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洲观察︱利比亚奴隶制复活:阳光下被遗忘的罪恶
众所周知,非洲是世界上受奴隶制摧残最严重的大陆,成千上万的黑人被殖民者从“不归门”送上贩奴船,或在茫茫大海中惨死,或被送到美洲、欧洲遭受奴役。在非洲本土,直到21世纪仍有毛里塔尼亚等个别国家保留着公开、合法的奴隶制,毛里塔尼亚作为最后一个法律上承认奴隶制合法的国家,直到1981年才废除这一法律,直到2007年8月才将奴隶制视作违法行为。
自那以后,国际社会似乎认定“非洲奴隶制已死”,对这个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史进程的重大问题漠不关心。
他们当然也经常过问非洲,但焦点却并非奴隶制,而是“地中海船民”——就在不久前,号称“非洲宪兵”的前殖民地宗主国法国,其总统马克龙在出访非洲时还一而再、再而三呼吁非洲人“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要为欧洲增添难民压力”。
也难怪马克龙等人如此: 欧洲人最头疼的“地中海船民”问题,最引人瞩目的是叙利亚难民,但实际上最严重、最持久、最难解决的却是非洲难民。自殖民时代结束至今,几十年过去了,来自撒哈拉以南的成千上万偷渡客年复一年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惊涛骇浪,穿过浩瀚的撒哈拉沙漠来到地中海之滨,登上简陋的偷渡船,投身叵测的怒海,赌上自己后半生的命运。
在地中海南岸,利比亚一直是“难民吞吐量”最大的国家,前利比亚强人卡扎菲在穷途末路时曾经警告欧洲人“我若死了难民潮将淹没欧洲”。其实卡扎菲在位时难民潮问题也并未被他管制得如何好——但他至少说对了一半:没有他真的更糟。
2017年11月14日,CNN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播放了利比亚“奴隶市场”的惊悚画面:原来众多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千方百计进入利比亚、憧憬着“投奔怒海”、追求理想“欧洲生活”的非洲人连难民都做不成,他们被“蛇头”、地方豪强和军阀武装绑架,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黑奴”。
随着媒体和国际组织的不断涌入,更残酷的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由于战后利比亚持续动荡,境内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地位微弱(甚至一度有两个中央政府),许多从撒哈拉以南国家艰难跋涉而来的难民因身份不全,被别有用心的武装团伙觊觎、劫持,他们中的青壮年男性被绑架,送去当苦工,女性则惨遭蹂躏,不论男女都被反复转卖,他们中能说出家庭住址电话、家里又被认为有些钱的则会被居为奇货,绑票勒赎。
一位20岁的喀麦隆姑娘赖莎(Raissa)在2015年从喀麦隆的杜阿拉出发加入偷渡大军,先后步行经过尼日利亚、尼日尔,在途中就落入贩奴者手中,她被六名男子剥光衣服,两部手机、全部92.5万西非法郎(约合1406欧元)现金和食物被掠夺,遭到轮奸和殴打。进入利比亚后她被监禁、殴打、“像妓女一样被强奸”。当歹徒们知道她家境尚好时便逼她打电话索要赎金,最后她被哥哥用50万西非法郎(760欧元)赎回——为此她哥哥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摩托车。
另一位来自喀麦隆的男性偷渡客艾迪(Eddie)2014年加入了一个有15名熟人组成的偷渡队伍,日前被国际组织营救回国。这个在喀麦隆是一名水泵管理员的小伙子称,在偷渡途中就有两人死在沙漠里,其余的人一到利比亚就被当成奴隶关押、定期送去做苦工,稍不如意就会被铁棍殴打,他亲眼看见两名同伴被折磨致死,三名同伴被卖给了另一个开建筑公司的老板,而他自己也被转卖,当初一同偷渡的15人,如今都已下落不明。
媒体的密集报道至少暂时唤醒了国际的关注:欧美国家开始向虚弱的利比亚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关注这一严重问题”,喀麦隆、尼日尔、几内亚、乌干达、乍得……众多撒哈拉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政府也相继加入到解救本国被掠卖公民的行列中来,越来越多的黑奴获得了解救。
然而国际社会能做的究竟有多少?这样真的能解决根本性问题么?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不顾风险甚至不计生死,执意加入偷渡大军,说到底还是因为对温饱的渴望,以及对贫穷的恐惧。一位被解救的西非女难民、26岁的贝拉(Roland Bella)表示,她宁可死在利比亚、宁可再一次被抓去当奴隶,也绝不回到故乡,“因为那里的生活连奴隶都不如”。事实上她已经两次被解救遣返,但每次都半途潜回,随即重新沦为奴隶,她表示“事不过三,说不定这次我就有机会偷渡到西班牙去呢”。几年前在尼日利亚内地,还有两名被“巫师诅咒”的少女自己拿着护照过关,从故乡远赴荷兰充当性奴的活生生现实,她们之所以上演现实版“被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故事,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心理在起作用?但不论巴黎、伦敦或布鲁塞尔,显然都不希望花太多金钱、太大力气,去非洲这个昔日被自己掠夺奴役的大陆搞什么“授人以渔”的“治本之道”。
偷渡的根源是贫穷,而偷渡者连“船民”都做不成,却在利比亚沦为奴隶或人质,则是利比亚战乱分裂的结果,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欧洲人同样不想花太大力气,尽管他们自己也承认,对这个问题的产生和恶化,他们要负很大责任。
利比亚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就在同一片阳光下,一些我们的同类正被像“一棵蔬菜般贩卖”(喀麦隆难民语)——但更可悲的是,这阳光下的罪恶在许多媒体上被以“读者不会感兴趣”为由,摒弃于版面之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