内化为真正建构过的知识,所以这种知识是不靠谱的。所以一味地强调应试化的功利主义的阅读,其实是不符合科学的,孩子读了马上会忘记。

遗忘是为了大脑放空,为了更好的发展。其实我们新皮层也就在大脑的外部,只有薄薄的三四毫米。按照现在的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量的话根本没法储存。成人也会遗忘。

有时候成人是故意遗忘的,比如我们完成一个任务以后,我们把知识、信息储存到电脑里,,下次需要时用搜索引擎把它找出来,阅读也同样如此。

我们要遵循儿童身心和大脑发展的规律。儿童的大脑神经元,是随着年纪慢慢进行建构,从密到疏,从遗忘到建构,再到重构,它是有规律的。

其次,儿童大脑的发展和阅读有什么关系?

如果把儿童的大脑和动物的大脑,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动物的大脑,它是高度的分化。只有作为人的儿童,作为高阶的生物,他的大脑是未分化的。

那么什么叫分化?什么叫未分化呢?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儿童,同样年纪的儿童和狗比,和其他哺乳动物比,在某些单项,比如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跑跳,都比不过某些草原上的哺乳动物。你的嗅觉怎么比得过狗?你的视力怎么比得过草原上的哺乳动物?

人的单项都不如某些动物。但我们的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大脑,从大脑与它的身躯的比例,却是最发达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它的规定性,它的进化,使得我们的大脑皮层最发达。用现在的记忆的鲁棒型来说,在记忆综合分析能力方面,远远超过动物。

人不光有记忆,关键他可以对信息进行互相的连接,这是动物所没有的。我们人类进化为整个的社会以后,我们有了农产品,我们有了文化,我们可以学习。从小我们孩子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训练说话,训练识字,再训练自主的阅读和思维写作。这就是人类高级动物的特性。

但是,大脑的这种思维的过程,我认为要讲究科学。

因为它是未分化型,所以它需要时间来进行训练。它不是一种本能。

你说豹跑得快,它是本能。

那么人类因为在单向的方面不如动物,所以他未分化性本来是一个缺点,反而变成是一个综合优势。他可以通过学习,借助制造工具。

特别是现在我们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提供人工智能、机器人,那么人类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来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深度思考和综合风险能力。

但这种训练从亲子阅读开始,我们需要分阶段、分年龄、经梯度的布局,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一蹴而就。

第三,我认为,我们谈到动物的分化性和人类的未分化性,这是进化决定的。

那么进化了以后的人类,尤其是我们的儿童,凡是人类的儿童,他都有人类的遗传的强烈的记忆特性,他的大脑平时比较多的是用快速思考或者说不加思索地处理生活。

那么另一种就是遇到复杂性问题,比如说我们要高考了,比如说我们要训练非常高难度的技能的时候,我们要调动我们所有的学习的记忆,所有的深度加工的思维能力。这是什么呢?这是深思熟虑。例如,我们要写一篇研究生论文,或者我们要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创新项目任务的时候,那就不能不加思索,二一定要深思熟虑,反复地推敲。

就像我学开车一样,开车学会以后,像我驾龄已经二十多年了,我现在开车就是不加思索的。我基本上都比传感器反应要快。

我曾参观过自动驾驶,头部装了几十个传感器,左中右前后,一个人靠近它要有反应,那反应有个过程。几十个传感器比不过我们一个眼球的动作,所以人类这个大脑是非常精密的一个仪器。这种精密仪器就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结果就是从深度学习变为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的经验,工作的常识,最后可以不加思索就处理各种各样的任务。

但是人类是不断地进步的。

有些医生一辈子都要学习。有些人告诉我,你如果不参加学术研讨会,你就丧失了世界上新的研究成果的了解,会影响医生在看病过程中的水平和质量,他需要终身学习。那么这种在职学习也是阅读,和儿童阅读不一样,但是人类阅读、深度阅读是终身的。所以我们现在处在乌卡社会又是AI 时代,所以我们要主张终身学习的环境。

我讲了一个大脑的快速思考或者快速记忆思考和深度思考,这是人类两个能力,大部分是快速处理,不加思索,小部分是需要深度思考,要进行烧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快速思维模式就足以应对,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会启动我们的深度思考。阅读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乌卡社会、变化莫测的社会、不确定社会,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确定性。我们在AI 、在人工电脑方面,人脑要被机器替代了,那我们怎么保留我们思维的活跃和有效性。我们又处在一种碎片化的浅阅读的状态。那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思维的这种习惯?

我很主张读原著。从小到大,我读了至少一万本书。每本书我都是要记笔记的,我在阅读过的书里面我都有印记。有些是划在书上,有些记在纸上或者本子上,我的阅读笔记至少有一百本。当然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习惯。现在很多人用听书代替看书,虽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品读原著。另外,我主张孩子要自己选择选择阅读书目,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尝试深度阅读。

如何提高儿童的有效阅读的能力?

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持久度通常无法集中,很多字都不认识。

这时候怎么阅读呢?家长不妨选择一些绘本或者情节比较简单,故事比较短的,有意义的故事书,由家长讲故事的方式来读给孩子听。通过父母讲故事来刺激孩子的大脑,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等孩子稍大一点,亲子阅读可以进入点读模式。

选择书籍图文并茂,有少量的文字。那么家长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点着某一个字,大声朗读,孩子跟着。这也是非常有效的。

我身边有很多年轻的父母,他告诉我,孩子就是从小这样。他每天实际上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大概每天就是半小时。坚持几年以后,孩子既能讲故事,又能识字。

再大一点,孩子进入小学后,此时的亲子阅读就渐渐过渡为由父母引导变成了儿童自我选择。

这时候我建议父母常带孩子到图书馆。

我在暑假里,有空就带孩子到图书馆,让他自己去找书。有些男孩喜欢天文,有些喜欢物理,有些喜欢军事,让孩子自由选择。也许他读了一阵子放弃了,或是发现新的兴趣。不要紧,就让孩子不断地试错,直到他找到了真正的兴趣点。

而当孩子独立阅读时,家长不要在旁边看电视、打电话、玩游戏。父母要做的就是在边上默默地陪伴,孩子阅读,你也看书,或者你做你的工作。那么这时候孩子他的阅读的兴趣也好,他的心情也好,会非常平稳,人也非常安静,因为家里整个的氛围都在读书。

我在做科研中发现,凡是家庭充满书香气味的,孩子的阅读稳定性就高,专注力也强、适应力会很强,他的效率也很高。

如何训练孩子阅读和思维的鲁棒性问题?

鲁棒性实际上是一个工程词汇,就是做任何事,他稳定专注,又灵活又适应,各种干扰都打不垮,压不倒他,有学习的动力,很强的意志。

我觉得在乌卡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在手机干扰的时代,对孩子的思维的干扰影响,培养孩子思维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孩子为什么功课完成不好啊,就是他的心思被对各种信息诱惑。所以从小要在阅读上培养他的心情的稳定和学习的良好习惯。

当然,在鼓励孩子学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做笔记的习惯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掌握节奏的停顿。

因为大家知道现在这个多任务、多界面的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很难保持一个小时。我自己因为长期做科研的,我写作写了好多书,工作也最多一两个小时。我要停顿,喝一杯咖啡,做些运动,给大脑放空,然后再继续。

你可想而知的,现在孩子到了那个义务教育学学段,他要上课,一天六到八小时,回来你也不让他放松了,然后就继续做功课,然后阅读……二十四小时里,除了睡觉以外,就是让他阅读做功课,就是按在他的桌子面前,那个其实是非常不人道的。

所以要掌握适当的停顿,以减轻儿童对学习的倦怠感。

我们课程为什么设计是四十分钟一节课有十分钟的休息,这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学习,休息,再学习,再停顿。

特别是当孩子完成一个难度过大的学习任务的时候,他心里往往会有拖延症。他觉得这个事情难度很大,他会有某种畏惧感,甚至下意识地逃避抗拒。

番茄钟是一个不错的时间管理法。把学习任务切割为二十分钟,这是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然后二十分钟以后休息五分钟到十分钟,再二十分。

这样的切割实际上是疲劳、紧张、休息放松以后再启动,深度学习和浅阅读这个切换之间是要有个放松的。所以让他适当地放松一下,停顿一下,这个反而有利于他的思维和学习。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思维类型的青少年儿童应采纳或者取纳不同的多元的阅读和学习的方法。

亲子阅读是讲故事开始到共读,然后到他个人选择最后他独立阅读。这个阶段的过渡有一个衔接,既不能搞错,又不能超前。

这样的训练,按部就班的,我觉得这个孩子的思考的阅读的连续性,由易到难啊,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由伴读到独立式阅读,这是一个链条。

甚至有人告诉我,他的经验就是,孩子在三岁到五岁之间,字认识不多,他去训练他混合阅读和图像阅读。孩子自己阅读的时候,选布袋书,就是他撕不烂的这些书。特别是对这个年龄段,他要看不懂就撕啊弄啊,这个动作实际上也是动作时代到空间时代的表征。他一边玩一边读,也是对他有帮助的。因为他的心智没有发育成熟,他的记忆力他注意力只有十分钟,那么书就成了一个玩伴,慢慢书成为一个非常亲密的离不开的一个朋友,这也是一个办法。

孩子再大一点,稳定性独立比较强的时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就会更自然地过渡到这样一个阶段。

所以共读只是一种形式。

两三岁的孩子,你不要着急,他手眼的协调也没有完全成熟,这时候图片他可以,但是你要他认文字,他跟不上。

有些家长很着急,不要说阅读了,有时候马上要训练他写字了。他手指的肌肉都没发育完整,大人要让他抓笔。很多孩子抓笔是一把抓的。大人因为比较着急,让他写字。他心智还不成熟,抓笔的力气都没有,然后方向感空间概念都没有,所以“手拉手”写成“毛拉毛”,六写成九。因为他的思维模式还没进化到可以识别空间,可以识别方向,可以有肌肉来自由运用手里的工具。所以大人不能太着急。

儿童的大脑很有意思,他的记忆在这个阶段有时候比大人还快,但是遗忘也比大人快,因为他没有建构他的知识的心理概念。记忆力很强,你叫他记四十个单词,甚至很多英语他都可以记住,但是不训练,马上又忘记。

这叫儿童大脑的特点,所以要重复。要经常重复多次,带领孩子的发音,他的齿音,他的图像和文字的声音的匹配。

到了四五岁,他可以不完全依赖于图片,人物的情节、文字可以增加一点,故事内容也可以更加丰富和曲折。对一些比较陌生的历史人物故事,他会有新鲜感。

所以父母在陪读过程也不照本宣科,可以看图说故事,讲完以后让孩子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是锻炼孩子阅读和知识的内化过程。

甚至还可以问一些简单问题,来训练他说话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费曼的学习方法认为,知识的运用一定要强调输出的重要性,比输入更重要。因为你以输入为主,输入又被他有遗忘,既然巩固不了,那么让他重复,让他朗读,甚至让他讲故事,当着家里的所有大人让他复述故事演讲,这对孩子阅读的质量,未来的学习的思考量和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

所以我鼓励大人,让孩子将他熟悉的故事,你讲给他的故事复述给大人听。一方面看他对知识的吸收力,另一方面培养他的表达能力。

可能孩子一开始他的词汇不连贯,只能用这些词汇,等他这样长大一点,你跟他读的书广泛了以后,他可能会大声朗读了。他的普通话,他的发音也标准。

然后再大一点,学会演讲,演讲就是完全知识建构以后的自己的东西的输出。

当然谈到阅读,我这一代人主要是以纸质阅读为主。现在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杨老师我现在电子书怎么办?我电脑阅读怎么办啊?当然这个也是多样化,我只是说至少在当代社会,在乌卡和人工智能时代,在手机时代,书本的阅读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书本阅读过程中,我主张让孩子不断地锻炼记笔记。他看书几万字、甚至更多的字,他能够梳理出笔记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对他的思维是一种训练。

当然还有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思维和记忆的方式。比如说有些是视觉型的,有些是听觉型的。他听书他记忆好,有些看书他记忆好。

像我就属于是视觉性的,所以我归纳能力很强,我可以通过信息雷达图,现在你们叫思维导图,我可以把几百页的书用一两页的思维导图把它结构全部掌握了。

所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思维风格,我们来慢慢发现,培养孩子从小的阅读习惯。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父母要走在前面。父母在亲子阅读方面,下的功夫越多,对未来孩子的思维风格和心智承受模式越有效。

杨雄,社会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青少年研究学会首席专家,上海市教委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