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太空的莫扎特》:假装自己是儿童电影
《外太空的莫扎特》真的很长,足足136分钟,但如此巨大的篇幅,却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能把电影的内容讲完——一个名叫“莫扎特”的外星人附身一个四不像的玩偶,在它的帮助下,一个叫任小天的地球小孩终于不用整天练琴,探索宇宙去了。
《外太空的莫扎特》海报
这么单薄的故事是怎么能撑足两个多小时的?本片主创设计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戏剧冲突——父子之间的代沟,并配上了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主题:父辈应该尊重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说实话,老套是老套了点,但在这个凡事都要争个头破血流的内卷时代,再重申一下这个常识也没错。
但本片致命的问题就是,就连这么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也没办法用严谨的叙事逻辑把它讲明白。
《外太空的莫扎特》豆瓣评分已跌至4-5分区间
任小天是热爱天文没错,但从整部电影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观众都看不出这位同学除了爱看天文杂志之外,还在天文领域下过多少功夫,有什么成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任小天可是实打实地在重量级的钢琴比赛中得到了冠军,还被世界级钢琴演奏家郎朗点赞。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是没错,但这种情况下,还非要让孩子放弃前途似锦的钢琴,投身充满未知的天文事业,是不是也太过牵强了一点?
更让人感到费解的是,本片莫名其妙地把艺术和科学摆到了对立的位置上。练琴和天文研究,怎么就成了水火不容的关系?主创不会不知道,人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会拉小提琴呢。
《外太空的莫扎特》剧照
让人看不懂的还有本片的设定。外星朋友莫扎特反反复复地强调,在他们的星球上,最有艺术感知力的往往也最有力量。我一直以为,本片是要渲染艺术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一直到电影结束,导演似乎都忘了这茬,任小天还是一转眼就把艺术抛到了脑后。那听了一整场电影的音乐,到底是想说明个啥?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中,陈思诚绝对是商业触觉最敏锐的电影人之一。不管是《唐探》系列还是他监制的《误杀》系列,都准确地击中了观众的兴奋点,一度在口碑和流量上实现双丰收。陈思诚的法宝就是在电影中植入“强概念”——比如,《唐探》里面反差强烈、自带喜剧效果的侦探二人组和《误杀》系列极力渲染的极端情境下的骨肉亲情考验。
但是,“强概念”也有高风险。《误杀2》系列延续了前一部的设定,可未能延续其在商业上的成功,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光顾着煽情导致整个电影的剧情逻辑不通、bug随处可见。说到底,就是导演为了突出电影的“卖点”,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
《外太空的莫扎特》,也适用于这个道理——为了迎合所谓热点(孩子的教育问题),人为地生搬硬造各种桥段,导致剧情在后半段开始崩盘。
《外太空的莫扎特》剧照
其实本片主创的眼光还是很准的,这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儿童电影,如果能够及时奉献一部诚意之作,获得满堂彩的可能并不小。
可惜,本片最缺少的偏偏就是“诚意”。一个外星萌宠+自带矛盾冲突的家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星驰当年的《长江七号》(陈思诚在宣传本片时还真连线了星爷)。只是,要说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倒还不是艺术水准上的高或者低,而是创作过程中的真诚与否。
《外太空的莫扎特》剧照
很多人并不认为《长江七号》是周星驰最出色的电影,但至少有一点,星爷在主题表达上是一以贯之的:主人公虽然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可一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善良、正直,也不会放弃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外太空的莫扎特》更像是主创事先规定好的命题作文,没有了真情实感,剩下的只有商业流水线上的程式化操作——这里加点笑料,那里加点煽情,然后搞定收工。
本片让人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三个孩子乘着“飞船”在北京城上空遨游的画面,别说,还能依稀读出一点斯皮尔伯格《E.T.外星人》的味道。电影也通过外星人之口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台词:地球人很少抬头看。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当中,还有多少人记得儿时的梦想和当初的纯真呢?只是,本片似乎根本没有空闲挖掘这个主题,只顾着商业化的操作了。
《外太空的莫扎特》剧照
最后还得说一句,虽然音乐是电影的关键词,可整部电影放来放去就是《土耳其进行曲》《小星星》和《月亮河》,哦,还有姚晨的《故乡的云》,音乐品味实在比较贫乏。对比同样从儿童题材一路走来的《怪奇物语》,差距是明显的:人家一首《Running Up That Hill》,直接引爆了全网。
我想了想,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情感的差别。《怪奇物语》里小伙伴之间真挚、坚定的友谊,让剧集里的音乐也有了灵魂。而《外太空的莫扎特》,只能假装自己是儿童电影,拼命掩饰背后的成人面孔。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