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去上博“塔拉萨”展看什么?
“塔拉萨”是什么意思?希腊现当代艺术如何从古代文物中汲取灵感?怎样不必远途跋涉,却能真实感受贯穿希腊今昔的精神气质?希腊与中国,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如何在上海博物馆对话互鉴?
7月19日,“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在上博面向公众开放,希腊驻上海总领事孔尼舸先生(Vasileios Koniakos)以及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公共外交处领事海伦·穆萨琪女士(Eleni Moutsaki)带着读者“穿越”去湛蓝的爱琴海边,沉浸式体验希腊艺术。
展览现场
语言与情感
大海、旅程、流动、生命……这是希腊领事们眼中“塔拉萨”展览的关键词。
视觉、语言与情感在此中交融。这些词语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又会激荡起怎样的情绪?
问:展览标题中的“塔拉萨”是什么意思?它在希腊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含义?
孔尼舸:“Thalassa”就是希腊语中的大海。在我看来,它大概是最美妙的希腊词汇了。更令人赞叹的是,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几千年以来,这个古老词汇的发音基本没有太多变化。如今这个词汇也在获得更多的国际传播度和认可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例如法国,塔拉萨就是指海洋。这个词汇正在逐渐变得国际化。
问:如果让您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本次展览,您会用什么?
孔尼舸:第一个词,我想是 Journey(旅程) 。当看到这些海与海景,船只与港口,它们就是很容易引起你的好奇心,使你由衷地生发出一种想要探索的欲望,想去看一看海的那头是什么。所以,关于这次展览我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Journey(旅程)。
第二个词,是 Motion (流动) 。因为这里的水永远生生不息,潺潺流动。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第三个词,是 Life (生命) 。是的,永不停歇的航行,就像是不息的生命。你永远在不断前行,不断去发现新事物。
问:在这次展览中,最能让您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是哪一件?
孔尼舸:这次展览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从古迹文物到现当代艺术作品,既有传统的架上绘画,也有摄影、视频艺术,还有一件利用人工智能创建的作品。其实我自己也还在展览中不断探索,但有一件作品令我震撼,它就是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Yannis Maniatakos)的《静谧海底》。这件作品的特别之处也在于光的表现。它应该展现的是海床处的景象,所以你可以观察到从较浅处的光线到更深处的深蓝。因为我是一名潜水爱好者,所以这幅画面对于经常潜水的我来说非常亲切。深海,以及这抹深蓝,真的非常适合夏日观看。
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静谧海底》,2001年,布面油画 (水下彩绘),67x95厘米,私人收藏
海伦·穆萨琪:这个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康斯坦丁诺斯·沃拉纳基斯(Konstantinos Volanakis) 的系列作品。他是典型的以风景画著称的希腊画家,其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海洋元素。作为一名希腊人,当我们想到自己时,就会立刻联想到海洋。“Thalassa”海洋,也是希腊生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本次展览中我们想向中国观众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
康斯坦丁诺斯·沃拉纳基斯 (1837-1907),《从比雷埃夫斯驶向蒂诺斯岛》,布面油画
64x52厘米,私人收藏
从时间里走来
古希腊之外的希腊,是什么模样?用艺术的方式,回望希腊古代至二十世纪的传统与知识。
从时间里走来,贯穿这海洋文明的今昔。
问:这次展览以视觉语言呈现了希腊的历史和文化,主要分为古代和现当代两个部分。您认为古希腊艺术和现当代希腊艺术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又在哪些方面是延续的呢?
海伦·穆萨琪:在我看来,这个展览中的每件作品都表现了希腊文化与历史的相互影响,因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留下重要的艺术产物,艺术创作的灵感也来源于历史。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看到艺术背后的故事,从古希腊开始到现当代希腊。
中国的观众也许对古希腊和古希腊神话比较熟悉,但是对现当代的希腊艺术了解甚少。首先,我必须说古希腊很多时候是现代希腊艺术的灵感来源,比如本次展览中的《塞壬—奥德修斯》这幅作品,艺术家的灵感就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件陶瓶上演绎的神话故事,这个陶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扬尼斯·盖蒂斯,《塞壬—奥德修斯》,1980年,布面油画,150x195.5厘米,国家美术馆-亚历山德罗斯·苏索斯博物馆藏
艺术家灵感来源的古希腊陶瓶,现藏大英博物馆。@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再比如说,本次展览中也有作品展出的艺术家康斯坦丁诺斯·沃拉纳基斯(Konstantinos Volanakis),他的系列作品很多都受到希腊独立战争的影响和启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机会向中国观众不仅仅展示传统油画作品,在这次展览中,还会呈现给观众使用各种技术和媒介制作的作品。
康斯坦丁诺斯·沃拉纳基斯 (1885-1896),《海景》,布面油画,65x113厘米,希腊银行艺术典藏
问:由于疫情原因,非常遗憾原计划的十二件古希腊文物无法来到上海。但我们仍有五件古希腊文物展品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呈现。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它们呢?
海伦·穆萨琪:本次展览有五件古希腊文物,虽然是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呈现,但这五件展品绝对是最漂亮的。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骑海豚的青年》。在希腊神话中,关于人与海豚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他的盾牌上雕刻了一只海豚,因为这只海豚拯救了他在海中遇险的儿子。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也是本次展览想表达的观点之一。
骑海豚的青年,公元前475-前450年,青铜,高7.5 厘米,长10.5 厘米,雅典卫城出土,雅典卫城博物馆藏
从海洋出发
希腊大陆及诸多的群岛孕育在海洋之中。在这里,有静谧的小城,也有繁忙的港口。陌生却又熟悉。
从海洋出发,可以抵达另一片古老的大陆……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在此对话。
问:本次展览中有不少描绘希腊风景的作品,有海洋,有岛屿,有港口。中国观众们可能并不熟悉这些地名或坐标。哪几处地方或风景是您最想介绍给中国观众的?
海伦·穆萨琪: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Konstantinos Maleas)的油画作品《莫奈姆瓦夏》,是这次展览中我最喜欢的展品之一。作品描绘了一个中世纪建立的城市莫奈姆瓦夏(Monemvasia),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海岸的一个小半岛。从传统的建筑元素、使用的材料、房屋的设计,甚至位于画面左边的石烤箱可以看出这是非常典型的希腊建筑。近处的房屋和不远处的蓝色海洋互相呼应。岩石、海洋、阳光等都展示出了典型的希腊风光,因为大海的地位在希腊人的心中是不可取代的。
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莫奈姆瓦夏(莫奈姆瓦夏的房屋)》,纸板油画,50x57.5厘米,希腊银行艺术典藏
还有两件关于港口的展品,他们描绘了希腊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口,它也是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之一。这两幅作品仅相隔4年,但是港口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筑物、道路、蒸汽船、有轨电车等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了比雷埃夫斯港口发展的速度。
迈克尔·阿克塞洛斯,《比雷埃夫斯》,1934年,布面油画,希腊银行艺术典藏
斯特拉提斯·阿西奥蒂斯,《在比雷埃夫斯港口》,1938年,布面油画,比雷埃夫斯市立美术馆藏
问:希腊属于海洋文明,而中国是大陆文明。您如何看待两种文明的差异与连接?
孔尼舸:这当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我们有很仔细地挑选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便贴合中国观众,让他们在其中看到共性。例如,本次展览中有古代的青铜器(以全息投影虚拟呈现)。中国古代也有非常伟大的青铜文化,但是你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差异。比如说,这次展出的希腊青铜器,一件波塞冬的青铜像,另有一件骑海豚的青年像,神或是人的题材多。我想这是与中国不同之处,中国的青铜文化更关注礼器,更多关于形制的思考。所以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两个国家文明的不同之处。
左:波塞冬像,公元2世纪,青铜,雅典安贝罗基彼地区出土,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右:秦公鼎,春秋早期(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青铜,上海博物馆藏
两个文明也都有陶瓷器。陶瓷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也既看到共性也发现差异。例如,中国更注重上釉技术,而希腊更关注陶器之上的手绘。但是,我想再次强调,这两个东西方的伟大文明,它们有非常多的共性——它们都共享对陶器,对青铜的热爱。本次展览提供了观察这个问题绝佳的视角。
左:阿提卡红绘带盖盒,公元前470-前460年,陶土,高12.5厘米,口径8.8厘米,盖径13.5厘米,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右:越窑青釉“大中元年”铭划花执壶,唐(618-907年),高27厘米,口径10.3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艺术与生活
以展览的方式,如此亲近地去感受和了解希腊精神和文化。
希望在酷暑中为大家带去清凉与舒畅,还有那自由航行、不畏艰难、探索新事物的快乐。
问:在这次展览中,您最想介绍给中国观众哪一位艺术家?
孔尼舸:实际上我们碰巧就在我最喜欢的这幅作品面前。虽然尺幅很小,但它在我看来非常重要。这是一件希腊印象派画家米卡利斯·埃科诺穆(Michalis Economou)的作品。埃科诺穆因为对光的驾驭能力而在希腊闻名。在这幅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水面上粼粼的波光。在我看来这件作品是非常美丽的艺术家代表作。画面色彩明亮,线条却很简洁,海洋中还有一些看似随意的红色。稍微隔点距离观看,你就会明白艺术家所描绘的场景。这件作品其实也非常典型地展现了希腊人是如何理解并感知艺术的——必须简洁,或者说,少即是多。同样,我们应注意这是一件完成于20世纪初的作品,在那个年代它是相当前卫的。艺术家其实有着饱受苦难的一生,他有着心理疾病的困扰,不得不被送往了收容机构。但大概天才都多磨难吧。没错,这就是我在这个展览中最喜欢的一幅作品。
米卡利斯·埃科诺穆 (1884-1933),《海边小屋》,油画,30x30厘米,拉里萨市立美术馆-G.I.卡西格拉斯博物馆藏
问:漫步展厅,在观看本次展览时,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与希腊有关的文本和其他艺术形式(史诗、戏剧、电影、音乐等),您联想到了什么呢?
孔尼舸:我首先想起的是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本次展览中有一件扬尼斯·盖蒂斯的油画作品《塞壬—奥德修斯》,非常容易让人想起《奥德赛》其中的一章。这一章讲述的故事是:奥德修斯(尤利西斯)被捆绑在桅杆上,这样他既可以听到塞壬的美妙歌声,又不会置自己于险地,成为塞壬的腹中餐。他的船员们则塞住了耳朵,以免受到歌声的蛊惑。
至于电影,我想起了《碧海蓝天》。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但在希腊的阿莫尔戈斯岛(Amorgos)取景。这是一个关于自由潜水,不断挑战的故事。
孔尼舸在展厅中
问:关于这个展览,您还有什么想对中国观众说的吗?
海伦·穆萨琪:我认为这个展览非常适合学生群体来参观。“Thalassa”希腊海洋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主题。展览中的艺术也让我们与那些伟大的文学,如荷马史诗,相遇。艺术和文学形成一种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欢迎家长带孩子们一起来展厅,不仅仅是参观,更多的是把这个展览当做一个愉快的旅程。
孔尼舸:为了促成这次展览,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并克服了重重困难。但我想,这次展览可以被视为一场小小的胜利。这是希腊与中国两国关系的更进一步,同时,对于上海博物馆以及上海这座城市,也将是一次凯旋,我们克服了疫情完成了这一展览,从展览中,我们有机会感受自由航行的感觉,探索新事物的感觉。总之非常欢迎大家来上海博物馆参观、探索“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览。
注:本文转载自上海博物馆微信公号,原标题为《去“塔拉萨”展看什么?希腊驻沪总领事带你一起看“海”》;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