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云人物 | 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从亢慕义斋走出的“云南三王”(四)

2022-07-18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大江南北播火种

1922年3月,家境困难的王复生休学一年,经北大同学杨钟健介绍,到陕西华县咸林中学任教。他改革教学内容,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介绍《先驱》等党的刊物,受到学生广泛欢迎。面容苍白、身形消瘦、文雅温和的王复生,永远留在了学生关中哲的记忆中:

王复生

先师性情文静,举止文雅,待人彬彬有礼。常在课余后带领我们在种满果木菜蔬的校园里散步述谈……给我们讲社会科学,用一些当时的具体事例,说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先师的生活十分俭朴,每月薪金只有40元,除过自用的之外,还要负担二弟、三弟在北京的费用。就在这样的艰苦情况下,先师知我家境贫寒,常把他仅有的一点微薄的薪金给我一些,以助我完成学业。我知道他的困难情况和负担,但是如果不接受,会使他不安,为不拂先师对我的厚爱,每次我都是含着热泪接受先师的馈赠。

1923年春,京汉铁路二七惨案的消息传来,王复生发动全校师生召开大会,悼念死难烈士,声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并在县城举行示威游行。不久,他与赤水职业小学校长、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王尚德取得联系,共同成立青年励志社。在王复生、王尚德等领导下,咸林中学和赤水职业小学的进步师生阅读进步刊物,组织讲演团到乡镇宣传。这些活动,成为陕东革命力量开始联合战斗的标志,为此后渭南、华县地区建立党组织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20世纪初的华县咸林中学,王复生曾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3年7月,王复生回北大复学。王德三接替哥哥去咸林中学任教。两兄弟在京读书期间相互接济,经济来源主要是两人轮流任教所得。王复生回北大时,带着咸林中学应届毕业的进步学生潘自力、关中哲一起回京,并为他们安排住宿和补习,介绍他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将他们托付给邓中夏、刘天章,使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德三在咸林中学展现出杰出的组织才能,巩固和发展了哥哥成立的青年励志社,使之成为陕西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之一。1924年夏,他被李大钊派到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协助李子洲在陕北建立党团组织。1925年春,陕北第一个党支部即中共绥德四师支部成立。7月,王德三回北大复学。9月,王复生又到陕北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任教,1926年春回京。1922年至1926年,兄弟两人轮流赴陕任教,为陕北早期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绥德师范学校(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今为绥德实验中学校址

1926年春夏,“云南三王”先后南下广州参加国民革命。王复生后被派往云南、东北开展活动。他帮助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解决粮食和武器供应问题,利用社会职务开展抗日活动,1936年6月不幸被捕。日本宪兵队施以酷刑,他仍严守党的机密,最终英勇就义。

王德三

王德三先在黄埔军校任第四期政治教官,发展党的骨干,后被派回云南,任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第一任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中坚持开展工作。1930年年底被捕壮烈牺牲。王有德先在黄埔军校任第五期编译官,后任陈铭枢部营长、19路军团长、78师参谋处处长。1932年年初因劳累过度病逝于淞沪抗战前线,以身殉国。

王有德

从亢慕义斋走出的3位云南学子,他们信仰如铁,把革命火种撒向大江南北,短暂灿烂的人生,犹如闪电,留下了划破暗夜的璀璨光华。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楼风云人物》,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第178—185页)

原标题:《风云人物 | 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从亢慕义斋走出的“云南三王”(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