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未老肉已衰,老来瘦真的好吗?

陈玲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
2017-12-16 07:22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俗话说“人老腿先衰”,上了年纪,人常常会感觉腿脚乏力,走路不利索,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是骨质疏松等骨骼衰老问题,其实并非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腿部肌肉减少引起的。

肌肉,尤其是腿部等核心肌群是维持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身体功能、保障个人生活品质的关键储备,肌肉的萎缩与减少是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非常容易引起骨折、跌倒等问题。肌肉减少的医学术语叫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一种逐渐发展的全身骨骼肌丢失、肌力下降的综合征,它无声无息却深藏隐患,可能导致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死亡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

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据统计,在60-70岁的老龄人口中,肌少症的患病率为5%~13%;在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中,其患病率则高达11%~50%,且研究显示男性的患病率要高于女性。

肌少症不仅只见于老年人,其实从青年岁月起就悄然埋伏。研究显示人类的骨骼肌量在20-90岁之间大约减少了50%,肌肉力量50岁以后每十年下降约15%,70岁以后大约每十年下降30%,真可谓是“人未老肉已衰”。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老年人因为肌少症的困扰而导致站立困难、步履蹒跚、跌倒骨折、身体虚弱等不良后果。

罪魁祸首是时间

那么肌少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罪魁祸首是岁月、是时间。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是自然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加,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各种激素如生长激素、雄激素等水平下降,人体的各项炎症因子增加,运动神经元的退化等改变都会导致骨骼肌的萎缩与丢失。如果在青年壮时期缺乏锻炼,肌肉的总储备量不足,中老年后肌肉减少的速度则会更快。

除此之外,体重过轻(体重指数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18.5kg/m2为低体重),肥胖,营养不良,食物中蛋白质摄入不足,体力活动减少,患有糖尿病、慢性肺病、骨关节炎、脑卒中、慢性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导致人体的蛋白质合成不足、消耗增多,促进肌少症的发生。

步行自我检测

如何筛查肌少症?除了到医院进行特定的检查,例如双能X线扫描或者CT、磁共振等准确测量人体的肌肉与脂肪含量。中老年人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自测,测量步行速度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可以用计步器或手机软件测定按平时速度行走6-20米所花的时间,然后计算出每秒的步速,如果常规步速小于0.8米/秒,则需警惕“肌少症”。

吃和运动才是硬道理

如何预防和治疗肌少症?吃和运动才是硬道理,而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过去人们都认为千金难买老来瘦是老年健康的体现,有些老年人片面追求“老来瘦”而刻意素食,尽量少吃肉,甚至干脆不吃肉,殊不知这么做却矫枉过正了,肉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而老年人胃肠道的吸收能力减退,需要的蛋白质量可能比年轻人还要高。大量研究显示提高老年人蛋白质的摄入量能够增加肌肉量。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推荐每日每公斤体重的总蛋白摄入量为1.0-1.5g,以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为主,并均衡分配至一日三餐中。以50公斤的老年人为例,每日食谱可以安排为:

主食300g

牛奶250g

鸡蛋1个

瘦肉50g或鱼100g

豆腐100g

新鲜蔬菜300~350g

水果250g

如果换算成单种食物,相当于每天可以吃670g~1公斤大米,或600~925g豆腐,或240~370g牛肉/瘦猪肉,或390~590g鸡蛋,或1.6公斤鲜牛奶。

此外在蛋白质补充的基础上,应适当补充多种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硒等的膳食补充剂,增加深色蔬菜和水果以及豆类等富含抗氧化营养素食物的摄入。

除了增加蛋白质摄入以外,运动也至关重要的。研究显示,抗阻运动如坐位抬腿、原地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能有效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功能并延缓肌少症的发生。

专家建议肌少症患者在营养补充的基础上每天进行累计40~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其中抗阻运动20~30分钟,每周≥3天。研究显示抗阻运动对于具备活动能力的中老年人是安全的。

目前关于肌少症的药物治疗还处于研究阶段,其中维生素D是像神一样存在的药物,既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又是目前肌少症治疗的推荐用药。现已有相对充分的证据显示低维生素D水平与肌少症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专家推荐对所有诊断为肌少症的患者进行血维生素D的检测,并且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800IU,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衰老不可避免,每个人都终需面对。纵然岁月无情,我们也应积极应对,补充充足的营养,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肌肉储备量,让岁月的脚步放缓。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