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蔚:世界级滨水空间,从汉堡港口城到上海南外滩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2-07-21 16:11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兼执行总裁吴蔚

在全球各版建筑事务所排行榜中,gmp长年占据着德国建筑事务所的No.1。

从大刀阔斧的增量时代,到城市更新的存量时代,这一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进驻中国的外资建筑事务所,为不胜枚举的城市打造了不胜枚举的名片作品:中国工艺美术馆、亚洲金融大厦、深圳会展中心、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厦门国际银行总部大厦、天津大剧院、珠海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CHAO酒店更新改造、京印国际中心改造……

作为汉堡港口新城的深度参与者,gmp将其在“全球滨水区改造标杆”的研究及实践,应用于上海南外滩滨水区域的规划设计,以“对话式设计”的手法,最终呈现与gmp欧洲实践一衣带水却又独具海派个性的城市空间形式。

2021年,在上海市组织的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座谈会上,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兼执行总裁吴蔚曾指出,在城市风貌保护方面,要认真充分保护“老古董”;要加快对新中国成立后优秀建筑作品的认定和保护工作,认定“新古董”;同时,当代建筑应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杜绝简单复古的“假古董”。

“保留城市记忆、增加城市活力,是城市更新的理想状态。”吴蔚说。

从滨水而建到滨水而新

提到城市更新,汉堡港口新城是一面绕不开的旗帜。

上世纪60年代,集装箱技术诞生并改变了传统的货运模式,这场物流革命波及了全球所有的大型港口城市,包括汉堡港在内的许多以仓储建筑和长岸线为空间特征的欧洲传统散装仓储码头已不适应货运行业的发展需要,伴随新港口崛起,老港口日渐颓败,亟待重生。

1973年,gmp创始人之一玛格提交了《汉堡——滨水而建》研究报告,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普遍看法是,水道就是用来水上运输和排水泄洪的,如果需要,可以把它们填平了,用做建设用地或道路建设。”

玛格却在报告中将汉堡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看作城市最重要的魅力所在,因此,如何将水系归还城市生活、归还市民,重新激活滨水空间,成为汉堡在20世纪后期面临的最首要的城市更新任务。

在吴蔚看来,这份研究报告是一个城市开始寻找水面的起点,为汉堡市规划新城的计划在技术实施层面铺平了道路。

1996年,港口新城方案对外公开的前一年,当时已兼任亚琛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的玛格受到港口建设总指挥委托,制定出港口新城的城市规划及设计导则,包括:采用防洪层(Warften)作为防洪防汛措施;保留仓储城面向桑德托港的南岸空地,桑德托港北部码头用作散步道,保留港口原有的标志性建筑物;优先选择滨水空间建设住宅,缺少吸引力的背面则用作商业用途;为日益增多的邮轮设立游客中转站。

吴蔚告诉记者,最终实施的方案在很多方面都采纳了玛格教授的研究成果,总平面充分尊重了原有空间格局与肌理,保留了大量港湾。其中,城市改造建设过程充分尊重历史风貌,保留老结构的同时植入新建筑,例如由gmp改造设计的港口新城展示厅,利用了废弃的锅炉大楼,改扩建时用钢结构抽象地再现了两个被战火毁坏的标志性的烟囱;同样由gmp设计的基伯斯泰格桥作为防洪桥贯穿历史悠久的仓储城,将规划中的汉堡港口新城防洪高地与防洪墙后面的汉堡老城区连接起来。

玛格教授手绘草图——汉堡港口新城设想

由锅炉房改建的汉堡港口新城展示厅

汉堡仓储城基伯斯泰格桥

被问及港口新城改造的成功之处,吴蔚总结了6点,而这也正是玛格在《汉堡——滨水而建》报告中曾经提出的6条策略:一是发展一个对易北河整个空间的积极主动的规划细要/概念;二是通过利用自身的位置和条件改善提高不发达城区的生活品质;三是建设城区附近的住宅;四是用做服务的河道转变为休闲水域;五是把河道融入内城的生活;六是联系核心城区和港口。

关于第六点,吴蔚进一步解释道:“从位置上讲,港口区和市中心步行只有15分钟,但是从行政管辖上来讲,港口区不归汉堡市管辖而是隶属于汉堡港务局,所以和核心区域之间有篱笆和围墙分割,而玛格在1973年的研究报告中就曾提出设想,打破围墙与藩篱,使港口区和核心区域真正的融合。”

从汉堡港口城到上海南外滩

在《汉堡——滨水而建》中,玛格指出汉堡的城市特征是由港口、河道、湖泊及各种水系空间构成的,失去城市与水系的联系意味着失去了汉堡的场所精神,失去城市个性,退化为一个匿名的现代化城市。在吴蔚看来,因港而兴的上海,同样需要在更新中强调“滨水”这一城市特质。

“欧洲的滨水空间进行系统性的改造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相比那些城市,上海对滨水空间的思考、开发和再利用稍晚了一些,但前者也恰恰为上海提供了很多的有价值范例和经验。”

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2002年,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这条孕育了中国第一个发电厂、第一家造船厂的“生产之江”,开启向“生活之江”的转型。2017年,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对标巴黎左岸的徐汇滨江、从“生活锈带”到“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不同区域、不同底蕴的岸线因地制宜,演进出仪态万方的滨江模式。

在这席蜿蜒45公里的“流动盛宴”中,南外滩具有哪些独特价值和意义?吴蔚表示:“北连昔日的水上门户十六铺码头区域,坐拥老码头、董家渡渡口的南外滩,记载着上海因港而兴的前尘,是连接北侧世界著名的上海外滩和十六铺渡轮码头以及南侧世博地块的重要节点。”

gmp上海南外滩滨水岸线

gmp上海南外滩滨水岸线防汛墙

基于这些认知,在与WES魏斯景观建筑事务所合作完成全长2.2公里的南外滩段滨水空间设计时,gmp将外滩视作黄浦江岸线的亮点及最公共的空间,而将南外滩定位为相对私密的、周边居民的会客厅,在具体实施中采取了五大策略:城市记忆与肌理的尊重与延续,对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与激活,赋予滨水空间休闲功能、实现全民可达性,防汛墙的设计强调亲水性,以及整体规划上将滨水空间与城市进行有机联系。 

尊重城市肌理,延续城市记忆

由于行人和货物都需要一条天然快捷的运输通道,世界上大部分港口城市都有着相似的鱼骨状历史街道结构,作为与老城厢距离最近的一段滨江岸线,港口和上海老城厢之间小尺度平行街道织成的网络是南外滩区域的独有特色,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和底色,也是构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玛格教授在《汉堡——滨水而建》中曾提出“主干道交通与水道垂直设置”的规划原则,因此,在南外滩滨江岸线公共空间方案设计时,gmp对垂直于外马路的、并由于黄浦江弯曲而形成的放射状的巷子进行了发掘和梳理,在城市空间设计上提出了重构原有巷子空间的概念,恢复历史城市肌理。

“从gmp所有南外滩区域城市设计项目的总图中,都可看出,新建筑的布局和组成方式均延续了旧有的城市及建筑肌理,即垂直岸线排布,以一定的尺度划分体量并形成巷道空间。新总图往往延续了道路、建筑和相邻空间的历史结构,同时还强化了竖向尺度的线性肌理。”

不仅如此,吴蔚指出,在黄浦江滨江一线、与外滩万国建筑群亲密衔接的外滩SOHO项目,gmp同样对周边的城市肌理进行了分析,采用薄板式体块叠加形成六座建筑组合的方案,以纯几何的组成关系使得建筑的体量和周边建筑形成一种恰当并协调的关系,建筑之间沿垂直外滩方向形成狭长的广场、小径,打通了外滩水岸与内城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了越过黄浦江、直达浦东新区的贯穿视野。

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与激活

有着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上海第一家行业会馆的南外滩,记录着开埠前“一城烟火半东南”的繁华气象。在2021年的南浦地块城市设计竞赛中,gmp提出了“新旧互惠,利用历史建筑作为商业助推器”的设计主旨,吴蔚指出,这一策略与1980年代汉堡“易北河的珍珠项链”遥相呼应,事实上,很多港口城市更新案例都一再证明,保护旧建筑、植入新建筑,是激活旧城的灵药。

“在南浦地块的城市设计中,gmp保留了放射状的街道空间,历史建筑被置于更为开放的环境中,与新引入的记忆公园、南市市集广场、动力文化广场融为一体。市民工作生活将以历史保护建筑为轴,围绕中心广场展开。四组历史保护建筑分别在南北侧与滨江侧,成为具有历史风貌辨识度的门户,并赋予信息服务站、餐厅、健身、会议、展览、秀场等功能使命。gmp特别对地块内的历史风貌建筑(如沪南慈善会旧址、新昌仓库、上海动力机场旧址等)进行研究,将之分为原址保留、保留具有风貌特征的构件及铭牌保护三种处理方式,并逐个提出保护策略。”

吴蔚认为,保护建筑遗产不应仅仅是保护个别建筑物突出的建筑品质,还要延续空间特征、基本结构和场所精神,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

浦江之上的波浪形“阳台”

通过gmp之手,这片昔日以生产、轮渡功能为主的区域被赋予休闲功能,通过滨水岸线的设计将水岸西侧老城厢的城市空间肌理延伸至江边。在滨水空间打造方面,一凸一凹的波浪形岸线是设计亮点:在强调滨水主题的同时,通过曲线有效“延伸”了岸线,波浪形设计跟旧城墙的形状也有一些呼应,滨水空间在入口处向江面展开,形成亲水的“阳台”,中间的董家渡正对老城区,是设计的中心点,也是波浪的起点和南北两段的过渡点。

南外滩滨漫步道以前是停船的码头,整体设计以黄浦江为背景,谈到新的滨水空间如何与老城区产生联系,吴蔚借用gmp合伙人玛德琳•唯斯的观点,表示希望漫步道能够与老巷子相连接,不管从哪条小巷子走都能进入漫步道,漫步道的路口处也会安放标志牌,就在这些顶棚边上。

“我们希望漫步道能有多个面对小巷的入口,这些入口连接了街道、小巷,将历史感接入了南外滩。讲讲本地的历史,或者码头停泊的故事,加上一些老照片、旧图片,我们要整合更多的信息,不能失去特色,而要与地方掌故联系起来,与以前的城市空间功能联系起来。”

如何成为世界级滨水空间

在《汉堡——滨水而建》中,玛格教授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城市中水体的可视、可达性。

2021年,《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上海“一江一河”滨水地区将打造成为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级滨水区。

在通往世界级滨水空间的路上,黄浦江两岸还有哪些提升空间?吴蔚认为,首先水质本身的洁净程度还需要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塑造空间的亲水性。

吴蔚理想中的“亲水”是可以伸手触摸到水,而目前,出于安全与防汛考虑,浦江两岸缺少触得到水的岸线。

以gmp打造的南外滩为例,这里水岸空间十分狭小,地势较低,在整片区域里属于洼地,必须加入防汛墙。较之汉堡港口新城可以允许淹水的防洪层,上海的防洪要求更为严格,留给建筑师的发挥空间也更小,gmp构想的玻璃防汛墙在相关部门对安全性的顾虑下被“忍痛割爱”。

“南外滩原有防汛墙平均高度为2.2米,阻碍了从城区到黄浦滨江的视线,造成了城区和滨江空间的分离。在遵守现存防汛墙位置的前提下,开放的入口设置确保了重要区域的视线关系,从市区内看向外马路一侧的防汛墙则由两条绿篱巧妙融合起来。借助跌落的标高,传达一种向水的感觉,平日状态下,台阶成为居民滨江眺望、休憩驻足的休闲平台;汛期状态下,两级平台清楚预警水位高度。”

吴蔚认为,以外滩为例,其整条漫步道都在防汛墙上,这种“人们全程在水面之上散步”的滨水空间亲水性能否进一步提升,亟待专业人士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探索。

黄浦江的珍珠项链

沿着黄浦江两岸的脉络,gmp在进驻中国的20多年时光中打造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位于民生码头旁边的陆家嘴滨江中心采用简洁的建筑语汇,通过贯穿所有建筑的、有序的外露框架来隐喻这个地块在历史上的码头功能;外滩SOHO从建筑立面的比例划分、横竖线条的应用、石材和玻璃相间等方面细心处理当代建筑与整体外滩风貌关系;前滩地标建筑、成功举办了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的东方体育中心,其三角形桁架的所有曲面均沿下部结构框架形成同样的半径,塑造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的建筑形象;位于陆家嘴滨江的万向大厦、保利广场、海航大厦……

外滩SOHO沿黄浦江

这条沿江逶迤的“珍珠项链”,很容易让人想起gmp在德国总部打造的“易北河的珍珠项链”——1989年,汉堡市规划局局长考萨克(Egbert Kossak)组织召开了多轮方案设计竞赛,开展了沿岸许多单体建筑的更新改造,考萨克认为,与哥本哈根港的“宏伟项目”相似,汉堡的滨水区域也需要地标性公共建筑来激活社会功能与公共空间。

与“易北河的珍珠项链”遥相呼应,以地标性公共建筑来激活滨水空间,同样体现在黄浦江由生产岸线释放为生活岸线的进程中,如外滩金融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浦东美术馆、艺仓美术馆等,站在建筑师的角度,吴蔚个人推崇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船厂1862和油罐艺术中心三个滨水改造项目。

“柳亦春担纲设计的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加装外挂的玻璃电扶梯很自然,达到了新旧共生的境界;李虎担纲设计的油罐艺术中心,通过非常简单介入的手段,创造出一个全新功能空间,同时充分保留原来油罐的大的封闭式空间效果。”

滨水空间更新不能一味“高大上”

《新民晚报》在“港口新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周年的报道中称之为“欧洲最大城市开发项目”,作为与伦敦金丝雀码头齐名的城市更新标杆,二者在公共性方面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1981年,英国环境部设立了伦敦码头区再开发公司,该公司以开发高档写字楼、商业中心为主,轻视社会性住宅开发,引发了社会贫富阶层分化及对立。改造后的伦敦金丝雀码头充斥玻璃方盒子式的大型公建,脱离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并与市民城市生活相割裂。

“伦敦码头区过于推崇经济效益,新区只服务于某个单一的社会阶层,尽管在国际化发展的方面是成功的,但在社会功能、城市肌理、尺度、建筑语言等方面与旧城区的联系较为薄弱。”

汉堡港口新城的更新建设综合考虑了原有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条件,以及城市新的发展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港口城内还规划了大量住宅,既包括豪华住宅,也有社会普通住宅,甚至难民住宅,希望将社会人群混合到一种理想状态。

吴蔚认为,黄浦江滨水空间的打造也应避免一味的“高大上”,强调市民共建、共享、共治。在南外滩滨水空间,他的团队在靠近外马路的边缘设置了休息座椅,为游客、居民提供了“静静地坐一会儿”的可能性,而他本人也时常在滨江两岸徜徉,背包里装着三明治、啤酒,累了随便坐在长椅上。

暮色四合,波光灯影掠过夜跑、骑行、遛娃的人们,草地上的少年弹起吉他,江风拂面,吹来不知哪一蓬花的清香。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