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十四节气 | 大暑,吃黄皮,送大暑船

2022-07-23 0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蒋瞰

大暑还没到,今年多地就已出现罕见且连续的超40度高温。天热,食欲寡淡,《黄帝内经》对于大暑节气的饮食指导是:吃得少补气,吃得多伤气,味淡补气,味厚伤气。

我有位关注节气、物候食养的博主朋友花小要,每年大暑前,她都会在个人公众号“72物候元气生活”推送一款简单的消暑饮品:黄皮水。

这种黄皮水做法非常简单,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只要把一种叫黄皮的果子一个个捏破,连皮带核,加冰糖,开水冲,静等放凉就好,她笑说这种冰镇黄皮水“胜乌梅汤八百条街”。

黄皮是一种水果,被广东人称为“最正气的水果”。在两广和海南一带,常见的黄皮成熟上市时间与荔枝相近,都在大暑前后,但地位似乎难比荔枝,相关的诗词也很少,只有明代诗人董传策的《噉黄皮果》:碧树历历金弹垂,膏凝甘露嚼来奇。木奴秋色珍如许,那似香飘褥暑枝。

黄皮 河流 图

广东潮汕人河流这么解释为什么黄皮没能进入古代贵族圈,也没有大佬给它写故事的原因——还没成熟的黄皮口感偏酸,受众小;一旦成熟后,皮薄糖分聚集,又变得不耐运输。要么冷链加冰,但是冰蒸发带来的那点水份会导致破皮,一破皮,黄皮迅速氧化变质不能食用。

广东郁南县,路灯是黄皮形状。河流 图

广东云浮有个小县城——郁南,想要把黄皮打造成地区名片。这里连路灯都是黄皮形状的,郁南的无核黄皮(在广东省)非常有名。

而同时,黄皮的种植面积相对少,还不够两广人自己吃,说起来是一个“投入产出比不那么优秀的果树”。

“价格不稳定,又耗肥,也不太好外销,种那么多做什么呢,还不如种荔枝!”河流虽是这么说,但在三年前,他还是在茂名高中承包了一块果园,用来种黄皮。

关于种植,花小要告诉我一般种荔枝的地方都有黄皮,有些老小区里也能发现黄皮树。不知道是不是民谚说的“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中的仙人草,但说这种仙人草有着淡淡甜味的草,能清热解暑,仿佛又与黄皮不同。

黄皮的香味,更似樟树,比之又多一点辛辣和不羁。

黄皮开花结果都会受气候影响,耐肥怕水。今年花期的时候气候适宜,和往年相比属于丰收,但成熟期经历了台风大雨,又导致减收。

河流介绍,黄皮大年的时候一般收购价是4-6元/斤,小年是8-13元/斤,商超、菜市场、路边摊、果园附近都有销售,零售价一般比收购价贵出3-5元/斤。这个价格,几十年没怎么大变过。

盛夏,提篮叫卖黄皮果的妇人络绎不绝,和江南人叫卖栀子花茉莉花一样,她们喊着“黄皮,黄皮,新鲜的黄皮。”但黄皮这名字,总觉得如“阿猫阿狗”一般不讲究。不过也对,名字越贱,越好养活。

黄皮全身都是宝,《食疗本草》谓其:“止渴,益气,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气”,可见,对于大暑前后因为天气炎热而造成的食欲不振很有帮助。

黄皮果对于两广人民来说,是夏的代表食物,从微微变黄就开始摘来吃一直到大暑期间“狂摘狂吃”。

除了上面说到的黄皮水,妈妈们会摘来做黄皮干、黄皮酱,还可以来入菜煲汤。

黄皮排骨汤是很多广东人的心头好。广东大厨也很擅长用黄皮入菜,比如黄皮花胶焖猪手。做成冷饮也很好,老盐黄皮水、黄皮绵绵冰、黄皮柠檬水,酷暑没有胃口的时候来一杯,开胃生津。

黄皮树花 河流 图

花小要还特别提醒我,黄皮树叶可以拿来和柚子叶一起组成大湾区的祛邪二宝。民间流传“没有人能阻止一个广东人用黄皮柚子叶洗澡”。我们常在香港老片子里有能看到,晦气或是运气不好的时候,必定会洗个黄皮柚子叶澡,富贵好运来。产妇坐月子、过年前除夕当晚都要洗。很简单,无非就是将黄皮叶煮开了擦身或泡浴。而盛夏,尤其是三伏天,更是泡澡化湿祛风的最佳时节,不少人相信“冬病夏治”。

大暑这天,无论多热,浙江台州椒江雷打不动要举行“送大暑船”仪式,尤其在葭沚一带,已延续百余年。去年,该项民俗活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大暑船,一般过完年就由当地人开始纯手工制作。大小不一,有些接近真的商船,有些会按照比例缩小。船身上有彩绘,一般是《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船尾底部的舱室里也有缩小版的起居室、沙发、衣柜、餐桌等。舱内载有猪、羊、鸡、鱼、虾、米、酒等食品,水缸、缸灶、火刀、火石、桌、椅、床、榻、枕头、棉被等船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备有刀、矛、枪、炮等自卫武器。唯米俱用小袋,每袋一升,为千家万户所施。

大暑当天正午时分,送大暑船活动正式开始。从五圣庙出发,壮汉鸣锣开道,舞龙、闹湖船、鼓亭吹打、虾兵蟹将等紧跟大暑船后,队伍经过葭沚主要街道,最后抵达江边。沿途,乐善好施的百姓会准备消夏食品,银耳汤、矿泉水、冰棍等,赠与巡行队伍和路人。

浙江台州椒江的“送大暑船”仪式

此时,大暑船停放江边,一番庄严的祭拜仪式后,由一艘渔轮拖到椒江出海口,数十名鼓乐手登上另一艘护送船,将大暑船拖行至椒江海域外。解开拖绳,将其点燃,大暑船在海上自行焚烧,直至消失在大海中。

此时,整个“送大暑船”的仪式结束。

这项活动起源于清同治年间,传说葭沚一带常有病疫流行,以大暑节前后为甚。士人以为五圣所致(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位,均系凶神),于是在葭沚江边建有五圣庙,乡人有病向五圣祈祷,许以心愿,祈求驱病消灾,事后以猪羊等供奉还愿。

葭沚地处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保一方平安,便决定在大暑节气这天,集体供奉五圣,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以表虔诚之心。

而我们今天在谈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以身相传,将文化链得以延续,才算是真正“活”的文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