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这些氢能“技术大拿”讲“真经”!

2022-07-16 23: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7月16日下午,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举行技术演讲。市长万正峰、副市长周锋现场聆听演讲。

技术演讲由PGO氢能与燃料池产业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吴淼主持。国电投氢能科技公司总经理助理、宁波绿动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作了题为《双碳背景下国家电投的氢能实践》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学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文对亚秒级快速氢探测技术进行了讲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部工程师陈光以《燃料电池全技术链测试评价》为题作了激情演讲;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王俭革介绍了中原石化公司的氢能规划;天能集团氢能源事业部首席氢能技术专家徐淳川分析了PEM燃料电池降解的主要因素和检测;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汉斌对大功率燃料电池产品开发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演讲现场,各位演讲嘉宾运用翔实的数据、典型的事例等声情并茂地向与会人员讲解了氢能产业的各项前瞻性技术,让大家开阔了视野,对制氢、储氢、运氢、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有了更加清晰、透彻、全面的认识。

记者 王莹/文 僧少琴/图

陈平:发展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7月16日下午,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举行技术演讲。国电投氢能科技公司总经理助理、宁波绿动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作了题为《双碳背景下国家电投的氢能实践》的报告。

陈平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整车控制策略等领域,拥有日产汽车、长安汽车、北京汽车20余年研发经验。

在演讲中,他主要从“双碳”背景下氢能的战略意义、国家电投在氢能产业的实践两个方面向与会人员进行了介绍。他说,当前能源发展主要存在化石能源占比过高,石油、天然气进口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在解决对策方面要从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无碳一次能源的高效利用、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新型终端能源“氢”的利用等方面加以研究。

陈平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具体工作部署也正确明确了氢能在双碳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氢能的能源属性,形成了国家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给出了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 所以发展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记者 王莹/文 僧少琴/图

王文: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开发更加快速高灵敏的氢气传感技术

氢气无色无味,在泄漏时难以被察觉,累积后极易产生安全事故。那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氢能,快速、高灵敏的氢气传感技术必不可少。

近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学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文和他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一种具有秒级响应、高灵敏和低检测限的新型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7月16日下午,王文就向参加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的各位嘉宾详细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分享了亚秒级快速氢探测技术。

王文说,当今世界,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推动能源利用向着绿色、清洁化的方向发展。氢气利用产物是水,可以真正做到零排放、无污染,被看作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或将成为未来能源使用的终极形式。人类每一次的能源变革都是一次清洁化、减碳加氢、提升能量密度的过程。

“在声表面波微纳器件声传播路径上沉积特异氢敏薄膜,气体分子、薄膜、声表面波之间的力、声、电的耦合机制引起声传播速度变化,相应的频率/相位电信号可解耦为传感信息。”王文在演讲中主要介绍了氢敏原理、研发进展、知识产权、初步应用等内容,并详细讲解了微声学器件及系统实验室。他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开发更加快速、高灵敏的氢气传感技术,为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氢能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王莹/文 僧少琴/图

陈光:燃料电池全技术链测试评价

7月16日下午,在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部工程师陈光以《燃料电池全技术链测试评价》为题作了激情演讲。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部研究团队重点攻关燃料电池汽车氢电安全性、低温环境适应性的量化评价等关键技术,项目成果直接形成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产业政策中的核心技术内容,并发布工信部装备中心《燃料电池汽车测试规范》,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检测工作,有力支撑了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

演讲中,陈光从燃料电池全技术链测评能力介绍、燃料电池实验室建设方案等两个方面向与会嘉宾进行了讲解,并重点对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测评的十大平台,以及每个平台的优势、能力、项目等作了具体介绍。整个报告主题鲜明、脉略清晰、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让聆听报告的与会嘉宾对我国燃料电池全技术链测试评价有了更全面、更系统、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

记者 王莹/文 僧少琴/图

王俭革:中原石化公司的氢能规划

7月16日,在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技术演讲环节,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王俭革以《中原石化公司氢能规划》为题,为与会嘉宾商客讲解了中原石化致力打造能源至经、生活至美的“氢”之旅。

王俭革从企业的历史沿袭、基本概况、行业地位、产业优势、氢能项目等方面向外来专家和商客濮阳本土企业中原石化的发展历程。

王俭革介绍到,中原石化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石脑油和煤化工两条乙烯生产线路的企业,合计乙烯产能30万吨、丙烯产能16万吨,累计生产产品1300万吨,累计缴税20余亿元。经过20多年来市场锤炼、生产磨练、改革的洗礼,中原石化从单纯的“石油化工”发展到“石油化工+煤化工”两条腿走路,具备高油价、低油价两种条件下的优势,解决了原料问题,企业生存发展就得到了保障,历时多年攻关的高端电工膜料、电容器膜料得到了行业认可,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

“作为濮阳重要的支柱性企业和化工产业龙头企业,中原石化发挥着产业链‘链长’‘龙头’的作用,是濮阳市高端聚烯烃产业联盟的‘盟长’。”王俭革说到。近年来,中原石化为周边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直接带动周边18家、间接带动31家化工企业发展,为濮阳化工产业及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俭革还就中原石化PSA装置扩能提质及供氧气中心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该项目以乙烯裂解装置冷分离所产甲烷/氢混合气为氢气来源,产量为2.87万吨/年,可提取氢气量约6360吨/年,现有氢气产量约1600吨/年,主要通过管输供向周边企业,企业发展氢能产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制氢优势、人才优势及上下游一体化、集团作战的产业布局优势。

王俭革表示,下一步,中原石化将继续以氢能为重要抓手,坚持“做精、做优、做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瞄准“高精尖”技术攻坚,向着6000吨的目标迈进。同时,希望通过对中原石化的推介,能吸引更多的优质公司到濮阳投资兴业,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记者 刘阳/文 僧少琴/图

徐淳川:PEM 燃料电池降解的主要因素和检测

7月16日,在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技术演讲中,天能集团氢能源事业部首席氢能技术专家徐淳川以《PEM 燃料电池降解的主要因素和检测》为题进行了报告。

徐淳川从产业全链条入题,以详细数据和具体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氢能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并从专业的角度对MEA材料失效模式与控制因素、湿度变化引起的质子膜破损、机械和化学降解实验分析等技术知识进行了讲解。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特征要素,以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指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报告中,徐淳川多次强调科技对企业发展、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天能氢能公司科技公司在氢能产业技术上的探索经验。

公司于2017年初正式投入氢燃料电池研发,并进行终端产品开发应用,依托天能集团公司雄厚的技术优势,聘请院士专家顾问1人、海外引才计划3人、博士15人、行业内资深专家30余人,专业涵盖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与仿真、电气自动化等诸多领域,与国内多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关系,联合开发了多款各领域应用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拥有全套氢燃料电池电堆、原材料试验、检测设备,引进日本、美国的氢燃料电池领军人才与技术,目前已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材料及电堆的核心技术,获得专利30余项,自主研发的电堆产品覆盖交通领域各个应用场景,已开发能源、航天等多个领域国内领先产品。

徐淳川表示,“实业+科技+资本”三轮驱动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制胜法宝,在未来规划中,公司也将继续以资本运作和资本市场助力实业扩张,以风险投资拓展科技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以三足鼎立的支撑协同体系促进氢能产业良性发展。

记者 刘阳/文 僧少琴/图

李汉斌:大功率燃料电池产品开发及其应用

7月16日,在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技术演讲环节,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汉斌以《大功率燃料电池产品开发及其应用》为题进行了报告。

“发展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燃料电池汽车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报告中,李汉斌就氢燃料电池汽车处于产业化初期、产业链尚需完善和加强、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及可靠性、燃料电池汽车TCO成本和商业模式创新、氢气的制储运加及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核心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法律标准体系尚待完善等七大挑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从专业角度给出了破解发展瓶颈的意见和建议。

以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自身发展为例,李汉斌还围绕大功率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介绍了该公司在产品迭代开发、占领产品应用高地、建设世界级自动化生产线、探索其他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就如何进一步推广氢能燃料电池应用,李汉斌指出,就要从产品端、客户端、产业端、能源端“四端”入手,完备廉价氢源、政策支持、商业模式、多场景应用等要素,先期可以用低成本的副产氢,后期可考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积极研发大功率、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长耐久性的产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快速售后服务响应,从而拓宽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同心协力建强产业链,共筑氢能发展生态圈。

记者 刘阳/文 僧少琴/图

原标题:《听这些氢能“技术大拿”讲“真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