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华最好玩的导师:会说33种方言,玩成了旷世奇才
原创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在群星璀璨的民国大师里,
赵元任先生也是特别的存在。
他是语言奇才,会讲33种中国方言,
还掌握了英、法、德、日、西班牙多国语言,
因为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
他以跨学科的天才著称,
本科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
又以哲学博士的学位从哈佛大学毕业。
28岁就在清华任教,
33岁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他开设的课程,
横跨数学、物理、音韵学、心理学等等学科。
▲
1 9 1 1 年,赵元任和朋友合伙购买了照相器材,开始了他的拍摄生涯,并用相片记录了自己的一生
更有趣的是,
他同时是一位热衷自拍的摄影大师,
一百多首“流行音乐”的作者,
一生敬重妻子的平权先锋,
喜欢带娃的好爸爸,
还是猫奴……
▲
1938年,一家人在博物馆前留影
▲
1920年,28岁的赵元任回国在清华任教,这是他在教室的自拍,黑板上写着“物理课讲授,摄影师、被摄者为同一人兼差”
在他一生流徙的经历中,
他悉心保留下来了大量照片,
成为了解这位大师、了解历史的重要素材。
他的二女儿赵新那和外孙黄家林,
则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把这些照片收集整理成书,
以《好玩儿的大师》为书名出版。
一条专访了赵元任的外孙黄家林,
和他聊了聊外公的一生。
他说,外公的许多成就,
其实出发点就在“好玩儿”。
撰文:周天澄
责编:陈子文
▲
赵元任自制的新年贺卡,“短语”“长思”及手绘的钟表,可见巧思
1920年9月18日,28岁的青年赵元任去看望表哥表姐,表姐请来了自己在日本医科大学的一些同学来做客,其中就有比赵元任年长三岁的杨步伟。
▲
1920年9月,赵元任与杨步伟(右一)的初相识
▲
几天后,赵元任邀请朋友们来清华一聚。图为杨步伟在赵元任的书房里看书
▲
“还是你,杨步伟医生”
杨步伟出身于南京的望族,受到良好的教育,日本学成归国后设立了一家医院。她以性格飒爽、讲话厉害著称,对赵元任的第一印象是:“这位赵先生只说了几次笑话,都没说出太多意思来,可是总是笑眯眯的……手里拿着一个照相机,舍不得离手似的”。
说笑话而未得到欣赏的“赵先生”,对杨步伟展开了追求。
彼时他也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在清华大学任教,隔了没几天就邀请大家去清华小聚,借故拍下了更多杨步伟的照片。其中一张的注释写道:还是你,杨步伟医生。
▲
1921年,两人的结婚照
▲
“下签名人赵元任和杨步伟同意申明他们相对的感情和信用的性质和程度已经可以使得这感情和信用无条件的永久存在。”
——两人的“结婚词”
两人于1921年成婚,非常新潮。他们摒弃了一切排场仪式,仅仅在公园拍摄了一张结婚照(当然也是赵元任自己掌镜)。
他们分别请了自己的好友胡适和朱徵来吃饭,在两位好友的见证下,这桩婚姻就算礼成。
▲
婚后,两人在天台招待老朋友罗素
赵元任后来问他的老友、英国哲学家罗素,“我们的婚姻是不是有些保守?”
罗素回答说:“简直是太激进了。”
▲
拍下清华大学校门(约1930年)。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当时年仅33岁的赵元任是最年轻的一位
这对夫妇恩爱相偕了六十年,当年“相机舍不得离手”的赵元任也确实拍了一辈子的照片。把他留下的大量照片和各类传记、日记等对照来看,“大师”的形象也会变得立体起来:调皮、爱玩、好人缘、对治学的热忱,以及对家庭的眷恋。
▲
吃葡萄三连拍
他很喜欢自拍,堪称最早期的“自拍达人”,加上爱玩爱闹,所以自拍中有许多幽默的巧思。
在一组“吃葡萄三连拍”中,他把自己吃一颗葡萄的过程分为“have some?”“before”“after”三个阶段,记录了细微的表情变化。
▲
尝尝电伏特的滋味
他吃过的东西不少,1919年,他在康奈尔大学当物理讲师时,曾把电池的正负极放在舌头上,因为想要“亲口尝尝电伏特的滋味”——也没有忘记拍照。
▲
获得竞走比赛第一名
▲
双手脱把骑自行车
▲
学习滑冰与自我保护
他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在书斋的学者,事实上,他颇有运动活力。根据在美国期间的照片,他非常积极地参与爬山、攀岩、划船,还曾在竞走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某次学习滑冰,他把缓冲垫放在不同位置,并且留下不同角度摔得四仰八叉的自拍,像是在做“自我保护”的实验。
▲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赵元任是他的翻译。每到一地,他便能以当地方言翻译罗素的演讲,名噪一时。图为赵元任捕捉下勃拉克女士在院子里给罗素拍照的一幕
▲
赵元任镜头下的语言学家罗常培(站立者),正在做方言记录研究的工作
▲
赵元任镜头下的好友胡适(右2)
▲
“大家排好队合影留念呀”,赵元任招呼着
他给自己拍照,也给朋友们拍照。和他同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大师辈出,有胡适、竺可桢、任鸿隽、过探先等等。赵元任人缘很好,和其中的一些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中国科学社也诞生于这一批留美的年轻人之中——这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民间科学团体,赵元任是《科学》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因其兴趣广泛,所以撰写翻译的稿件从音乐、心理学、伦理、物理等等领域,无所不包。
好友胡适后来在演讲中提到,“赵先生的天才很高,而且各方面的天才都很高,他的天性之厚、做人之可爱,在朋友中,很难找到。”
▲
夫妻俩与四个女儿
家人也是他镜头下的重要主题。他和杨步伟一共抚育了四个女儿,赵元任喜欢孩子,对带孩子这件事乐在其中。二女儿新那后来回忆,自己小时候得了肺炎,父亲耐心为自己敷药,一边敷药一边哼唱九九乘法表。后来病好了,新那顺便学会了乘法。
▲
赵元任与长女如兰,赵如兰后来成为哈佛音乐系教授,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最早的十位女性正教授之一
大女儿如兰后来也在自传中写道,父亲从不强行训导孩子学习什么,他自己爱音乐,便自己写歌带女儿一起唱。又会把新买的乐谱放在钢琴上,让女儿有兴趣就自学。如兰后来成为音乐学博士,成为哈佛音乐系的教授。
▲
1937年3 月2 日,赵元任看到闸北熊熊的烈火,后来才知道商务印书馆也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自己花了一年多时间辛辛苦苦翻译的《走到镜子里》的末校样一并被大火吞没,手头只剩下了不全的手稿
赵元任一生中几经流徙,他早已认识到“别的东西丢失还可以补救,照片和日记如果丢失就无法弥补了”,于是在战乱时,把日记和数千张照片寄去了美国,由昔日在康奈尔的同学鲍勃·金保管。这些珍贵的资料才避免遗失在战火中。
▲
1980年,赵元任童心未泯,携全家一起敲锅迎接新年
二女儿新那后来承担了整理父亲全集和年谱的重要工作,也起心动念要把那些照片都整理出来,没想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她的儿子、赵元任的外孙黄家林也参与进来。
黄家林说,母亲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都在牵挂此事,确保整理工作已经有着落了才安详离开。一条找到黄家林,和他聊了聊关于他外公“好玩儿”的一生。
以下是他的自述。
▲
二女儿新那被大女儿如兰捉弄,在镜头前伸舌头,但赵元任很喜欢这张
根据我妈妈的回忆,外公拍照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拍照都要对光、明亮,但是他就喜欢弄些阴影在孩子的脸上,拍成个大花脸。
有一张全家照,拍照的时候我大姨(赵如兰)捉弄妈妈,说拍个伸舌头的照片,结果最后照片出来,只有妈妈在伸舌头。
其实后来补拍了一张更加正常的,但是外公就是喜欢那张伸舌头的,把那张分送给朋友们了。
▲
他镜头下的家人
外公特别在乎一家人在一起。1938年,外公接受了去夏威夷大学当客座教授的邀约。要举家一起去美国的时候,我妈妈(赵新那)就不肯去。她说从来没见过我外公对她发脾气,唯独那一次。最后是我外婆和她说,你要不去就一家人都不去,反正一家人不能分开。
我们家一直是外婆强势一些。1973年,外公外婆回国,周总理接见,照片登报以后,有朋友问我:“你外公怎么变得那样矮?”——他们误把总是走在周总理边上的外婆当作外公了!包括之后赴宴也是如此,都是外婆坐在主宾的位置。
▲
杨步伟晚年手臂疼痛抬不起来,赵元任每天为她梳头
有一次,我外婆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发脾气骂我外公,就那么骂了两个小时。外公后来突然恍然大悟似的来了一句:“我今天总算知道红烧肉怎么做了”。感觉就是“你骂你的、我想我的”,外婆听了以后就更生气了。
还有一次,是我大姨还很小的时候,外公在她床边弹琴,外公一边弹,她就一边哼一边摇。一次她忽然不摇了,脸也涨得通红,外公一看果然身上手上都已经脏了,空气里也是一股臭味。
但他气定神闲地说,弹完这一段再来处理,音乐教育非常重要,曲子万不可随便中断,把我外婆弄得哭笑不得。
▲
赵元任对天文也有兴趣,正在用小孔成像为女儿解释日食的原理
他写过一个合唱,叫《唱唱唱》。一开始是三个声部的合唱,因为我三姨四姨还没出生,所以是外公、大姨和我妈妈三个声部,等到三姨出来了,他就又加一个声部;然后四姨出来了,他又加一个声部了。
后来纪念赵元任诞辰100周年活动的时候,几个姨都回来了,又重新表演过一次《唱唱唱》。
▲
1938年4月,“湘滇黔旅行团”的队伍抵达昆明拓东路口。杨步伟、蒋梦麟太太和黄子坚太太自制了一个大花篮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了,外公和全家从南京一起南下昆明,路上颠沛流离的,当时没有钢琴,他就在纸上画了琴键,教孩子们弹钢琴。
▲
四女儿小中与风车的合影
到了昆明,他们给我四姨(赵小中)买了个风车当玩具,组装好以后,两夫妻自己先玩得不亦乐乎。后来才想起来这是给四姨的玩具,于是赶快把四姨拉过来拍了张照,就算给她玩过了似的。
▲
在院子里抖空竹
▲
工作之余调解两只猫的矛盾
他和孩子的相处里,主要就都是这样的事儿。他不是那种对孩子期望很高、要求很多的那种父亲。他就是自己喜欢玩儿,也喜欢跟孩子们一起玩儿。
▲
中国科学社成员合影
前排:任鸿隽(左3)、赵元任(右4)、杨杏佛(右2)、胡适(后排右5)
国内经常介绍中国科学社是1915年成立。实际上,按照赵元任的日记,科学社1914年6月份就成立了。到了8月份,他们就选出了社长、书记、秘书等等,已经完全成型了。
那几个发起人都是在康奈尔的留学生,因为在这之前,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还很不发达,他们希望能够发起一个社团,来科普一些知识到国内就好了。
他们请到朱少屏在上海负责出版《科学》月刊,主要是翻译一些科普文章。那时候国内标点符号都没有,到了《科学》杂志,才第一次有了标点符号。
当时,我外公已经在哈佛攻读哲学博士。他的兴趣范围广,知识范围也广,不同领域的科普文章都看得懂,也能够把它翻译出来。
▲
赵元任所作、翻译的文章涉及催眠术、电机、道德实验等等,足见兴趣之广
1915年到1918年《科学》(创刊号)的特目,其中包括永动机、催眠术解惑、音乐等板块,从特目可以看出赵元任的投稿数量之多和兴趣范围之广。(图注出)
当时杨杏佛是编辑部长,他在康奈尔主持编辑工作,可能因为外公效率较高的缘故,所以杨杏佛总是问赵元任要稿子。
▲
赵元任在康奈尔时期的成绩单,包括哲学、物理、数学、音乐等,可以窥见兴趣之广、成绩之好
杨杏佛曾写信给好友胡明復,内附一首打油诗,名为《寄胡明復》,其实是间接地向赵元任要稿子(胡明復当时与赵元任同在哈佛):
自从老胡去,这城天气凉。
新屋有风阁,清福过帝王。
境闲心不闲,手忙脚更忙。
为我告“夫子”,《科学》要文章。
(注:“夫子”是赵元任的绰号)
赵元任见诗也回他一首:
自从老胡来,此地暖如汤。
《科学》稿已去,“夫子”不敢当。
才完就要做,忙似阎罗王。
外公后来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中国科学社的稿子上花的精力时间太多,还被哈佛大学提醒,要他注意自己的学业。
▲
赵元任与胡适是终生挚友,在不同阶段拍摄的照片中也都能见到胡适身影
▲
胡适四十岁生日时,赵元任代表朋友写了一首风趣的白话文打油诗贺寿:
……
你是提倡物质文明的咯,所以我们就来吃你的面,
你是提倡整理国故的咯,所以我们都进了研究院,
你是提倡白话文学的咯,所以我们就啰啰嗦嗦地写上了一大片。
……
他和胡适在很多东西上谈得来,中国科学社的社歌,就是胡适作词、外公作曲。他第一次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现多译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时候,书名是胡适取的。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外公也很认同他,所以那本书是以白话文翻译的,他觉得,只有用白话文才能体现那本书的内涵。
▲
赵元任积极参加国语统一运动,用白话口语翻译剧本,并将其搬上舞台
▲
据统计,赵元任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首歌曲
他还给胡适很多新诗作了曲子。其实国内音乐界的观点来看,他先是一个音乐家,之后才是一个语言学家。
胡适、刘半农那群人,写了新诗,他觉得好玩的,就拿来谱曲。当年陈独秀被抓,胡适做了一首《小诗》纪念,翻来覆去很简单的几句话。我外公也拿来作了曲子。后来有歌唱家受邀演唱,觉得不可思议,短短的来回几句话竟也成了一首歌。
1973年的时候,外公外婆回国。我印象中的外公并不是一个很会主动发起话题的人,但是如果你和他说话,他就会非常认真地答复你。我在火车上问他,音乐上的四三拍和八六拍有什么区别呢。他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了节奏强弱的变化——在音乐上的爱好,他从来没有忘记过。
除了音乐,他也喜欢跟同学一起玩耍、体育竞争之类,反正只要是他做得了的,我觉得他兴趣都有。一旦有兴趣,他就真的会去做,而且总能做得很好。
▲
爱好音乐的赵元任也尝试过多种乐器
他还喜欢在外面一个人走路步行,边走边思考问题,曾经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陌生家里去,他也没带吃的,就跟那人说,希望能买些食物。结果那个人把他当做是流浪汉,给了他食物,也不要钱。外公说那不行,一定得给钱。就这么争执了一番,闹了个乌龙。
▲
初入史语所
外公一生最怕做官,他不喜欢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想一心把他的学问做好。
1928年,外公离开清华,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老朋友杨杏佛、蔡元培等人又做了同事。他们想要他去当史语所的所长,他特别不愿意,推荐了傅斯年当所长。
后来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每每有人提起赵元任当总干事,傅斯年总是反对?以为傅斯年是嫉贤妒能、是怕权力旁落之类。其实傅斯年是因为了解他,知道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做官。
▲
赵元任一家和朋友在清华留美监督处
1932年又有一次,清华要他当校长,他自己不肯,就推荐梅贻琦当校长。那时候梅贻琦在美国当清华留美监督,他说“那我去把他替回来”。正好史语所的语言组也要买设备,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向史语所请假去了美国。梅贻琦则因此回国,成为了清华大学最有名的校长。
1946年,我父母从美国先行回国。前面说过,外公最在意一家人在一起,本来是打算稍晚就回国一家人团聚的,甚至船票、手续、行李都已收拾办理妥当。结果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一直催他回国,希望他出任中央大学校长。
外公就为了躲这事,所以才拖着没回来。后来世事变化,一拖就是二十多年未能回国。
▲
做方言记录
他真正关注的是他的学问。从1927年开始,他就在全国各个地方田野调查、做方言研究。大概是走过了江浙一带的吴语区;然后是湖南湖北一带;还有江西、安徽等。研究的领域还涉及少数民族,你看他的照片,也有拍摄一些瑶族、彝族的风土人情。
▲
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
外孙女几乎也由喜欢孩子的赵元任一手带大,并且也成了赵元任的研究对象。1951年,赵元任发表了研究婴孩语言的论文“Cantian Idiolect”
我从小听妈妈说,他治学的特点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他找到不同方言的“发音人”,收录了大量的录音资料,记录发音曲线、语调高低等等,确实是非常科学的方法。
▲
1938年,赵元任拍下中央研究院挂出横幅:“欢迎联大同学徒步到滇”
1937年的时候,抗战全面爆发,他们举家从南京南下去昆明,他还随身携带了湖北方言研究的资料素材。最后《湖北方言调查》是在昆明成书的。
我总觉得他的身体状况其实并没有这么好,因为在江西、湖南、湖北,都有他生病的照片。但是他就是喜欢这个。
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倒读英语”,把英语读出来,录音,然后倒过来放,从尾放到头,他就倒着念一遍,录下来以后又从尾到头放一遍,就变成了正常顺序的英文——感觉他做这些事情,主要还是为了好玩儿。
▲
开心地和悬崖合影
当时出版社问我这书起个什么标题,我说:这事儿好玩儿了(笑)。其实“好”玩儿,既可以念第三声,也可以念第四声。外公他确实是喜欢玩,他有好奇心,有好奇才会有兴趣去做。
▲
赵元任二女儿赵新那、外孙黄家林整理了赵元任留下的照片,集结出版
他做这些事儿不是为了争一个第一,或者有什么成果。他做完了以后自己很高兴,很享受这个过程,这就是他最“好玩儿”的地方。
▼
原标题:《清华最好玩的导师:会说33种方言,玩成了旷世奇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